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文化

汉字与中华文明

雨夹雪 · 2009-03-23 · 来源:
否定简体字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今年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备受关注,上也掀起了一场究竟该不该恢复繁体字的大讨论。今天,我想主要从汉字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简单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产生

1.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历代学者各抒己见,主要包括:  

⑴汉字源于结绳。  

认为汉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记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据《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一书契。”说明结绳是记录事情和经验的符号,《系辞》把结绳和文字联系起来,认为文字是结绳符号的发展。其实结绳只有数目记载。结绳的方式比较复杂,所结的绳很像鱼网,是用横绳和纵绳交织在一起,结成不同形状的绳结,作为不同的符号。  

⑵汉字始于八卦。  

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八卦相传是庖牺氏(伏羲)所制定的八种符号。这八种符号以—(阳爻)--(阴爻)为基础,错综为八个不同形状的符号,作为标识自然界、动物界和人体的标志。 如乾卦代表“天”、“马”、“首”, 坤卦代表“地”、“牛”、“腹”, 坎卦代表“水”、“豕”、“耳”, 离卦代表“火”、“雉”、“目”等。   

⑶汉字源于图画。  

认为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过:“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代猎食鸟兽,必须有辨识鸟兽足迹的知识,因为兽潜鸟骇,只有靠鸟兽在地上留下的蹄爪的印痕,才能追迹寻求,获得禽兽。这种鸟兽蹏迒之迹,是一种自然界中的点画符号。人们由此进而认识到用简单的点画符号,可以分辨不同的事物。  

⑷仓颉造字  

认为文字是仓颉创造的。有的古书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 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还有人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  

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的各种说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2.什么是中华文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明实质就是阶级社会,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所谓中华文明,指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文明,包括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也包括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包括汉民族的文明,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文明。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前后的夏王朝,其标志是“禹传子,家天下”。近来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我认为,把拥有统一的世袭王朝作为中华文明开始的标志和把国家的产生和文明的开始割裂开都是不科学的。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国家的产生作为文明开始的标志,否则势必造成混乱。但是,国家的产生和统一的世袭王朝产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初的国家都是城邦。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国家就产生了,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1750 年)才建立统一的世袭王朝。希腊地区公元前2000年国家就产生了,公元前337 年科林斯大会才建立统一的世袭王朝。意大利地区公元前700年国家就产生了,公元前27 年屋大维才建立统一的世袭王朝。(世袭王朝包括血亲与过继)中华文明开始的标志,也应该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城邦国家产生。  

3.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汉字起源的多元化

传统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这就是本土起源说中的一元说。 一元说的论点已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所推倒,中华文明不是从黄河中下游单源扩散至四方,而是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又互相渗透,反复汇聚与辐射,最终形成为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汉字起源的多元化。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原始社会晚期及文明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商以前的符号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事实上这是完全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就包括苏美尔文字、阿卡德文字、阿摩利文字、亚述文字、埃兰文字、赫梯文字、胡里特文字、米坦尼文字、乌拉尔图文字等多种文字。比两河流域大得多的中华大地,汉字起源如果只有一种文字反而奇怪了。我们研究汉字起源时,也要注意多线梳理,不能什么文字都往甲骨文上靠。同时,汉字的起源的方式也不会是一元的,应包括结绳、图画、刻划、个人整理等。对汉字的起源方式的各种说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也是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坚持一元说。  

4.汉字产生也推动了中华文明产生发展

一般来说,对汉字产生推动了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汉字对文化的贡献,这其实是舍本逐末了。文化发展不一定是靠文字记录。像著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荷马史诗》、《吠陀》长期都是口耳相传。汉字起源推动了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更主要的是汉字便利了人们的交往,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此外,汉字产生不仅推动了汉族地区文明的产生发展,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的产生发展。在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初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像著名的《夏禹书》,总共只有12个字,其中5个是古彝文,7个是甲骨文,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总之,我认为,破解汉字起源之谜,不能就汉字说汉字,必须把汉字起源纳入中华文明起源这一系统工程中。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起源是交相辉映的,必须联系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以多元的视角探索汉字的起源。  

二、先秦时代:汉字的统一化趋势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1.最早的汉字  

不少朋友认为,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也有朋友认为,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现的一系列原始社会晚期及文明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大合适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可辨识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六书”的构字规律,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文字了。所以甲骨文不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其它目前难以辨识的符号不能说不是文字。同时,文字是符号,但文字不是一般符号,而是“代替语言的符号”,必须形成一定的系统,所以认为原始社会晚期及文明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都是原始文字也不合适。

   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近年考古工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考古工还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 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 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 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因此,“象形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前面说中华文明开始应该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又说。中国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不是不一致了吗?没有错,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而非文字的产生。文字只是交流的一种工具,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结绳记事等记录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文字,一般来说,结绳记事等记录方式较发达的地区文字的产生往往滞后,例如美洲印加人已经建立统一的世袭王朝,可是仍然没有文字。中国自古就有结绳记事的传统,文字的产生滞后于国家的产生是极为正常的。

2.先秦时代汉字发展的趋势  

不少朋友认为,文字的产生以后,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其实这样说是不合适的。如果以笔画和字数多少衡量文字的“繁”与“简”, 先秦时代汉字发展并非从繁到简。先秦时代汉字发展呈现两种趋势:复杂化趋势与统一化趋势。  

⑴汉字的复杂化趋势  

从虞夏时期的象形字到殷商甲骨文,再到西周金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汉字主流呈现复杂化趋势,一方面笔画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字数也逐渐增加。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战国时期的大篆丝毫不比虞夏时期的象形字简单。虞夏时期的象形字发现的数量很少,殷商甲骨文发现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拿殷商甲骨文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

顺便说一句,殷商除了甲骨文也有金文,不过殷商金文和西周金文不同,而和殷商甲骨文类似。西周除了金文也有甲骨文,西周甲骨文和殷商甲骨文不同,而和西周金文类似。所以我们应该准确的说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最好不要笼统的说甲骨文、金文。  

为什么汉字会出现的复杂化趋势呢,必须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思考。汉字出现复杂化趋势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无疑是阶级分化,下文还要详细介绍。

⑵汉字的统一化趋势  

汉字的统一化趋势,即汉字的主流影响日趋扩大,地域化、民族化的汉字影响日趋缩小,最终实现汉字的统一的过程。  

 先秦时代的汉字,除了虞夏象形字、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大篆这一主流,还存在诸多支流,例如四川地区的“巴蜀符号”和六国古文等。已发现的巴蜀符号超过二百多种,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除秦以外东方各国的文字,分晋、楚、齐、燕四系,与西周金文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这些地域化、民族化的文字影响日趋缩小,最终随着秦的统一而衰亡。  

汉字的统一化趋势也必须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思考。汉字出现统一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下文还要详细介绍。  

3.先秦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对汉字发展的影响  

⑴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汉字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尽管中国文字的产生滞后于国家的产生,但是由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较高,汉字发展得极为迅速,呈现跳跃式发展,实现了后来居上。

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的虞夏象形字还是极为粗糙、原始的。但是到了殷商甲骨文的时代,殷商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具象的象形文字的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到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民间流行的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  

⑵阶级分化加剧与汉字的复杂化趋势  

阶级产生导致了国家的产生,但国家的产生绝非阶级分化的终结,相反,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进一步加剧了阶级分化。文献资料、历史传说、考古发掘都表明先秦时代阶级分化不断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罪恶的愚民政策。汉字的复杂化趋势就是愚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字数也很多,几乎要穷尽人的一生的精力才能掌握。显然,广大劳动群众是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字的,这就有效的保证了统治阶级的文化垄断。

当然,广大劳动群众也不可能被愚弄,大力开展简化字的工作,战国时期民间已通行小篆,战国末年又出现了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再用大篆,而用较为简单的小篆表明汉字的复杂化逆流的破产。  

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与汉字的统一化趋势  

从虞夏万国到殷商3000诸侯,再到西周1800诸侯、春秋百国和战国七雄。中华文明的城邦数量不断减少,规模日益扩大,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说,虞夏商周也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中央集权的统一,实质是以一国为首的城邦联盟,类似公元前337 年科林斯大会实现的以马其顿为首的希腊统一。而秦统一中国是消灭了城邦割据的更高层次的统一,类似于14、15世纪英格兰的统一。)

同时,先秦时代民族融合也不断加强。一方面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另一方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也不断加强。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为汉字的统一化趋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古蜀人融入汉族使古蜀文字“巴蜀符号”逐渐消亡,秦始皇统一中国更是直接导致六国古文的覆灭。最终,秦始皇实现了“书同文字”, 把汉字统一到了小篆上来。  

4.先秦时代汉字发展的趋势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⑴汉字的复杂化趋势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首先,汉字的复杂化使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简单质朴的虞夏象形字一般人很容易掌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笔画繁多,字数也很多,只有少数统治者能掌握。这样就人为的造成了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文化差别,使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到了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不同阶级使用不同文字的现象:群众用小篆或隶书,统治阶级用大篆。  

其次,汉字的复杂化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想象,极端复杂的文字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广大劳动群众文化水平低下极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战国时期,尽管冶铁技术已发明了数百年,大部分兵器还是青铜,更不必说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最后,汉字的复杂化还阻碍了民族融合。极端复杂的文字使少数民族如读天书,春秋战国时期,认识大篆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夷狄”成了不识字、没文化的代名词,这显然对民族融合极为不利。

⑵汉字的统一化趋势极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首先,汉字的统一化趋势是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汉字具有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尽管这些国家都用拉丁字母,但不能实现“书同文字”,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  

其次,汉字的统一化趋势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宝”的写法,就有194种形态。 “眉”字的写法有104种,“寿”字的写法,也有百种以上。这还不包括“巴蜀符号”等少数民族文字。试想虞夏万国就算只有1000种文字,已经足以使交往变得难于上青天。汉字的统一化趋势极大推动了民族融合、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汉字发展呈现两种趋势:复杂化趋势与统一化趋势。汉字的复杂化趋势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造成了阶级分化加剧、阻碍中华文明的发展、阻碍民族融合等一系列严重的恶果,受到人民群众的强烈抵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再用大篆,而用较为简单的小篆表明汉字的复杂化逆流的破产。汉字的统一化趋势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极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先秦时代汉字发展趋势的主流。  

三、由秦至清:汉字的简化趋势与中华文明的发展  

1.篆到隶:秦亡与汉盛  

⑴“书同文字”的两重性  

秦作为中华文明上升时期的一个王朝,明显的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反人民性。“书同文字”这一重要的政策充分体现了秦朝这种两重性。  

“书同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它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牢固纽带,极大推动了民族融合、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书同文字”实现了小篆的官方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简化汉字的愿望。这一切有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当时,民间汉字隶化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如果真正反映人民简化汉字的愿望,应该把汉字统一到更为简便的隶书而非已经开始被人民抛弃的小篆上来。但是,秦始皇反人民的本质使他不可能放弃统治阶级长期坚持的愚民政策,因此他坚持使用篆书而非隶书。小篆之害,何止十倍于焚书!人民对秦始皇愚民政策极为不满,也播下了秦朝早夭的种子。

顺便说一句,不少朋友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统一文字,创立了小篆。后来徒隶程邈,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了新的字体隶书。实际上正像汉字的产生一样,小篆和隶书都不可能是个别人的创造,而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李斯和程邈只是作了整理工作。事实上,由于大篆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民间早已开展了简化字的工作,创造了许多简体、俗体字,这是小篆的主要来源。战国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即隶化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不过关于隶书的传说强调,秦始皇 “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规定隶书专供隶役应用。这也隐约体现了秦始皇反人民的本质和人民对秦始皇的不满和反抗。  

篆体比六国古文简便,故而秦始皇能灭六国统一天下。“书同文字”舍隶书而用小篆,故而秦朝二世而折,14年而亡。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汉字的简化潮流不容违背。  

⑵隶书的推行与汉的繁盛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汉代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脱去古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严格意义上说,从汉代简化的隶书开始,汉字才算真正形成,小篆及先秦文字等复杂的文字只能算是“古文”,即汉字的前身,我们今天之所以称中国文字叫“汉字”而非“秦字”、“周字”、“商字”也缘于此。随着隶书的推行,汉代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  

隶书的推行的突出贡献是促使汉民族形成。众所周知,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然而,中华文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阶段悬殊,在当时做到“语同音”是不现实的,今天推广普通话工作也尚未完成。汉民族形成代之以共同的语言的是“书同文字”。然而,秦代的“书同文字”舍隶书而用小篆,使官方文字并未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接受,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书同文字”。事实上,古蜀文字“巴蜀符号”,六国古文等在秦代也并未完全消失。而隶书到西汉得到普遍推行,使官方文字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巴蜀符号”,六国古文等文字最终消亡。隶书成为汉民族形成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汉代汉民族最终形成。  

隶书的推行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极大的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试想,如果继续使用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的篆书,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接受教育。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共八十万字。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试想,如果继续使用字体繁复篆书,光写这么多字恐怕就会把司马迁和班固累死。在科技方面,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试想,如果继续使用字体繁复的篆书,一天写不了几个字,社会上怎么会有改进造纸术的需求呢?  

隶书的推行还推动了民族融合、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里不再详述。  

2.隶到楷:隋唐的繁荣  

汉字的简化趋势并不因隶书的推行停止。早在西汉初期,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就演变出来了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草书。西汉末年,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了楷书。东汉晚期又出现了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行书。  

草书、楷书和行书都是隶书逐渐简化的书写字体。经过长时间的竞争,楷书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是楷书笔画平整,形体方正,能够同时反映汉字的简化趋势和规范化趋势。楷书经三国时魏人锺繇及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改进发展日益成熟至于定形,于是有代替隶书之势,终于在南北朝成为通行的主要字体,汉字至此已规范化。随着由隶到楷这一次大转变的完成,隋唐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  

楷书的推行的突出贡献是促使中华民族形成。汉代汉民族最终形成,但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仍然交往较少,存在一些隔阂,原因之一是隶书仍然不够简化,少数民族学习较为困难。楷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字。以南诏为例,在南诏官方文书中皆使用汉字。唐武后圣历元年(698)所立的安宁《王仁求碑》的碑刻文字所用皆为武则天颁行的字体,同时还运用了唐代民间流行的俗字体,如冈(岡)等。具有典型性的《南诏德化碑》通体全是唐代汉字,且辞藻华丽,颇具唐风。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字使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在唐代相互不视为外族,中华民族形成。  

楷书的推行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极大的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和汉字进一步简化,文化教育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关系。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这和汉字进一步简化也有很大的关系,试想如果汉字还是隶书甚至篆书那么复杂,怎么刻印呢?  

此外楷书的推行还推动了汉字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汉字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有超语言特性。但过分复杂限制了汉字的推广,楷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隋唐时期,朝鲜、日本等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极大的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3.汉字简化的停滞和中华文明的衰落  

隶到楷这一次大转变完成后,汉字简化呈现停滞的景象,一直到晚清,官方汉字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中华文明的发展也由上升转向衰落,到晚清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五代十国的分裂之后,代之而起的不是大一统的重建,而是辽、西夏、金同北宋、南宋的分立。其中,占主导的两宋以积贫积弱而著称于世,“靖康之难”使北宋覆灭,《绍兴和议》使南宋对金称臣,末代皇帝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在崖山集体跳海自尽宣告了南宋灭亡。代之而起的元朝完全建立在民族压迫上,从未出现过盛世。到了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汉字简化的停滞是中华文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首先,汉字简化的停滞严重摧残了科技文化。1911年辛亥革命时,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而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日本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不要忘了,中国实行科举制,日本没有实行科举制,中国读书动力可比日本足的多。之所以出现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远远落后于日本,过分复杂的官方汉字可谓“功不可没”。此外,宋代开始,对古文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金石学逐渐产生。清代又流行考据学。这种文化复古主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人创新精神不断丧失,严重摧残了科技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汉字简化的停滞完全是统治阶级为保持文化垄断,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罪恶的愚民政策的后果。从民间看,汉字简化并未停滞,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字,相当一部分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只不过,统治阶级这一时期日益腐朽,基本丧失了进取心,不但不承认简化字,坚决推行反人民的所谓“正体字”,甚至大力推崇古体字,大搞文化复古主义。广大劳动群众也不可能被愚弄,他们冷眼旁观日益腐朽的统治阶级上演的一幕幕丑剧。在奉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派统治下,中华文明不走向衰落才怪。  

此外,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也根据汉字创造了不少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等,但是这些文字比汉字还要复杂,违背汉字的简化趋势,很快消亡了,这些民族文明也随之衰落,这也加速了中华文明走向衰落的进程。顺便说一句,这一时期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国也根据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比汉字简便的多,所以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起来了。  

纵观由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汉字的简化趋势是中华文明的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趋势不容违背。顺应汉字的简化趋势则国治国兴,违背汉字的简化趋势则国乱国衰。  

四、近代以来的简化字运动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1.简化字运动的兴起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到了1909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五四运动以来,简化字运动迅速发展。 1920年2月1日 ,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同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标榜赞成简化字运动。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5年8月21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是近代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当时,社会各界普遍批评《第一批简体字表》不够彻底,国民政府恼羞成怒,胡说简化字运动是共产党的阴谋。1936年2月公开撕毁了赞成简化字运动的假面具,通令《第一批简体字表》暂缓推行。  

中国共产党一贯支持简化字运动,从苏区到根据地再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推行简化字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中国共产党推行简化字的努力受到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突出表现是教育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兴国县为例,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0%增至60%,由中国教育最落后的地区变为了最先进的地区,连国民党都认为,其“办理精神足资仿效”。这显然和中国共产党推行简化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成了历史的必然。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开始,出现了一股“废灭汉字”的思潮,提出“不废灭汉字,不足以国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汉字拼音化”。应该怎样看待这股思潮呢?我认为,必须具体分析。鲁迅、吴玉章等左派革命者主张“废灭汉字”,主要是出于反对官僚买办集团愚民政策的需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希望通过简化汉字打击官僚买办集团,复兴中华文明。陈独秀、胡适等右派买办文人和文化掮客主张“废灭汉字”,是希望通过废除汉字来消灭中华文化,毁灭中华文明,使中国进一步沦为殖民地,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和国民政府坚持用繁体字的文化复古主义手段不同,反人民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第一批简化字与中华文明的复兴  

⑴什么是第一批简化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2年2月5日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1956年1月28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月31日 ,《汉字简化方案》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至此,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并没有废止或者消灭繁体字,也没有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不准使用繁体字,只是把繁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是第一批简化字。  

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基本上以此为基础。  

⑵第一批简化字对中华文明复兴的贡献  

第一批简化字极大的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繁体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且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简化字跟繁体字相比,它的显著优点是:笔画少,结构简,字形清晰,分辨明快,比繁体字好学便用。1949年,中国大陆25岁以上未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估计超过80%,1979年,中国大陆25岁以上未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估计为38%。相比之下,1979年,其他亚洲国家“未受教育”的比例是:巴基斯坦,81%;印度,72%;新加坡,48%。这和第一批简化字的推行是分不开的。  

第一批简化字大大加强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一批简化字(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其实质是民间文字的官方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代表人民,大大加强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开始,简化字在祖国内地广泛推行,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受到初学文化的儿童和成人的欢迎。人民的拥护,是党和政府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根本保证。  

第一批简化字的推行还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港澳台人民群众积极要求使用简化字。香港知识界对简化字采取了“繁简由之”的态度。台湾不仅民间已大量使用简化字,政府和文化界也曾多次公开讨论汉字简化问题。台湾教育部颁布的作为手写行书标准的《标准行书范本》中,也已大量采用了简化字,如了取代瞭,才取代纔,只取代祇等。不少港澳台同胞是从第一批简化字认识了中国大陆的先进,产生了统一的渴望。  

第一批简化字的推行还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推动了民族融合、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里不再详述。

⑶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态度  

有人认为,毛主席说过“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所以毛主席也是赞成“废灭汉字”的思潮的,主张简化汉字的目的是要最终废除汉字,而实现拼音化,简化汉字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态度:一是支持,二是慎重。  

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支持态度前面已经说过了。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1956年,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第一批简化字都反映了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支持。下面着重说说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慎重态度。  

毛主席的确说过“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但这并非是毛主席的个人主张,而是五四运动以来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共识,毛主席说这句话只是表示他赞成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推行第一批简化字时,许多人主张废止或者消灭繁体字。但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极端的做法,并没有废止或者消灭繁体字,也没有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不准使用繁体字,只是把繁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毛主席领导下制定了“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字原则,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80%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这在当时是相当稳妥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少人要求进一步简化汉字。毛主席对此也持慎重态度,直到毛主席逝世,我们仍然使用的是第一批简化字。  

毛主席在文化建设领域一贯主张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又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对简化字运动也是一样。一方面顺应汉字的简化趋势,积极支持简化字,实现民间汉字的官方化;另一方面坚决抵制右派买办文人和文化掮客通过“废灭汉字”来消灭中华文化,毁灭中华文明的文化虚无主义主张,坚持“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字原则,反对擅自造字。这就是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态度,也是我们今天对简化字运动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3.第二批简化字:“现代化”的怪胎。  

 1977年12月20日 ,国务院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共853个)的草案。第二批简化字公布,立即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批评,批评最尖锐的是将“展”简化为尸字里有一横,人们说是“暴尸于市”。这批文字受到诟病的关键是缺乏群众基础,一味追求简单,已经失去了汉字的风貌。现在批评汉字简化、反对汉字简化的大多是以第二批简化字为依据的,甚至有人以此反对毛主席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  

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第二批简化字和毛主席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第一批简化字)不是相继的关系。第二批简化字不是在第一批简化字的基础上推行的,而是直接在繁体字基础上推行的,第二批简化字代表了汉字简化运动中的另一种主张,即右派买办文人和文化掮客通过“废灭汉字”来消灭中华文化,毁灭中华文明的文化虚无主义主张。  

毛主席逝世后,长期受压制的买办思想抬头,不少人鼓吹“现代化”,实质上是鼓吹全盘西化,国务院中某些主管文教的人尤甚。在这种背景下,汉字简化运动违背了毛主席领导下制定的“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字原则,制造了第二批简化字这个“现代化”的怪胎。第二批简化字引用了不少日文中的简化字,主要是当时某些人把日本看作中国“现代化”的榜样。第二批简化字不是在发展汉字,而是毁灭汉字,这批代表文化虚无主义主张的简化字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人民的唾弃和抵制。  

人民在唾弃和抵制第二批简化字的同时,也抵制某些人繁体字回潮的主张,积极要求恢复使用第一批简化字。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二简字”被停止使用。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同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顺便说一句,此后文化虚无主义者把精力由“废灭汉字”转向推行全民学英语,我是支持香奈儿妹妹的,因为不管她是不是炒作,确实不利于右派买办文人和文化掮客。)  

第二批简化字的推行与废止,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今天对简化字运动必须坚持毛主席领导下制定的“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又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回顾近代以来的简化字运动与中华文明的复兴的历程,我们可以得知:毛主席对简化字运动支持又慎重的态度是唯一科学的态度。符合毛主席主张的简化字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违背毛主席主张的简化字运动则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五、今天汉字发展的几个问题  

1.关于潘庆林先生的提案  

 潘庆林先生的提案全文如下: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文字改革,先后公布并推行了两批简体字方案。简体字的使用和推广,对扫除文盲,普及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   

但是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实践证明,现在有必要反省和重新对简体字做出评价和调整。   

第一,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对繁体字的简化存在着粗糙的一面,有些违反了汉字造字的“艺术化”和“科学化”的规律,(如将“愛”简化成“爱”等)   

第二,在目前电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汉字输入”的难题已经解决,(如“智能全拼”、“五笔字型”等等,简体字与繁体字对电脑打字已无区别。汉字简化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第三,目前中国尚未完全统一,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繁体字,而台湾及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都使用的是繁体字,中国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及海外华侨基本上使用的繁体字。这种“一国两字”的局面既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普及,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交流。   

台湾地区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并策划申请“世界非物质遗产”,这将对中国大陆造成压力和被动。   

特此提案,在规定的时间内,比如10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期分批的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即与港澳台地区使用同一种繁体字。待祖国统一后再共商“规范汉字”之大计。  

关于潘庆林先生的提案,我仅就几个问题说明一下看法:  

⑴关于简体字功不可没  

潘庆林先生的提案说“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文字改革,先后公布并推行了两批简体字方案。简体字的使用和推广,对扫除文盲,普及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实质是混淆了第一批简化字和第二批简化字的作用。第一批简化字不止在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方面,更在加强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等诸多方面。而第二批简化字没什么积极作用。 潘庆林 先生通过贬低第一批简化字,拔高第二批简化字,实质是希望利用人民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厌恶实现文化复古主义。  

⑵关于电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汉字输入”的难题已经解决  

并非如此,计算机处理汉字又对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专家普遍希望对横向笔画超过七笔、竖向笔画超过八笔及其以上的字进行笔画减省。繁体字动辄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⑶关于“一国两字”不利于中国统一。  

并非如此,前文已经说过,第一批简化字的推行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不少港澳台同胞是从第一批简化字认识了中国大陆的先进,产生了统一的渴望。  

此外,按照潘庆林先生的说法:美国使用英文,是不是当年独立战争根本就没打,或者今天美国人要求重新回归英国的统治?再者说,还有一个谁统一谁的问题。为迁就台湾用繁体字大陆就跟着恢复繁体字。那么,现在看守所里的陈水扁正闹着组建“台湾独立党”、“台湾独立政府”,按照潘庆林先生的意思,是不是为迁就陈水扁,就应该让他当大陆的领导人?  

⑷关于简体字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并非如此,东南亚国家以及海外华侨也在推行简化字。例如: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 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⑸关于台湾地区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并策划申请“世界非物质遗产”。  

所谓“正体字”,就是官方文字。像虞夏时期的象形字、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都是当时的“正体字”。台湾地区官方文字长期一直是繁体字,对于台湾地区来说,当然要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 联合国已决定自2008年以后,原在联合国同时使用的中文繁体、简体字,改为一律使用简体字。凡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国家,都承认简体字是中国的“正体字”。莫非潘庆林先生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非法的?  

至于策划申请“世界非物质遗产”,这不正说明台湾地区繁体字也不被人民接受,人民群众积极要求使用简化字,繁体字已经成了快进棺材的“遗产”了吗?  

2.关于“用简识繁”  

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用简识繁”,即认为简化字不能承担中华文明。汉字的繁难是针对写来说的,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化字与繁体字非一一对应时,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耳濡目染地使学生能够认识繁体字。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呢?  

⑴关于简化字不能承担中华文明  

首先,汉字记载着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成果,是中国文化典籍的忠实记录者。并非中国文化典籍就不能用简体字来记录,而非得用繁体字来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简体本《十三经注疏》就是一个明证。  

其次,中华文明有精华也有糟粕。尧舜禹汤时期的象形字是比较简单的,后来由于统治阶级为保持文化垄断,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罪恶的愚民政策才变复杂了。简化字实质是中华文明尧舜禹汤时期和谐亲民传统在现代条件下的复活,繁体字则是愚民政策在现代条件下的重演。的确,简化字不能承担中华文明,准确的说是不能承担中华文明中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糟粕。可是,我们为什么承担它呢?不承担它中华文明会迅速发展,承担它中华文明只会走向灭亡。  

⑵关于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  

“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是不对的,写和认不能截然分开。汉字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认,而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汉字的一个音一个形是相互对应的、固定的,繁简字形同时出现在教材中,一个音同时对应两个字形,对学习者来说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对初学者介绍两种形体,以后他写的时候容易先想起印象深的那个字,会出现繁简并用的混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⑶关于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  

“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历史上并非没有搞过, 1935年8月21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时就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结果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社会广泛批评。  

在《汉字改革》一书中,语言学 家王力 先生指出:“最令人百索不得其解的,乃是教育部(指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一度公布简体字,却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这些全国认识的简体字,我们天天看见它们,天天写它们,何烦教育部公布?学生之喜欢简体字,如‘水之就下’,今天国文教员在字旁画了一个大叉,明天的卷子上它又来了,又何烦教育部的提倡?如果说是正式批准,让学生放胆去写,国文教员也不必再打叉,这话有些道理了,却又何苦叫他们同时认识繁体字?本为避繁就简,却弄成了简上加繁,这不是所谓‘治丝益芬’吗?我以为教育部如果要公布简体字,必须同时废止繁体字,否则所谓公布者,对于汉字之改革,毫无用处,徒然增加书写上的纠纷而已。”  

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繁体字已经死了,像虞夏时期的象形字、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上世纪末,平时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平时习惯写繁体字的几乎都是老人。这说明规范汉字已经牢牢占据大陆社会用字的主流,不容动摇。以后我们学习和使用繁体字,只能和学习和使用虞夏时期的象形字、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一样,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学习和使用。目前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的关系相对合理、和谐,任何恢复或变相恢复繁体字的努力都是不得人心的。  

3.未来汉字发展  

⑴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今天,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如“藏、曦、嘴、餐、罐”,“镶、骥、馕、顴”等字,笔画较多,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  

汉字进一步简化必须坚持毛主席领导下制定的“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原则,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坚决抵制右派买办文人和文化掮客通过“废灭汉字”来消灭中华文化,毁灭中华文明的文化虚无主义主张。  

⑵加强对古汉字的研究和学习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基本完成识字任务。对有志于从事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的学生适当地介绍些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使他们从总体上了解汉字,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可以开设关于总体上介绍古文字知识的选修课供他们学习。另外,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要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把古文字研究纳入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这一系统工程中,弄清古文字的源与流。  

加强对古汉字的研究和学习中,必须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对“恢复繁体字”,“用简识繁”, “小学开设繁体字课程”等恢复或变相恢复繁体字的主张坚决批判和抵制。  

最后说一句,如果我们坚持毛主席“既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又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方针,汉字必能取得新发展,中华文明必然会迎来新辉煌。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星话大白|越南
  3.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