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继英事件是这次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认为,这位擅离工作岗位跑到地震灾区救灾的女医生的所作所为,适足以表现目前社会心理的某些方面。
自从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国都沉浸在爱和温情的氛围中。部队官兵英勇救灾、政府官员坚守岗位、医生护士救死扶伤、志愿者们在灾区一线忙碌、全国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泪水、祈祷、安慰、祝福。。。。。。举国上下都在奉献爱心。
我要说的是,这一切,是与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道德生活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相符合的。道德败坏、诚信缺失、自私、冷漠成为观察家们描述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风尚时常用的词汇。而且,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承认为事实的,他们为此唉声叹气,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可是,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忽然之间,我们好像置身于另一世界,中国人民的道德水准好像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只有一种,地震所造成的悲惨和苦难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人们心中的同情、怜悯和对同胞的爱再也不能长眠不醒,他们从昏睡中跳起来,急急忙忙的要去做点什么。据说,在人的本性中,一半是野兽,另一半则是天使。自从市场法则支配了整个中国社会、私人利益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圭臬以后,人性中野兽的一面大行其道,而天使的一面则隐而不彰。现在,她总算是抛头露面了。
然而,正如一位德国哲学家所说:塑造人类基本情绪的与其说是重大的事变,不如说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正因为如此,在地震这样的非常状态下,人们在展现自己天使的一面、在表达自己善良的感情时,总不如在日常生活中那样的自然和流畅,难免有些夸张和造作,难免带着一些表演的成分。人们争先恐后的去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且一窝蜂的涌向舞台的中心,生怕光线照不到自己的身上,生怕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奉献。当政府号召说,在本职工作上坚守岗位也是对抗震救灾做贡献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在一个平凡的角落里怎么能凸现自己的爱心呢?人人都知道,当你付出了怜悯时,你可以收获到快乐。那么,当你在一片废墟中抚慰哇哇大哭的孩子、当你在惨烈的灾难现场为伤员包扎伤口时,尽管你泪流满面,但是,你的灵魂不是正处在一种快乐的满足状态中吗?在不为人知的工作岗位中默默的工作能体会到这种快乐和满足吗?
真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娄女士的所作所为。难道可以丢下身旁的病人不管而跑到遥远的地方照顾那里的病人吗?难道我们在奉献爱心的时候还要有选择吗?而且,是舍近求远的选择吗?这岂不是一种让人困惑的、不正常的现象吗?
我们当然可以尽量的去理解这种做法,爱心和奉献被压抑得太久了,以至于当她出场的时候一定要以高调的方式亮相才能得到满足,才能得到自己确实存在的证明。不过我们想知道的是,当生活恢复常态的时侯,爱会不会也随之退场?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又将被包围在冷漠之中?
我们记得,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日子,医务工“白衣天使”的形象是多么地深入人心。然而,当时就有人指出,随着疫情的结束,“白衣天使”又要变成“白眼狼”了。请各位原谅我对医生护士们的不敬吧。然而我还是要问,从那时起到现在,医风医德的状况是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了呢?医患关系是否更加和谐了呢?
老实说,我不认为经过这次地震后人们的爱心大爆发,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前景将变得光明起来。因为我们仍然处在一个市场社会之中,更要命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社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明白,为了争取自己在社会阶梯中更高的位置,是不能有任何顾忌的。
在这个时代,爱心和奉献是稀缺的,然而,偶尔的激发却也是必要的。要不然,人的灵魂是无法长期忍受的,人将无法生活下去,人将不成其为人。正因为如此,这种感情的偶尔的激发才更被人拚命的去表现、去宣扬。
也许,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剧之所在。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