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当美国媒体如CNN、CBS不断挖掘线索和真相时,中国媒体却多在引述外媒消息,缺少一手信息。有人指出,中国媒体缺乏强大的数据情报网是中国媒体“落败”的客观原因。您如何评价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新闻战中的表现?
王维佳:我倒想多谈谈所谓中国媒体“落败”的参照物。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我很惊诧于CNN没日没夜铺天盖地的报道,可以说他们在时间、精力、物力上的投入远远高于中国媒体,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上几乎是疯狂的。为什么是这样?在一个不关涉国计民生的问题上,一个跨国新闻网为什么会倾尽全力?如果我们看看马航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大量的离奇、阴谋、喜剧、悲剧、闹剧,你会发现,这个事件真像一个好莱坞大片,加之其真实性,它的眼球吸纳效应是无与伦比的。
另外,从商业媒体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事件的长期连续性更让这种报道成为划算买卖。当制作人预期事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而事件中的各种曲折离奇和阶段性卖点又很多,那么投入人力物力的边际成本就会逐渐降低。如果我们看看电视连续剧的制作,逻辑基本是一样的,尽量地连续、拉长、制造卖点,让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当然,与电视剧市场判断的高风险性不同,灾难新闻,尤其是重大灾难新闻,对于商业新闻网来说,尽可以投入,包赚不赔。开发这个新闻富矿,又是CNN这样的老手,当然会把能用的家伙全都用上。
然而,这种报道逻辑,可以说是反新闻专业主义的,也是反社会责任论的。我们向他们学什么?学这些东西吗?美国商业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一向被国内媒体人当作模范。偶像一旦树立,我们就很难超越它去想问题。因此,中国的很多新闻人,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强大的数据情报网”是很重要,但是第一,这些媒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舍得投入启动这个情报网,第二,从新闻与公共舆论的关系来看,媒体的这些投入是健康的,还是腐败的?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全球多个国家的行政力量都被媒体制造的舆论绑架了。现在搜寻飞机已经花费了5000多万美元,投入一定还会持续,而且大家还得就着媒体的论调,大发悲天悯人的感慨和不搜到誓不罢休的承诺,一定要把这出大戏演完不可。
说实话,作为老百姓,有谁关心那些无关政治痛痒的搜寻消息是中国媒体独创的,还是转引外媒的?当然,如果中国的大媒体是借着这次报道差异来向国家继续索要大量资金投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便国家真的再投入多少多少个亿,造出个CNN这种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软实力”得到了增强?简直是笑话。
《新闻界》:马航客机失联后,一些主流媒体的“官微”发表了煽情微博,然而在大众密切关注事件进展、迫切需要“硬消息”时,类似于“等待奇迹”、“等你回家”的煽情祝福和祈祷引发了部分网民的不满。您如何评价我国部分主流媒体“官微”的煽情?
王:在官方媒体的微信平台上出现这些煽情祝福和祈祷一点都不奇怪,也不必过于苛责,因为他们只是在媒体人集体无意识的路上往前多走了一小步而已。一个好莱坞大片,有很多必要的要素,你不能只有离奇曲折的“硬消息”,还得有感人至深的“治愈系”吧?
我绝不是说这些在网上动情的媒体人是虚情假意,很可能他们是非常真诚的,但是我想说你提供的元素如果不符合大片的逻辑,就无法进入大片的情节中。这就是媒体逻辑,它与媒体人的素质、情感不是等同关系,而是支配和利用关系。如果都市小资们嫌弃这些官微的品位太low,嫌弃这些“煽情”太矫情,那这些内容就会被排斥在外。好像是观众在做主,多民主啊!
所谓媒体逻辑,不只是说职业媒体机构的报道逻辑,这样的媒体事件中,政府、网民、记者、观众都在一起参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合力把这台戏演完,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合制好莱坞”。
《新闻界》:“飞机坠落越南”、“飞机水面迫降”、“女记者飞机前微笑”……谣言,又一次成为灾难性事件中的焦点。在客机失联后,或真或假的消息满天飞,甚至连某些专业媒体也跟风传播谣言。应当如何解决此类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现象?
王:这更证明了前面的判断,全民调动做新闻,媒体逻辑完全不局限于职业媒体啊。人们常说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促进了民主开放,这一点我不太确定,但我确定的是它给都市中产阶级参演“马航失联”这样的大片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面对这么多谣言、煽情、鼓噪,还拿狂欢当民主,忽悠网络公共领域的人,是不是得谨慎点啊。
“专业媒体也跟风传播”,这也不奇怪,对于现代都市媒体来说,新闻报道和戏剧影视文学有时很难分割清楚。我建议,从商业角度考虑,以后这些媒体如果还要走这条吸引眼球的道路,可以考虑多招些影视制作方向的毕业生来当记者,肯定一点就通。不过也不用着急,现在很多新闻教育已经在往培养技术工种的方向发展了,甚至有的还开出了新闻策划和炒作之类的课程。从为商业媒体输送劳动力,扩大就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教育产业化逻辑下非常精明的算计。
《新闻界》:失联13小时后,马航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比原定时间推迟半小时,持续时间仅有5分钟,马航的发布会被部分民众诟病为信息混乱无序、缺乏实质内容。您如何评价马航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新闻发布行为?
王:总得有人被骂啊,连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还能跟政治体制挂钩呢,就更别说这种人为惨案了。如果你关注商业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你会发现愚弱无能,或者阴险狡诈的官方这个叙事元素是基本不会缺席的。媒体不仅要求和官方完全的信息对等,而且要求保障“每一个个体”的权益,“公意”都是虚假骗人的,黑幕是必然存在的,一定要不惜代价,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拯救大兵瑞恩”!
当然,如果抹黑官方这个选项被限制,那就联系体制、联系人的素质,总得有演坏蛋的。灾难,即使是自然灾难,要想变成吸引人的故事,也得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叙述,当然如果能把体制、价值观、人性等要素渗透进报道当中,媒体就更能显示其“深度”、“理性”和“责任感”了。
马航公共关系的技术问题我不懂,就不讨论了。
《新闻界》:部分媒体记者围追采访乘客家属的行为引发了舆论争论,有人认为这是记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无良表现。也有人认为,绝无理由反对媒体报道包括家属痛苦在内的灾难内容。您认为面对突发危机事件(如空难),媒体应该如何处理与当事人家属亲友的关系?
王:我必须表达一下对那种动辄就批评记者缺乏职业道德的高姿态的反感!都市媒体都发展到工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份上了,还妄图用一套伦理规则来指摘这些苦逼记者,这至少客观上在帮助无良媒体和商业媒体逻辑开脱责任。
当你要求这些记者们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也请想想他们是按照固定的生产程序给媒体机构打工的劳力。我这不是说他们没有自主空间,我当然也希望记者群体能够有自觉意识,但是拿他们的行为当替罪羊只能是一种思考惰性的体现。你看美国的新闻教育,为了给媒体大亨降低人为风险,上了多少有关媒介伦理之类的课,到头来不就是只准跟着州官一起放火,不准你这个小记者随便点灯惹祸吗?不对着商业媒体逻辑本身发问,能真正解决无良报道的问题吗?现在真正重要的不是重复那些有关职业伦理的,永远正确的空话、套话,而是看清楚一个现代社会的危险力量裹挟了多大的社会资源和权力,看清楚它对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的腐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