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党的17大召开的会场上作为主旋律奏响的时候,当全国人民都在热议这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的治国纲领的时候,会场内外也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使人惊诧,让人心忧。
大会开幕的第二天,17大代表、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接受记者采访,就当前的住房和房地产市场问题发表了一番谈话,其观点大致有三:第一,他认为,中国的住房和房地产制度改革是很成功的,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从来没有这么快。1978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是7.8平方米,1993年人均才18多平方米,但现在每年人均平均增长1平方米左右;第二,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这个问题需要冷静的分析,还不能肯定;第三,当记者问是不是现在房地产价格太贵,已经让老百姓买不起时,汪说,如果现在房子没有销售了,“你这个结论是可以的”,但现在还有人买,所以这个结论“不好说”。(10月17日《新京报》)虽然他也讲到了分配方面今后还需要更加顾及公平的话,但我想,这只是捎带说说,中心意思还是以上三条。
部长先生的这番见解与当前舆论对中国住房问题的普遍看法是大相径庭的,与胡锦涛总书记在17大报告中“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的表述也是不一致的。所以听说之后,未免惊诧,但细细想来,此话出自汪部长之口却也不难理解。
汪部长自2001年12月开始主政建设部,至今已近六年,听说不久就要退休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部长先生既负为民造房之责,当然希望卸任之后能有广厦万间皆庇天下寒士的政声。但是偏偏时运不济,他主政建设部的这六年,正是房价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的六年、是无数居民望房兴叹或者沦为房奴的六年、是住房问题民怨沸腾的六年、是房地产开发商赚取暴利大发其财的六年、是中央数次宏观调控都未奏效的六年!风口浪尖、千夫所指,汪部长想必是如坐针毡,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之意在所难免,所以才有这次在17大上吐露心声,以“舒愤懑”的一幕。
部长先生既位高权重,所管之事又关乎国计民生,其言其行,关系全体中国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为天下苍生计,为和谐社会建设计,其前日高论,窃思实有一驳之必要。
部长先生说,中国的住房和房地产制度改革不但成功,而且“很”成功,并举现在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增长1平方米的数据为证。
这个增长数字也许是确切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住房改革已使大多数中国人民享受到了年人均1平米的增长实惠,鉴于我国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现实,任何只有人均而没有引入收入组概念的、分阶层的统计数据在证明一项政策措施的普惠效果时都是无力的。道理很简单,假设有100个居民,他们一共拥有100,00平米的住房,那么按照以上方法统计就是人均100平米,但由于这100个居民收入差距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其中的1个人因为自己的富裕就购买占有了其中9999平米的房子,而另外99个人穷的加在一起才能购买1平米的房子,此时这100个人的人均拥有仍是100平米!这能证明一项公共政策的成功吗?除非该政策本身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如果说这个例子太极端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那我们就再举一个确实的统计例子:根据南京市2005年上半年的一项政府统计部门调查,2005年上半年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2.63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7.4%,但在800户被调查户中,未达到平均数7812.63元的有536户,占被调查总数的67%,也就是说仅占三成的调查户拥有的比较高的收入拉动了整体水平的上升。(2005年7月20日《金陵晚报》)由此看来,不分层的统计是片面的,是掩盖了很多真相的。汪所举的这个人均数据并不能证明住房改革“很成功”。
部长先生认为,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是不能肯定的,这个问题要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来考虑,“要从中国正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间,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间去看待这个问题”。(10月17日《新京报》)
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舆论几乎已是众口一词,都在说泡沫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大、破灭只是时间早晚。然而正所谓千人愕愕不如部长一人之诺诺,虽然话说得极为婉转,但他的意思很明白:早几年不就有人说泡沫就要破裂了吗,但你看现在的市场形势,不是供销两旺吗?房地产泡沫?哪里有!
也许还是格林斯潘说得对:泡沫还未破灭之前,没有人能够证明经济繁荣是泡沫!对部长的这一高论我不拟多说,我们就等着看最后的结果吧!
部长先生又认为,现在这个价格下还有人买房,因此房价太贵老百姓已经买不起的结论是“不好说”的。
不知道汪部长是故意装傻还是本身弱智,他真的不知道至今不仅是富豪大款而且不少穷人也加入其中的买房队伍仍然存在的原因吗?他没有听说过那个传遍了整个中国的关于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后对话的故事吗?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指引下,中国人明白了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真理”。而且,“明天的钱”已经摆在面前了,这就是银行的按揭贷款。
如果房价收入比已经很高,大多数老百姓确实买不起房,那么市场上当然没有或很少有房屋的销售了,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市场信号,证明房价真的太高了。但是如今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对着那些买不起房的人说:尽管买,我借钱给你,要多少有多少!那事情就另当别论了。国内各大银行为了他们眼中的这块“优质、高利”的业务肥肉,已经毫不顾忌安全性的原则和可能的金融风险,不顾购房者的还贷能力,滥发、乱发房贷。为了吸引还贷能力较差的客户,零首付、个人循环授信等贷款方式花样百出。当中央银行意识到金融危机的临近,试图提高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以防范风险时,各商业银行又在第二套房的认定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计维持房贷规模。低额的首付款加上虽经多次调控但仍然一路飞涨的房价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恐慌情绪,大量的但却是虚假的购买力便决闸而出。高房价的问题不是“不好说”,而是很清楚!
中国的住房问题已发展到危及民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地步,这已是任何遮掩、粉饰都无法取消的不争的事实!我们当然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汪光焘一个人的头上。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大局糜烂至此,做为住房问题的主管部门,汪光焘及他领导下的建设部也是难辞其咎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近几年来,建设部关于住房问题的指导思想一向是突出“市场“,轻视“保障”!把住房当作一种普通的商品,完全忽略了住房问题的基本民生性质,任凭它在房地产市场甚至是我国目前极不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中经受狂风恶浪。对住房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同时,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歪风邪气影响下,建设部也不遗余力的要从已经形成的“房地产利益共同体”所掠夺的暴利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这使得它在行使权力时屁股完全坐在了房地产开发商一边,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姑息包庇,在出台政策贯彻中央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指示时,故意含糊其词,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留下可操作空间。其失职渎职之表现。早已昭然于天下!
汪光焘先生就要退休了。在即将归隐之际,如果他能对自己部长任上的是非成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明其所长、示其所短,以为后任者借鉴,虽已无补于既往,亦可有稗于来兹,那应当是一件幸事。但是很遗憾,从他前日发表的这番言论来看,我们却不得不表示失望。
(2007年10月17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