童年时代做游戏,小伙伴们常以此作为“联络暗号”。这句熟悉的“暗号”,正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一句台词。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台词、这部电影早已和童年时光熔铸在一起,成为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长大以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拍摄于1954年,比自己的年龄要大得多,它不仅承载着“80后”的童年记忆,还有“70后”、“60后”乃至“50后”的童年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梦。这部电影由军旅作家沈默君编剧,由“银幕将军”汤晓丹导演,由参加过渡江侦察的副大队长慕思荣担任军事顾问,经过陈毅元帅的亲自指点。电影评论家梅朵曾经评价这部影片充满了“紧张的情节、深刻的感情和诗意的场景”,尤为中肯贴切。
紧张的情节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渡江侦察记》在故事情节安排上颇具匠心,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把故事讲述得紧张而精彩。故事是围绕渡江侦察展开的。淮海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百万雄师厉兵秣马,积极准备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蒋介石集团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在长江南岸加紧构筑工事。为更好了解国民党的江防情况,三野第九兵团第27军派出一支300多人的侦察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先期过江,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侦察工作,为大军过江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影正是根据“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创作而来。
到敌人重兵把守的地带搞侦察必然是惊险的,如何将这份惊险讲述得清楚明白又扣人心弦?编剧沈默君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原本300多人的渡江大队浓缩成一个班,由李连长、周长喜、吴老贵、小马、杨威、刘四姐等几个主要角色串联起来,情节推进集中紧凑。故事开始是舒缓的,战士们值班放哨,认真备战,憧憬着胜利的未来。随后,节奏开始转变,李连长和战士们奉命渡江侦察敌情,麻烦接踵而至:先是在江面上遇到了国民党炮兵巡逻船,李连长沉着镇定地命令大家准备战斗。结果以假乱真,敌人被蒙蔽后扬长而去。放松片刻,剧情又紧张起来:战士们上岸后因敌人察觉而被围山清剿,黑压压的敌军几乎要碰到潜伏在草丛中的战士们的脸。真让观众为他们捏一把汗。隐蔽巧妙的战士们躲过了敌人搜查,剧情又趋于和缓:大家来到一处农家避雨,并和江南游击队取得了联系。这段情节的推进犹如一首缓缓流淌的抒情乐曲。之后,剧情再次转紧:战士们乔装打扮成农民到江边侦察情况,却被敌情报处长察觉端倪,要被捕走之际,百姓冒死相救,战士们再一次成功脱险。随后,故事进入高潮:国民党新增加了一个榴弹炮团,战士们机智侦察,却在返回途中与敌情报处长迎头相撞,李连长带领大家与敌人展开搏斗,一场激烈的汽车追逐战将影片紧张气氛拉满。最后向江北发报时,侦察队因敌人偷袭而被包围在一处小山头上,李连长派水性好的吴老贵和小马突围出去传送情报,吴老贵为掩护小马壮烈牺牲,小马在大家焦灼地等待中拼尽全力游过长江,光荣完成了任务。影片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情节层出不穷,如潮水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起落落、收收放放之间,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深刻的感情
好故事需要深厚情感的浸润才能触动人心。《渡江侦察记》在讲故事的同时,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渡江侦察记》的情感是质朴的、含蓄的,也是热烈的、深刻的。丰富感情使影片具有耐人寻味的意义,使得观影体验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伟大崇高的感情。这份感情是军人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战友的爱护。在与敌情报处长的遭遇战中,作为卡车司机的周长喜不幸中弹,生死关头,他让同志们下车转移,自己却将油门踩到底,冲向敌车同归于尽。侦察班和游击队被包围于小山头之际,眼看突围困难,李连长率全班战士为游击队打掩护,把生的希望留给游击队员们。班长吴老贵和小马准备渡江传递情报时,吴老贵负伤,小马要背着吴老贵一起走,吴老贵却用自己的生命掩护小马安全过江。这些战士们怀揣着对党、对革命、对战友质朴而坚定的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信仰。
鱼水情深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人民解放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影片对这份感情的表达非常巧妙,两次运用对比手法凸显这种感情。第一次是将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对待老百姓的态度进行对比:在陈老爹家里,国民党军和侦察班战士先后登场,国民党军来时掀桌子、摔椅子、指斥怒骂、鸡飞狗跳;而李连长和侦察班来时,却是轻轻地敲门,缓缓地说话,告诉老人家:“我们不是坏人,我们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强烈彰显国共两党在对待群众上的显著差异。第二次是将解放军爱护百姓与百姓拥护解放军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现:正因为解放军替老百姓报仇申冤,因此当混入民夫中的杨威被敌人怀疑时,李老爹冒着生命危险挡在了杨威身前,称杨威是自己的儿子,拼命救下了杨威。这一发自内心的举动体现的正是老百姓对解放军的衷心拥护。
纯洁美好的感情。这份感情是李连长和刘四姐之间的爱情。这条爱情线虽然不突出,却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悦的味道。创作之初,编剧沈默君没有设计女性人物。陈毅元帅提意见说,“中国历史上哪一次革命运动没有妇女参加?红娘子、秋瑾、赵一曼、刘胡兰都是女的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女同志参加革命何止百万,她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很不小。电影中应当反映她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在陈毅元帅的指点下,沈默君把江南游击队长塑造成了女性刘四姐,并在李连长和刘四姐之间生发出了爱情。影片中,刘四姐给李连长送几束鲜花,两人并肩坐在竹林下回忆往事,刘四姐“我一定会等你”的真诚告白……这样的爱情表达尽管克制、含蓄,却淳朴而美好。
诗意的场景
《渡江侦察记》是表现战争的影片,但它在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亦有很多诗意的场景、优美的画面。这些场景和画面格调清新,为影片营造出明朗、愉悦的艺术风格。打过长江去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一击,渡江侦察就是这最后一击的战斗序曲。因此,这部反映渡江侦察故事的影片洋溢着胜利的基调,这基调里有对全国解放的殷切期望,有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从容镇定,而影片场景设置的诗意化正是对这种情绪的象征、表达和渲染。
滔滔长江水,摇摇芦苇荡,这是战士们瞭望敌情时的场景;月明星稀、老树横斜,这是战士们休息时围坐着听老班长讲故事的场景;远山、竹林、晴空、白云,这是战士们在江南侦察时的场景。这些场景设置,既给观众美的享受,又都在预示着渡江侦察的最终胜利、大军渡江的最终胜利。
李连长带领战士们到李老爹家中避雨的场景也很有画面美感。淅淅沥沥的夜雨,低矮却干净的茅草屋,腰板笔挺、秩序井然的侦察班战士,还未开口,军亲民爱的温馨感已跃然而出。而表现李连长与刘四姐为数不多的爱情场景的设置,只是一片竹林、一条小船、一盏油灯、几束怒放的三叶红,革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朴素而浪漫。
正是因为《渡江侦察记》“紧张的情节、深刻的感情和诗意的场景”,使得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片中脱颖而出,别具风格。它从一个班渡江侦察这个小切口入手,以小见大,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勇敢机智,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它歌颂了忠诚的革命精神,又彰显了人物形象的丰盈多元。它是一部黑白老电影,经过了历史的磨洗,在新时代更加散发出优长的韵味和夺目的艺术光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