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简化字是螳臂挡车,识繁体字利文化传承——从个人经历谈重视繁体字启蒙教育
风云啸
一、作为理工科毕业生,我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繁体字,也有较深的感情。很有些时候,我觉得每一个汉字都像一个充满意韵的生命体,也包括繁体字,虽然看繁体字书时往往伴随着一种复杂不流畅的感觉,但还是很尊重它们。汉字的协调美和谐美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简化字我认不全,可能还不到80%。而繁体字也能够认识一部分。读书时课余读老子、论语、史记等,都是繁体竖排的版本,十几年前还曾帮助一个书法爱好者把《大唐三藏圣教序》笔帖通了一遍,甚至还搞了一个命名为“风云码”的可以给所有简繁汉字编码的汉字输入法。所以,我觉得,说几句关于文字、关于繁体字的话还是有资格的。
三、我从未在课堂上学习过繁体字。我的繁体字启蒙应该是在小学时读父亲中小学时期的课本开始的。那繁体字课本是横排的,好像已经经过初步简化,文字看半边再前后一顺都能顺出来。当时父亲把他读书时的一个讲义夹给了我,那文件夹封里两页是简繁汉字偏旁对照表,很简明扼要的一种。无意中看了,有时读繁体字书籍时就回忆了起来。当然繁体字们在字典里也是能够查到的,但很少查过字典,嫌麻烦,耽误阅读速度。
四、高中时有一次在作文中引用《离骚》,老师把我喊过去,让我读,读错了好多字,但大意说的差不多。老师说:还是汉字好啊,表意。不知道读音,也没有见过,看样子就能估出来大致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中华文化能历经劫难而不衰,可能汉字在这方面的特点有作用。我现在在论坛上打帖子,有时大家还认可,应该也与年轻时喜欢读传统文化有关。
五、说这么多,是想说:繁体字很重要,读了它们能够离传统文化更近,神交古人时没有隔膜感,能提高一个人的历史感和人文层次。但同时,繁体字也并不一定必须在课堂上学习。只要阅读量达到了,简化规律大致了解了,识繁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至少要比阅读量少还想有文化品位的人们想象的容易。
六、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人们功利推动的明显化,繁体字启蒙教育如果忽视,很可能使请少年们即使去天天补英语也不愿意看繁体字,而这样会导致三、五十年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释读的社会性难题,也会影响我们对整个中华文化圈辐射的力度和深度。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我们是必须重视的,当然,重视的具体方法途径都可以探讨。
七、我觉得,将繁体字正式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可能还会导致整个文字体系的混乱。即使在中学段双行印刷也不可取,增加学生心理负重感不说,还会阻碍学生对整体篇章的把握和理解,有以文害意之累。但是,我们可以仿照现行中小学的阅读文选《古诗文诵读》等,来一套繁体本《阅读文选》。小学也可以有,就不要竖排了。将语文课本内容,一些经典故事、中外童话等,都可以用繁体表达出来。如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系列,都应有不很难读的繁体字本。市面上也应有一些繁体字书籍销售。拉动教育发展方向的高考,也可以增加一定的认识繁体字的分量,只是不要搞得太难。总之,当从繁体字启蒙的一代即将离开社会之际,在整个社会阅读界营造一定的繁体字氛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八、呼呼啦啦打了这么多,忽然感觉我是坐而论道,不知窗外之春秋。当此国家民族面临严峻局面,分裂分子嚣张,有些洋人举刀过来时,我不知道这个时候提繁体字是否会导致意识上的麻痹。因为简化字的推行本身对于民族振兴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巨大作用,有着造福全体人民的重要功绩,可以估摸会有网友说我的繁体字观有迎合日寇台独之嫌。说就说吧,反正我这样想也不是一天了,我也并没有要求非在别人对你虎视眈眈时忙着去研究繁体字。
九、最后讲个真实的故事,说一说传统文化典籍对人生的成功也会有直接作用。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去找曾获校园歌手称号的学妹时,我带着她学习了《史记》中老子的一番话:“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她说:你好象是说我的啊。觉得我很有学问。后来,她成了我的老婆。啊啊,一笑。
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