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乐观”
周末,朋友的孩子约我喝酒,这孩子基本上是我看着长大的,和年轻人在一起,人也觉得年轻些。我们找一个家偏僻但有特色的小餐馆,在雅座里喝酒。孩子十几年前很幸运(公务员考试不象现在这么竞争激烈),通过考试成了公务员。不过,今天他很郁闷。我们谈了很久,回来我想了很多,把他工作后我们先后几次聊天的内容作了整理。于是有如下文字。
十多年前,孩子毕业,是名牌大学的好学生,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属于同一地区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找工作前,朋友征求我的意见,他在企业做,虽然也很有能力也很努力,但单位效益不好,工资不是很高,爱人是大专学校的老师,收入也是中等偏下。他比较了一下,想让儿子考公务员。问我的意见。当时公务员的工资和非垄断性国企、非盈利性事业单位都差不多,如加上奖金就可能少了些,当时还没有医疗保险。他认为公务员很稳定,旱涝保收。我建议:孩子这么聪明能干,最好能到大型企业工作,因为工资高,管理也规范,靠能力相对多些,孩子将来容易成功。不赞成他到机关工作。因为机关工作看似清闲,实际上身闲心不闲;看似社会地位高,实际上等级分明,下级有时和农奴一样。孩子来了,要么一腔热情碰得头破血流全部化为乌有,一身才华没有舞台毫无用武之地,最后变成一个一无所长、满腹牢骚的人;要么孩子不满意重新选择职业,只有这两种结果。我一再强调,男怕选错行,一定要慎重。然而朋友认为我是公务员,一天按时上下班,不用倒班,也没有什么下岗啊、保险啊之类的担忧,不象国企改革使企业的人危机感都很强。我也说不服他。孩子就考了公务员,一考就考上了。
考上公务员的孩子,因为我颇有些经历,常喜欢和我聊。我发现这孩子特别爱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经常劝他,少说话多做事,属于自己的事一定干好,要对得起俸禄;不关自己的事不要总发表意见,要小心惹事;同时在机关一定要利用工作之余学点有用的东西,力求有所成就,让自己有点安慰或自我肯定的载体。
刚进了政府机关,孩子十分自信,当时二十出头的他,纯正的新中国的下一代,父母都是建国后出生,又都是党员,虽然赶上自然灾害、文革等,但都是受党教育多年的比较正统也比较实际的人。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年代,社会风气清新向上,所以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对一切也都是充满热情和信心。他参加工作转正后,就有一个雄伟的计划,要用多少年时间成长为中高级干部,为改革开放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孩子是认真的,他给我看他的政治理论学习笔记,里面充满了对国家前途未来的思考,他对特色理论以及党的重要文件,都能够谈出自己的理解。当时他已经对职级的晋升等有了渴望和了解,计划用20年时间达到省部级以上职位,一展身手。
我总是觉得孩子充满热情,但真是有点天真可虑,但我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次聊天。我给他算了个时间表:按当时的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以及干部任用条例,大学毕业生可直接定级为科员,但由于他在一个县的部门任职,所以只能定为办事员,3年后任科员、9年后可任科局长,14年后任正处,20年后正厅级;任非领导职务10年正科,20年正处,30年正厅, 31年后才能任到副省部级。他当时是23岁,等到了省部级也就53岁。
听到这,孩子特别兴奋。我看他有点过于理想化了,就泼了点冷水:“虽然按照年限是这样走的,但现实中能够完全按这个年限走,直到国务委员级,一步都不停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左右。越往上职位越少,竞争越激烈,同时有限的职位在不同层级的不同部门之间分配是不平均的,所以不能把理想等同于现实。”看到孩子不解的目光,我只能再进一步分析:“职级的晋升,单位的级别越高相对职级晋升也就容易些,反之同样。象你所在的县,一般公务员到了科级也就到头了,担任科局长的就算是相当有成就了。到了地级,能以处级退休已经是相当有成就了,后面的都一样。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机关的一切都同职级挂钩,职级越高享受的待遇越好,可是既然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就一定不能把职级的高低当成人生的一切,因为职级的高低并不是完全和能力、贡献成正比的,它里面有很多因素。比方你的同学中,同是公务员,转正后你任办事员而他们任科员,不是你们的能力差异,而是所在位置不一样。对于这种不公平,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作为公务员,一定要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设置两个以上价值实现标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以后才不会一无所成的。同时,做为自己的人生规划,33岁能任正科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点失落又有点不甘心地巧妙地反驳我:“寇准19岁当县令,毛主席28岁当中宣部长那又是为什么呢?”“封建时代,官吏的选拔,从三代的世袭世禄,到汉代的荐举,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是一点一点进步的,到了魏晋,又变成世族把持,官员的孩子还是官员。于是到了隋唐,产生了科举制,这个制度是比较能够实现公平的,所以唐宋后,能够有很多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直接在翰林院任职,然后再到地方,最后成为一代名臣,比如曾国藩。清以前,吏制也有很多探索,如我们现在这套制度不是什么新东西。玄宗开元十八年就有“循资格”的授官法。就是讲年限。‘无问能否,选满即注,限年蹑级,不得逾越,非负谴者皆有升无降’。这种方式有好处,工作起来省心,但更有危害,结果是‘庸碌者便于历级而升,挺特者不能脱颖而出’。所以实施了25年后,玄宗感到无人可用,于是明知李林甫人品不好不得不用。最后酿成安史之乱。关于唐代和后面的宋明清几代吏制和治乱的关系,其实是深深值得研究的。建国后,毛主席提出了培养接班人的思想,后来丰富为老中青三结合的干部路线,由此产生了梯队、培养后备干部、实践锻炼等具体干部政策。改革开放后,基本是坚持毛主席的干部路线的。但由于平反使大量老干部恢复工作,产生了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的现象,于是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特别强调了年轻化和知识化的问题,要看到这是应对文革后的特定历史阶段提出的特定的解决措施。这个措施对于解决当时干部工作中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这个干部政策发生了扭曲。以我的经历来看:主席时代,干部的职级和职务结合不象现在这么是死的,比如,我过去的科长有行政13级的,副科长有行政18级,县长有行政8级的。他们都是党的中高级干部,当时因为犯了错误,高级别低职位的很多,大家也都能接受。还有副总理级担任县委书记的。现代的吏制有些问题,主要是不象主席时代级别和职位是分离的。再一个是把小平同志的应对当时局面的具体政策原则化片面化,把知识化具体实践中搞成高学历化,把年轻化搞成一刀切。改革开放前期,我们的干部政策注重革命化,政治思想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是第一位的,越往后革命化的要求贯彻越不好,因为不好操作,不象知识好、年轻化和专业化好操作。关于这些问题,以后你有了体验我们再详细谈吧。这个里面,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这期间,你好好想想五四精神对中国政治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为什么文革会发生,等工作几年后,有了具体体验我们再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