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川话速成

由自如风 · 2007-06-15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川话速成

2007-06-10

闲话不讲,从川音的组成特点说起。

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合成一个单音节,这些组合的单音节词汇是川话最大的特点。规律就是两个字一个省略声母,一个省略韵母,再把剩下的合一起就成了,音调按剩下的声母发音,就成了。“儿”化音是典型的一支词汇,比如男孩叫“娃儿”,音“wa er”,合成单音节就是“wer”。这样组合下去,比如女孩子叫“妹儿--mer”、猫叫“猫儿--mer”、蝌蚪在水稻下种的时候出来所以叫“秧蟊儿--mer”、傻瓜老闷着蹲着所以叫“闷蹲儿--der”、“累啊--lia”,说这么些都是瞎侃,叫“里阿白”--lia白,如此等等,当然鸡儿狗儿猪儿羊儿牛儿,是不省略成单音节的,规律比较复杂,至于“黄”读成“王”,很容易记住,那就是小意思了。

当然这么一来音调和场合就非常重要了,决定着词语的具体意思。拿这个“累啊--lia”来说,要是你家你看着不顺眼的弟弟或妹妹那小祖宗刚早上睡醒了觉起来,你提醒他该他打扫清洁了,他要是说个“我lia得很”,那就是故意不给你面子了;要是他刚好背了一天犁,回到家有气无力说“我lia得很”,那就是哀求你快点煮碗清汤面给他喝喝了。总之要明白这些细节的阴阳,得跟川蜀生活多打交道才行。

要是不得不将川音当外语学,词汇量必须要有点的。那就先从动物名词说起。

昆虫类的动物是分得比较仔细的,很多都有单独的名字而不是一个类名。蝉就单独叫“懒蝉子”、蚜虫叫“蚜鞍--yan”、蚂蚁叫“蚂蚁儿--yer”、跳蚤叫“虼蚤”、蚯蚓叫“虫仙儿--xier”、屎壳郎叫“推屎耙”、蟑螂叫“偷油婆”、蜻蜓叫“羊咪咪、丁丁猫儿--mer”、螳螂叫“山妖儿--yer”、蝗虫叫“保虎”、蚂蚱长得细长细长的所以叫“芊担公”、蟋蟀叫“噪叽叽”、蝈蝈叫“叫咕咕”、蜗牛叫“天螺蛳”、虾不论大小都叫“虾米”。蜘蛛叫“波丝妹儿--mer”、地里打洞居住的“地波丝”,色黑褐而软,油煎一下味道好极了。天牛叫“黄牛”、其中漆黑带白斑点的漂亮种特别取个名字叫“花牛”,以及只要是长得漂亮又没有特别异味的七星瓢虫都有个傲人的名字“花姑娘”,等等些,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还有些东东在别的地方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比如“地蛇婆”,屋檐下生活在自己经营的小坑里的“地瓜牛牛”,翻过面来放地上一硬脖子“啧”的一声跳老高的“跳跳虫”,还有吸嫩枝和果蔬汁液又放臭屁的“打屁虫”……下回你买的桔子瓣要是硬硬的干干的、豇豆软软的干干的,就是“打屁虫”干的好事啦。至于吃玉米也就是“苞谷”幼苗的“毛咕虫”,吃花生的“老母虫”,以及吃红苕叶的“猪儿虫”,都是男孩儿捉来吓唬女孩儿的。

对鸟就比较毛糙了,统统叫“雀雀儿--qio qio”,具体再根据大小颜色叫声栖息地啊什么的给个名字,特别大型点的就跟鸡鸭鹅扯上关系,懒得专门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麻雀叫“麻--qio qio”,苇莺的叫声老是“叮叮叮”,就叫“叮叮--qio”了,另外一种现在好像已经绝种了的按叫声加长相得名“哇咪鸡”,而水田里叫声“咚咚咚”厚重得像迪斯科重音乐的就是“咚鸡”,在稻田里跑的长脚杆就叫“秧鸡”了,杜鹃叫“麦儿快黄”的时候就是“麦儿快黄--qio qio”,而要是叫“苞谷、苞谷,保险苞谷”,那就是“苞谷--qio qio”了。

有时候也挺有幽默感的,比如牛粪是川蜀规格最大的东东了罢,没有什么动物能制造更大规格的,却偏偏用来命名一种比麻雀小得多的小鸟,仅仅因为很少的颜色相似,就摊上个“牛屎--qio qio”的大名;并且与之形态习性接近而跟牛粪很可能再扯不上关系的稍大一号的一种鸟,也搞成“大牛屎--qio qio”的大名,唉,似乎这“大牛屎--qio qio”就是白脸山雀来着。

对有些猛禽类,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给个素描,比如那种只有鸽子一半大小,全身漆黑、剪尾而威武且极其强悍、胆敢攻击任何动物的黑卷尾,就叫“铁灵嘎”,小孩子也叫它“嘎便昂--biang”,就是张嘴一叫,声音就清越激昂的意思——我至今不知道它归类在哪类猛禽里。体型更小一点的伯劳就比较清楚,因为叫“蒙东鹞”,这伙计似极了古希腊神话中用优美歌声迷惑过路水手而噬之的海妖塞壬,它会唱所有比它个子小的“qio qio”的情歌,勾引人家近身来扑而食之。到现在我没有搞明白的是,这个“蒙东鹞”常被“铁灵嘎”从天上追到地上地打,是否就是唱人家情歌坏人家气氛的原因。

对鱼类就稍微认真点,全部有胸吸盘小型鱼类专名叫“沙杆儿--ger”,全部底栖小型鱼类有个专名叫“麻杆杆”,还把长得又宽又扁的鳑鲏专门取个名字叫“簦板鱼”,那种在水面游得欢出水就死的小鱼就根据其特点叫“窜杆儿--ger”了。有些地上长的也归到水物的名字,比如前面的蜗牛就叫“天螺蛳”,而蛇叫“干黄鳝”。母螃蟹带着它的蛋到岸上来孵化,不知道这个跟它叫“盘海”有没有关系;泥鳅很是鬼精灵,很不容易逮住,吃软不吃硬,就叫“鳅鬼儿--guer”了。那年生不久前才引进入川的非洲鲶鱼,没有现成的名字配给它,“鲶鱼”的名字早有伙计用了,但马上就根据它八条胡须这么个区别于四根胡须的土著鲶鱼的特点,叫“八根儿--ger胡”了。

外来的东西一听就知道从不是天府之国原产的啦。比如西域传来的蚕豆叫“胡豆”、在这仁义礼智信的好地方瞎说叫“理扯火”也叫“胡说”、海上传来的火柴叫“洋火”……这些都没有办法改过来啦,另外一些就好些,符合全国人民的潮流了,比如“胡桃”叫回了本名核桃、“洋马儿”也叫回了自行车、“洋油”也早改回叫煤油了。

这样可以总结一点规律啦,虽然《礼记》说〖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但对小事物还是可以按长相按〖隐疾〗取名字的,比如蟾蜍运气就不好,长得实在有点那个,摊上“癞疙苞”这么个不优雅的名字,而青蛙的名字本来是很不错的,青色的也的确叫青蛙,可是颜色不是青色的,就统统叫“麻怪--乖”了。

夏初的野地里有美味的桑葚,有个奶味儿的名字叫“松泡儿--per”,其实“泡泡”就叫“泡儿泡儿--per per”。只要跟“泡泡”特性差不多的,都叫某某“per”,上面的桑葚是一个,跟草莓差不多的另外一种草果子,就叫“蛇窜泡儿--per”。这个逻辑用起来感觉很好,所以有种汁液像奶的草叫“奶浆猫儿--mer”,做野菜粥的蒲公英,就叫“软浆猫儿--mer”了。兔子不光喜欢“奶浆猫儿--mer”,还有茎中空而多汁的“空笼猫儿--mer”。小孩子除了喜欢“松泡儿--per”,叫“自鬼儿--guer”的荸荠、水生的叶似荷叶而多刺的“窜石”、坡地的“自李子”、农历六月六成熟形似无花果而香飘遐迩的“地瓜”,都是非常好的东西。

有些东西似乎是专门给小孩子用的,便于他们形象地认识世界。比如巨大说成“好太矣”,巨小说成“咪丝杆儿--ger”,大量说成“喃闷多”,微量说成“点干儿--ger、滴干儿--ger和滴--ger点儿”,耍在丘陵地区说成“耍会儿--her”、在山区说成“还一 会儿--hai her”——跟今天到处的青年过瘾玩叫“high”一个读法。

小孩子的专用语当然很有趣,他们玩的游戏,也是很有意思的。男孩子聚众混战的“独脚战”、“跳马”、被禁止的“火--yo枪”、水灌“推屎耙”都很受欢迎,男孩子偏好的“滚铁环”、“--chan牛儿”、“放风筝--hong deng”,把上学期的课本折成纸飞机,捏泥巴做手枪也人人都感兴趣;女孩子就玩她们的“抓子牙儿--yer”、“跳橡筋”、“踢子牙儿--yer”、“踢毽儿”也就是踢毽子;当然,还有大家一起玩的游戏诸如 “打板眼儿--yer球”、“挑签签”、“打碑”、“大官报”、“砍国”、“钓鱼”、“跳绳”、“荡摇摇秋”也就是秋千、打乒乓球。游戏所需要的所有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所有的游戏其实大家都可以一起玩的,只是女孩儿老是玩大多时候只有男孩儿玩的,或反过来,要遭到一些小肚鸡肠的小朋友的耻笑。自打伟大的改革开放重视起教育以来,似乎就剩下踢踺子、“跳绳”、“荡摇摇秋”、打乒乓球什么的了。那些只能自己就地取材动手做玩具培养人熟悉乡土和心灵手巧、规则复杂训练人守制和启智、二十人上下才能玩转促进人竞争团结和协作、模仿战争和朝廷政治教人认识大千世界等等的游戏,就大都失传啦。今天的小孩子只能玩那些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昂贵、越来越个人化、玩具越来越现成、越来越跟大千世界没有关系的笨蛋游戏啦,唉,真是“造孽”----极其可怜----啊!

对了,既然这些有趣的游戏就要失传,我就把那些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的,并且能记住的部分细细描绘一下,权作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独脚战”基本上是男孩子的专利,左手抬着右脚贴到左“壳膝面儿--mer”,右手扶着右大腿,就可以一跳一跳单挑或参加混战啦。

“跳马”跟今天的跳平衡木差不多,不过这个平衡木是人罢了。跳过去了再一级级直起腰,最后几乎没有人能从脖子上跳过去啦。要是当“马”的捉弄过人家,该人家当“马”了,哼哼……反过来也一样啦。人跟人之间怎么打交道,这就是第一课嘛。

“火--yo枪” 也基本上是男孩子的专利,把废弃的自行车链条卸下来,几个链扣用钢丝弯的手枪穿好并用废自行车轮胎剪的橡皮筋缠结实,另外一排孔用钢丝做的“枪栓”穿起来,孔里灌些火柴头上面的火药,一扣扳机,橡皮筋带着的“枪栓”一撞击,就是“--pa”大响。

“滚铁环”是秋冬的盛事。有个自己的铁环是很了不起是事情。可以用钢丝弯一个,废弃木桶的钢箍儿更好些,最好的当然是手指粗的钢筋焊一个啦,但要找这么根钢筋来焊,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做个“u”形头的长勾,推着铁环就可以走了。熟练“滚铁环”走小路过障碍物比跑得快所以需要的技术,那不是现在的小孩子一两天能掌握的。

--chan牛儿”就是用绳子抽陀螺啦,这个动作最像犁田的农民伯伯用鞭子“邀”牛了,所以叫“--chan牛儿”。这个 “砍牛儿”也就是削制陀螺,那一般得见过诸多“砍牛儿”场面并动手多次的兄长和老爸才能干得了的活计啦。砍好后在尖尖处钉颗铁滚珠,就可以了。

“放风筝--hong deng”的风筝都是自己动手削四根竹蔑,绑成“王”字形,最下面的那一横要段些,并离上面的远些。再用上学期万恶的家庭作业本裱糊起来,粘上自己喜欢样式的“耳朵”和“尾巴”,就可以在春天的野地里放啦。

“抓子牙儿--yer”的“子牙儿--yer”是女孩子捡的石子或瓦片磨制的,手心手背规矩技巧繁多,从一颗开始,把剩下的捡起来,最后得到最多的就算赢啦。

“跳橡筋”是女孩子玩的啦,诸多跳法的诸多边跳边念的指导性故事性词儿,我是是没有玩过,当然就一个都不记得的啦。

“踢子牙儿--yer”的“子牙儿--yer”是把五号电池的塑料盖敲下来串成的。在用电池里的石墨棒画成的十六格里按一个对角加间格的顺序,中间有双脚休息的格。把“子牙儿--yer”在十六格里过一遍,最后必须在双脚落地的同时踢出最后一格,最先完成的就算赢啦。过程表就列一下罢:

11双脚

4单脚

12单脚

6双脚

3单脚

10单脚

5单脚

13单脚

9单脚

2单脚

14单脚

7单脚

1单脚

15单脚

8单脚

双脚落地踢出

 “打板眼儿--yer球”的“板眼儿--yer球”是用鸡或鸭或鹅的翅羽剪好,插在削好的竹节里,竹节用废自行车轮胎剪的橡皮筋缠结实,找两块木板就可以像打羽毛球那样打啦。哎,羽毛球是个奢侈品,我小时候都没有玩过呢。不过“打板眼儿--yer球”需要的技术,比打羽毛球就高多啦。

“挑签签”是削一大把细竹签,捏一捏在地上竖好,一放手散开来。这会儿就凭手去取啦,一次取一根,不许碰动任何剩下的,一碰了就该对手上场了。最后就比谁得的签多谁赢啦。

“打碑”就是竖立一排的石头,基本按县衙的官职取好名字,个头最大、立得最稳最结实的就是“县官”。大家七手八脚捡石头打倒它们,谁打倒的什么就先记着。最后打倒了全部的“碑”,就由打倒“县官”的人带领大家找到最彰显自己武功、权力最大的那个官僚的“碑”竖起来,大家都撅着屁股在它们头上坐一下,作为农民起义成功的嘉奖。什么“碑”都没有打倒的人,就没有这份荣耀啦。

“大官报”是按县衙的官位数量削竹片,写好“大官报”——别的职名我忘光了,咳咳——全部竹片往天上一扔,大家齐去抢,谁要是捡到“大官报”,就可以说出惩罚的法子,比如刮鼻子、打手、摸脸什么的,命令大家挨个去教训捡到职位最小——好像是老百姓罢——的那个人。当然啦,“大官报”要是说的惩罚太恶毒,或者执行的某个人要是下手狠,那么到他倒霉捡到挨揍职位的时候,就要当心人家整回来啦。整个就是农民起义官逼民反、或官民和谐、或官商勾结、或党同伐异的逻辑,特别适合今天的独生子女玩玩嘛。

“砍国”就最热闹了。总数不限,找两块石头当“国”,双方数量对等地占据好。一方先派个人越过中线去挑衅,对方马上派一个人来捉,己方赶紧又派人去捉对方出来的人。后出的人只要捉到对方任何一个先“出国”的人,那人就下场;先“出国”的看到人家追近了并且估摸着挑衅够了,才跑回“国”粘一下,算是补充了粮草返身去捉对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粘一下对方的“国”就赢啦。一般是大家都齐心协力,能战斗到只剩一个人,这时候人多的那方就想方设法出动去占领对方的“国”,这一个人就负隅顽抗,谁输谁赢那就看谁反应快跑得快又运气好啦。咳,这个游戏也特别适合今天的独生子女玩嘛,比老鹰捉小鸡精彩多了。

啰嗦了这么多游戏,再哀叹一下精彩的游戏不传于今世,继续讲跟小孩子有关的。

女孩儿要是不爱干净,就叫“--ma污婆”,男孩子要是不爱干净有时候也这么叫,让他很没面子,好赶紧改正。女孩儿要是衣着鲜艳又张扬,那么这个女孩儿就叫很“妖艳儿--yer”;男孩儿要是特别调皮捣蛋,就叫“扯棒”,就是要“扯”根棍子教训教训才能奏效,“篁荆条子出好人”的意思,而要是这家伙学古惑仔,连棍子揍都不管用了,就只好叫“超哥哦--go子”啦——当然了,要是某些“超哥哦--go子” 没大没小,搬弄是非,你又敢怒不敢打,就只能骂“奇头鬼儿--ger”了。要是女孩男孩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就叫“赞林子”“扬花婆”或“张扬”,而要是确实了不起又确实很张扬,那就叫“好港”。要是羡慕或嫉妒“好港”的人家而又学不到人家的本事,感叹“哦哟”就可以了;而要是学“好港”学了个功败垂成,就只好感叹“哦--ho”了;如果看起来傻乎乎的家伙老是比你运气好占的便宜比你多,那很可能是人家“祖坟山埋端正”啦,得到的保佑比你多,并不见得他人就比你“港”。对了,说谎骗人就是“哄哦--ho”人,这个一定要弄明白了,至少免得被骗嘛。

厨房的重要生产工具菜板叫“簦板”,切的叫菜刀,砍的刀虽然直,却是叫“弯刀”。去菜地挖胡萝卜,要用细长的“镐锄”,而挖竹笋--“省”,就非得用宽重的“月锄”不可。那脚踏打谷机发明前川蜀人家呵哧呵哧抡着谷把在上面脱粒的四四方方的“拌桶”,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桶”了。脱粒后的稻草体积大而轻,这会儿要搬运它们,就得用比扁担长得多的“芊担”了。那生风吹秕的“--hong车”,不知道跟精通空气动力学而作孔明灯的诸葛先生有瓜葛没有。川蜀少牛马,从产牛地来的诸葛孔明不得已发明了木牛流马,今天那个快绝迹的木制独轮 “鸡公车”估计就是剩下的吧——说起绝迹,那冬天取暖的“烘笼”是真的没有了,会飞的“健鸭”、自己孵蛋的土鸡、八条棱而味美的丝瓜、扁扁的长得像蟠桃的南瓜、藤蔓能盖住整个院子的“凫儿瓜”也就是“八月瓜”、雍容华贵的大白鹅、在田埂边戳个小圆洞下种些黄豆的戳头用铁片打成的箍儿的“橇”……也都快要绝迹啦,也许另外一种全木的、带肥厚舌头状的戳头以用来栽红苕的“橇”和川蜀人家跟月宫捣药玉兔同用的那个“兑窝”,是不会随岁月流逝而消失的罢。

早晚、迟早也就“早--ean”川外人会知道这些都很有意思,很有生活味儿。上面那些很好玩,但另外一些要是不知道,嫁到川内就显得脑壳比较方,容易被人洗脑壳了。一定要知道老婆准老婆才叫“老妞儿--nier”,自己老爸别人可以说“你老汉儿--her”,自己喊“老汉儿--her”要得到许可证才行,不是闹着玩儿。至于老妈,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叫法,不过保娘跟闰土脖子上的那个项圈一样重要,当然就创造了个特别的“童年妈”给她享用,即便你80岁了还是要这么叫人家,某些人的人生中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就是“干娘妈”。虽然避讳似乎是传统文化中比较糟粕的东西,但那应该是过分了才是吧,某些低程度的避讳还是应该的。比如跟某些大爷大娘打交道,一定要用“二五”讳称鬼魂,不然他们就要非常担心招惹了它们。又比如借邻家的铁锤来敲敲补补,就一定不要说“把你的锤子借我用用吧”,而要说借“丁丁锤”一用,具体原因我就不好意思说啦。另外,猪牛羊狗猫的幼崽当且仅当两个月大的时候才卖或分栏饲养,叫“满双月”;而小孩子出生的第一个大日子是“满月”,万万不可搞混了,千万不要问人家的新宝贝“满双月”没有。要是老弄不明白这些,这人啊,就显得有点“哈苞儿--ber”。

认识了男男女女七七八八,当然就接着谈数量词。川人比较豪爽,数量单位非常少,无非“根”啊“个”啊“颗”啊什么的。横着跑的活物放的器什,长度超过宽度的东西,一般就是多少“根”;长宽差不多的就是多少“个”--读“个哦--go”,比“个”小的东西一般就数“颗--读‘可’”了。比如扁担棍子猪狗牛羊鱼,统统数成“根”;鸡鸭鹅兔鼠蛋水果,统统数成“个”;豌豆胡豆大米小麦,统统数成“颗”。就是人比较特别,本来姚明那么长的人应该叫“好厉害的一根人哦”,实际却是说“姚明好厉害的一个人哦”,这其实是另外一条规律,就是站着的东西,虽然高度远远超过宽度,一般都不数成“根”的,所以人数成“个”不奇怪;树活着没砍倒的时候就数“窝”,砍倒横着了就数成多少“根”了--其实植物活着的时候的单位都是“窝”,至于被人收拾了,树成了“根”草成了“把”或“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总得区别一下死活嘛。

其实川人也不是老那么偷懒简省,把一大堆东西统统用一个单位,有时候还是很仔细区分东西的。比如一棵树吧--我先造个字,就是“都”加“木”旁,表示植物的根与茎杆结合的那部分,写成“”,读还是读做“dou”--把一棵树仔细分一下,就分五部分:树根根、树〔〕〔〕、树杆杆、树桠桠、树叶叶,很仔细的啦。

另外,对水池水库的区分也是有的。大大的人工水库跟全国人民一起叫“水库”,比较大的人工水库就叫“堰塘”了,更小的人工的也好自然的也好统统叫“凼凼”----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小孩子撒的一泡尿,也叫“尿凼凼”。小“堰塘”和大“凼凼”的区别就比较模糊了,根据需要可以变换着叫。比如同一个小人工水库,由于“堰”这玩意儿是肩挑手扛弄土砌石做起来的,为了彰显劳动的光荣,就叫“堰塘”,因为“凼凼”包括自然形成的,体现不出创造的艰苦;而要吓唬不怎么会游水的小孩子偷着下水,就说“那么大个凼凼--an着了怎么办?”,这会儿就要说“大凼凼”了,突出“大”所以危险嘛。小河转弯处常常就形成“凼凼”,要是旁边正好有棵比较有特点的树比如“卷子树”,那就叫“卷子树凼凼”;而要是鸭子们特别喜欢去,那就叫“鸭儿扑凼凼”了。至于“堰塘”,有时候也这么命名的,比如三十多年前“新”开挖的并且在不会引起小村子误会的情况下,叫“新堰塘”就可以了,三十多年来就一直这么“新”下来啦。非常有生活气息的。

取水这么个重要的事,分得就更清楚啦。去河里或“凼凼”里用桶或盆子“瓦水”,从缸里用瓢或碗“舀水”,用整根竹子做的“井杆”套着水桶从“井眼”里“扯水”,而用钢筋焊个鼠笼样子的“绞盘”并配上“绞索”套着水桶就叫“绞水”了。至于用水泵的干活,当然跟全国人民一样叫“抽水”啦。

集中育苗叫“并”,比如“并秧苗”“并红苕”“并南瓜黄瓜”什么的;移苗或分苗到大田就叫“栽”,诸如“栽秧子”“栽红苕”“栽南瓜黄瓜”什么的;而直接下种的就叫“点”了,比如“点麦子”“点苞谷”“点豌豆胡豆”之类的。

跟水稻有关的,就特别仔细了。先把稻种浸泡几天,再下种到很小一个塑料薄膜棚里“并秧苗”;等长到四五公分高了就分插到“秧母田”里,这个“插秧子”的活计小孩子常常要帮着干的;直到长到二三十公分高了才移栽到大田,也就是“秧田”里,这才叫“栽秧子”,然后就等着成熟“打谷子”了。有小河的地方,常常在村头或村尾的地方砌了石堰,把水拦起来,在石堰上就可以洗衣洗菜了,这个地方就叫“河脑壳”。“河脑壳”有时候位置特别好,“秧母田”“秧田”都比它低,这时候就修了水沟,把水引到田里去,叫“放秧水”,放够了就用泥把沟堵起来。要是小小的“秧母田”比河流或“凼凼”水面低,那就没有办法啦,只好用长柄的“瓜当”“拊秧水”了。昙花一现的水车,人在上面踩啊踩的给“秧田”补水,这个“踩水”的活儿要是现在留着,说不定既能让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帮忙把活干了又还能收门票呢,可惜老早就没有了。

对社会治安也要有所认识。打家劫舍的强盗古称“棒客”、“棒老二”,今天加入了敲诈绑票拦路抢劫黑社会,统称“二杆子”;而偷鸡摸狗的小毛贼叫“掱手”,也叫“三只手”,你看专门为这个事造了个字“掱”嘛。对“二杆子”和“三只手”,人民群众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先进游击战术,见到“二杆子”就赶紧躲远点让人民警察去收拾,避免无谓的伤亡;见到“三只手”,那就充分发挥“打得赢就打”的革命精神,从后面追毛贼叫“撵到起”,从前面堵毛贼叫“短到起”。

晕了?晕了的话正好讲方位词:“高头”和“里头”。“高头”指表面前端什么的,比如有颗饭粘在筷子“高头”,一碗白干饭在桌子“高头”,但即便是竖立着的平面,也这么说的,比如说一只壁虎爬在墙“高头”;容易让外人糊涂的地方在于,不管老鼠在屋檐下还是屋顶上,都说“耗子在房子高头”。至于“里头”嘛,包裹起来的东西都叫在“里头”了。

这么一来川音就该掌握住啦。至于软叫“耙和”,硬叫“硬走--eng 走”,不软不硬叫“ea耙ea耙”,调侃人家叫“洗脑壳”,赶牛赶猪赶鸭子推自行车叫“邀起走”;要是学川音老学不会笨得很叫“锉得很”、“撇火药哦--yo”,看起来极其可怜显得“瓜眉瓜眼”,甚至个别过分人的还要嘲笑“哈不锉锉”;而要是一学就会就赞一个“毛得很”…如此等等,就慢慢在使用中学习了。

我愈外游愈醇的乡音啊,顺便以此怀念我的父老乡亲。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4. 星话大白|越南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