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4周年。《人民日报》的子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毛泽东,时间越久越被怀念的伟人》。在“毛诞节”,主流媒体有字,是多年来少有的事。按说,应该点一个大大的“赞”。看完全文,把想点赞的手缩了回来。
“标题”之下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些失误”,“成为中国保持政治清醒的一份记忆”。
是哪些“失误”,成为哪些人的“一份记忆”?念念不忘毛泽东“失误”的那“一份记忆”者,是些何许人?全“中国”的人,还是中国人中的某些人?是中国的多数人,还是中国的少数人?不要把某些人的“记忆”扩展到全国的人民。
作为老百姓,不知道上边的情况。由于断不了看报,从中也能够看出点端倪。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毛泽东的恩德,还没有那么的健忘,他们多是知恩图报的人,甚至把老人家供奉在家里,对待毛泽东还没有那么势利:生前一套,身后一套。
毛泽东的一些“失误”,过去报纸上也叫做“严重错误”,或者说“极左”错误。更有甚者,有党内研究家如中央党校的金春明教授判定老人家是“货真价实的修正主义”。这,已经不是什么“失误”、“极左”,而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按照逻辑分析,毛泽东的“失误”,他的跟随者“人人有份”。而受到“伤害”的人们,包括他的“战友”、“学生”,那“一份记忆”,对于他们才极具意义。有的到了晚年,退出政治舞台,成为“旁观者”后,幡然悔悟。相信九泉之下的毛泽东会原谅他们,否则九泉之下遭遇毛泽东,场面一定很尴尬。
多年里,目睹了对毛泽东的公开污蔑、诽谤、攻击。其中的主流媒体也没有起什么好作用。评说毛泽东“失误”的文章一度在媒体上铺天盖地,而为毛泽东辩护的文字,不知道被封杀了多少。什么“百家争鸣”,在这个问题上看到的却是“一花独放”,“一家独唱”。老朽当年发往某大报等主流媒体的文字,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个别以“篇幅有限”而退了回来。
毛泽东受到举国批判,证明毛泽东身后社会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根本性的变化。一些人关于毛泽东“失误”的攻击与污蔑,恰恰是老人家最本质的、最应该坚持的东西。
说“毛泽东是经得起后世评说的旷世伟人”,是承认了在毛泽东身后曾经发生的那一幕幕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评说。也许,那时政治需要一场对毛泽东的大批判,以打倒毛泽东的权威,美其名曰破除“个人迷信”,借以树立新的权威和偶像。“不破不立”这个道理,谁不懂?谁都懂。
此后,有些人谈毛泽东,即使是在最不该谈论的时间和场合,仍然必谈毛泽东的“失误”,“晚年错误”。这似乎成了一种“定式”,或者说“党八股”。看来,《环球时报》并不想破这个不成文(也许内部有明文规定,有统一的“口径”,只是老朽不知。)的规矩,或者说“潜规则”。
毛泽东,的确是时间越久越被怀念的伟人。《环球时报》的这个判断没有错。这至少已经在中国的民众中得到了验证。看中外,有那个政治人物在他去世四十年后还能让那么多的人,特别是普通人怀念、纪念?甚至还发生“毛泽东热”,如同滚雪球一样,滚到现在,越滚越大。
如果能够把毛泽东的诞辰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以表达老人家对共和国的缔造和建立立下的不二之功的认可和纪念,也算是共和国和国人对他的“回报”。相信这是“民意”,那一定会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拥护,看成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影响后世的一件大事。
不过,“民意”能不能转化为“国家意志”,老百姓决定不了。能不能进入“程序”,是权力者的事情。因此,能不能把毛泽东的诞辰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取决官,而不取决于民。
其实,即使没有“毛诞节”,相信后人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会比现在低。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无论是才能还是品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难以有人超越,达到毛泽东那样的高度,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爱戴。如果再出个毛泽东,那很不容易。这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努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而那样的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注定了他们想达到那样高度的难度。
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旗杆性的人物。他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面前走过,证明他“今胜昔”,已经超越了古人,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最自豪的代表人物。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他身后经住了“大批判”——一类评说——的考验。实践证明,后人批判、否定毛泽东,那不过如同狂犬吠日、乌云蔽日。到头来,不过是“蚍蜉撼树”,自讨无趣,贻笑大方。如今,那些批判者不知何处去,退出政治舞台,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毛主席却依然屹立在那里。
毛泽东之前的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被淘汰出局。他们的错误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今非昔比,影响有限。毛泽东之后的领导人,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谁有“失误”,是不是有“失误”。因为,还没有像放开对毛泽东的评说那样,放开对他们的评说。他们是不是能够成为“经得起后世评说的旷世伟人”?由于还没有经过“后世评说”,也就说不上是不是“经得起”,其他也无从判断。
作为主流媒体,不要只关注毛泽东的“一些失误”。其中的一些“失误”,毛泽东在世时已经被自己克服。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应该是,关注和梳理毛泽东之后的“失误”,大胆地说出那些“失误”,剖析那些“失误”,寻求克服那些“失误”的办法,纠正那些“失误”,以“作为党和国家的教训得到总结,成为中国保持政治清醒的一份记忆”。那才肯定是一件具有“前瞻性”的事。
—— 读 2017年 12月26日《环球时报》社评:《毛泽东,时间越久越被怀念的伟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