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辟反倒退更要警惕左倾机会主义(征求意见稿)
一,什么是左倾机会主义?
左倾机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顽固的坚持英雄造史观。他们不理解阶级分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人们的意识之外自然作用的结果,不承认毛泽东时代到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他们只能把腐败复辟归因于邓**和精英。
二,为什么要警惕左倾机会主义?
尽管主张复辟的老右们还占主流地位,还把持着话语权,但早就在人民的心中死亡了,只不过还散发着腐烂的臭气;而左倾机会主义却正方兴未艾极具欺骗性。
三,左倾机会主义有什么危害?
鼓吹文革是他们的又一大特征,但他们并不能正确的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
文革是没有正确认识阶级分化,是用阶级斗争方法来解决阶级分化的极端表现。文革只看到“走资派”这样一个现象,而不知其根源;所谓“民主派——走资派”及所谓“革命的同路人”都只有一种猜想,并没有理论根据。
四,左倾机会主义与左派幼稚病区别在哪里?
左倾机会主义特征之三是他们大多是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往往通晓多国语言,具有很强专业知识,更有足够的时间与材料优势。因此,他们批判腐败复辟都具有很强说服力及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们的性质与清末的改良派反对保守派是一样的。现在的左派往往搞不清左倾与革命的区别,他们总是跟在那些貌似“大左”的后面,把他们当做革命家来崇拜。
五,革命派与左倾机会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毛泽东时代的左倾错误是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而如今的左倾机会主义却总是抹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本质区别。 (以下删两行,以后再补上)
文化大革命本身并不是革命派的目的,革命派也不能满足于公平与和谐,以及什么“不准再卖”,而是要彻底消灭万恶的私有制,重新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重建公有制。 左倾机会主义永远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井冈山与延安大生产的供给制就能激励劳动者,而大跃进的供给制却会出懒汉(后述)。
六,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
就因为它只是旧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时代没能建立起一个与之相应的完善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没有这样一个生产方式为基础,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也是不能长久的(后述)。
所有制与分配形式一样,它们都是生产的产物。历史上本没有什么所有制,先有生产,而后才有分配,所有制不过是把分配的结果法定化。分配取决于生产,它总是趋向于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相吻合。其实交换也一样,最早的交换总是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相当的双方中进行,所以才会有等价劳动相交换,如果双方存在强势和弱势的话,那么,交换就会产生向有利于强势方的倾斜(国与国之间也一样)。
在生产中,如果还严格区分着生产的管理者与劳动者,还存在着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就与这两者之间的平均分配相矛盾。简言之:不论现实分配是怎样的,那些在生产中被当做工具来使用的劳动者归根到底都要被当做工具来养活。
七,社会主义有没有什么“特色”?
社会主义时期是劳动群众学习并逐渐掌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时期,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那么,消灭阶级与阶级斗争什么区别呢?阶级斗争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起来推翻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的斗争,而消灭阶级则是要让社会不再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人类社会又为什么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是因为旧分工的存在,马克思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分化的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教导说,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消灭旧分工。正因为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旧分工才有可能,所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而消灭阶级或消灭旧分工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同时,只有消灭旧分工,公有制才能无长地久。
八,消灭旧分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在生产中,旧分工总趋向于把领导者变成举足轻重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人物,同时又趋向于把广大的具体劳动者个人变成无足轻重的会说话的劳动工具,这样的生产就必然要求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分配。同时,旧分工又趋向于把劳动“肢解”(马克思语)成为没有内容的枯燥无味往复动作,但它又要占用劳动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成为对劳动者的奴役。换句话说,只要这样的旧分工还存在,不要说“供给制”,所有不相适应的工资制也是不可能长久的。消灭旧分工的一个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把劳动从奴役劳动者的性质变成解放人的手段。社会主义的生产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干群关系,职企关系,民政关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对劳动的激励因素只能在劳动中寻找而不能靠劳动之外的“精神刺激”(比如抨“四好”“五好”等)和“物质刺激”(这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的附作用往往比正作用还大)。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生产才会,也一定会平稳些并不断地均加速度发展。
九,劳动本身会成激励因素吗?
斯大林主义认为: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自觉地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到目前为至,左派以及左倾机会主义者都没能走出这个干瘪的比所有反动议论都更加有害的教条,其实,人的意识或觉悟都一样,它们都是生产的产物,都必须在社会生产中把它们生产出来,而不是相反。
劳动至所以将能为人的第一需要,是不能靠“觉悟”把它“当”成第一需要的,“当”也是当不成的。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活动,是与人的潜能素质相适应的活动。而物质消费充其量也只能沿续人的生命,并不能使人能其为人。
所有的反动统治阶级都要用旧分工来奴役劳动群众,让劳动群众为生活所迫为工作所累,不同程度的远离政治,远离社会管理,并且,简单的生活,机械的日常工作本身就极大的限制了劳动群众智力的发展,他们还要推进种种愚民政策...劳动群众长期忍受这样的劳动又怎么可能把它“当成”第一需要呢?
其实劳动作为需要是历来就有的事,比如打猎和钓鱼本来就用以谋生的劳动,如今不是往往只有那些一定能力或身份的人才能从事娱乐活动吗?再比如晨练吧,谁听说过有晨练的人抱怨说:什么我要多跑一百米,什么还有人在睡觉?
试想,如果劳动没有了那些损害的人身体及精神的因素,如果劳动不但能煅练人的身体,不但能充份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的才干不断增长,并且能交上许多趣味相投的朋友,试想,这样的劳动本身又为什么不能成为激励因素呢?
十,完善社会主义理论是革命者的当务之急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理论象一个只有一条残腿的巨人,他能与资本主义英勇斗争了二三十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自然科学基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进化理论,它由恩格斯开创并奠基,可惜,它不仅一直被资本主义围剿、封锁,同时也被社会主义所冷落,甚至抛弃。另一方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到改革初,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都只是斯大林的所谓“基本经济规律”这样的伪科学,由于没有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主导,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必然存在着严重缺陷。
大家知道,劳动在商品上体现为一个两重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其实,劳动在劳动者身上也体现出一个两重性:这个两重性就叫做劳动的创造性与奴役性。比如,长期从事木工劳动的人就被塑造为一个具体的木工,而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就被塑造为各种艺术家等等,这就是劳动的创造性;同时,劳动又总要占用劳动者的时间和精力,把劳动者一定的范围内,使之劳动者不能同时在其它的领域发挥和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劳动的奴役性。至于什么样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什么样的劳动是奴役性的劳动,这里不作具体的讨论,总之,正因为劳动具有这两重性,所以它到既可以被统治阶级当做奴役劳动的手段,也可以被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为解放劳动者的手段。大家知道,理解体现在商品上的劳动的两重性是理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同样,对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劳动的两重性理解也是理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初稿,未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