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改革,主要应由谁“承受”?——评央视对十七大的错误解读
言川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系列专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中说,“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网友云淡水暖对此强烈不满,质疑央视编导:“改革还要带来哪些‘阵痛’,还要群众‘承受’其中多大部分,还要‘承受’多久?”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也引起笔者的思索。
央视的“解读”从遣词造句上看,合辙押韵,什么“力度”、“速度”、“程度”,颇具时下公文的风格;从内容上看,似乎是防止改革的“力度”过大,群众“承受”不了,并无歹意。但,十七大报告精神是这样的吗?
笔者再一次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该报告共十二部分,改革问题没有用专门部分来阐述,而是散见于各部分之中。笔者认真通读全文,发现总书记所提到的改革举措,其对象没有一项是群众,而是与群众相对应的干部、官员、领导等等。为防止“解读”有误,请央视编导们和笔者一起学习:
《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阐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时,提出了多项措施,其中:第一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质上是要减少和规范官员们的行政权力,压缩他们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结合的大部门体制”,这一举措如若实现,在减少机构的同时,必然减少干部和领导干部的数量,冲击他们的利益;第三条,“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 ”,首当其冲的是“市管县”,实行的结果将是大大减少“铁交椅”和“金饭碗”。《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三条,“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群众肯定不是“调节”和“取缔”的对象,只会是受益者——总之,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种种改革举措如果顺利实施,需要“承受”的决不是普通群众,而是领导或官员、干部们。由于掌握着改革的话语权与组织权,他们是否会乐意“承受”改革的冲击,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进入关键时期。
那么,为什么央视《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的编导们会对十七大报告作出明显错误甚至相反的“解读”呢?笔者以为,“解读”既非文字游戏,也非偶然疏忽,而是暗示了某种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三十年来,凡是“改革”,都是由干部领导,群众被动接受,今后深化改革,除了群众“承受”还有谁?这叫思维定势。同样是三十年来,领导改革的官员、干部及一部分与权力结合的富人们,不但能化解针对自己的改革压力,而且能将其转移到群众身上,甚至以改革为名对群众进行利益侵占和精神控制。例如个人收入调节税,本来是针对富人的,现在工薪阶层却成了纳税主力军;还有“产业化”、“下岗”、“工资与效益挂钩”等等,都变成了群众单独“承受”的改革,这叫行为惯性。
不幸得很,最近看到网友老陶同志的帖文《工行又在“深化”拉大领导和员工差距的“改革”》,完全证实了笔者的分析。该文说工商银行正在推行一种以“人力资源提升”为名的“改革”,将进一步拉大该行已经十分悬殊的领导与员工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强员工对领导的人身依附。这样的事,发生在十七大开过不久,发生在“调节过高收入”的口号再三响起之后,不禁令人深深地忧虑:十七大精神能落实吗?和谐社会能实现吗?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央电视台对十七大报告的解读不是错误的,而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