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君死亡的必然性
企业高管陈国君死了,死得不太光彩。
回头审视事件的发生发展,陈的死带有了鲜明的必然性。
首先是改制的过程。通钢2005年第一次重组,建龙以资本注入形式入主通钢,虽然股份只占40%,但“通钢管理体制完全走样,国不国、民不民,高层拿着高薪、口里却声声喊着代表党和国家。员工则被裁员、减薪。”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通钢一再限产,员工工资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但是,以抵压通钢老区贷款兴建的吉林新区却正常生产,员工收入未有任何损失(正常生产时,吉林钢铁员工的收入也高于通钢钢铁员工)。同企不同待遇,只因出资者或是重组之前所有者不同。经过2008年的连续亏损,建龙在2009年初决定与通钢股权分立。2009年3月,通钢与建龙正式股权分立。据通钢子弟反映,第二次重组的背景是:“2008年秋,通钢全面停产,2008-2009年冬,厂区及职工家属乃至整个通钢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供应,10余万人只能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无奈之下通钢集团恢复了与供暖有关的生产项目,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产。通钢急剧缩水,建龙集团见无利可图,便退出了通钢集团。后来,钢材市场回暖,直至2009年6月整个通钢集团只盈利3200万,2009年7月预计盈利8000万到1亿左右。”7月份,全通钢都在憋着劲要再打个漂亮仗的时候,建龙再次入股通钢,而这次是对通钢绝对控股。建龙“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撤资数月再杀“回马枪”,以其典型性赋予了事件一个必然性。
有人说,在建龙与通钢合作4年来,无数矛盾已经积聚,而这些矛盾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可以引爆。而陈作为一位企业高管,专职做管理工作的,从智商和专业角度看,都不应该忽略这一点。然而他却在不断地放出狠话:“我要在3年之内让通钢姓陈!”“等我上台,所有通钢原来的人一个不留,全滚蛋!”“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让你们全部下岗。”
听了这话,在场工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当然会怒不可遏。“有一口气”的话也是一个提醒:今天留下陈国君这口气,明天就会断了工人们这口气!网上诸看官“只要还有一口气在”都不难体察到陈国君此时的“自杀倾向”——用俗语说就是“找死”。
如果说通钢改制的全过程已经把工人们逼到了一个死角,已经让他们感到勇敢地站起来“失去的只有锁链”,但是事情还缺乏“临门一脚”,缺少一根导火索。是陈国君,不失时机地亲手补上了这一“缺憾”!“后来想想,他如果好好说话,不说下岗什么之类,估计就没事,一说下岗大家都急红了眼。”这是一位参与此事件的通钢工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所言。他说陈的那句话让破门而入的工人们失去了理智。所以事情的必然性也同时来自于陈国君本人。
人总是善于对比的。建龙第一次参与通钢改制前后,工人们的待遇大不同。这种体会当然会左右他们对第二次重组的判断和态度。今天中国人民对于官商勾结祸害国家民族的种种恶行之难以容忍,同样是由于我们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清廉纯洁平等公正。如果直接从蒋介石的旧三座大山的压榨下过渡到如今的新三座大山之下,绝不会有现在这样痛心疾首的感触。通钢工人也不会表现出如此这般让吉林国资委的老爷们惊诧不已的“国有情节”。
平心而论,陈国君的死也不能够说“轻于鸿毛”,因为它触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以暴力反抗私有化改制的第一拳,具有载入史册的价值。这一点,书写改革开放史的人不应该忘记。
上述文字会不会成为对官商勾结改制的“提醒”,使得他们策划阴谋更高明一些,对工人再多一些欺骗性呢?不会,因为我坚信狼外婆与真正的狼一样,只要它不改变吃人的本性,迷惑人只能是短时的。包括那些改制过程简单,私有化“一次到位”的企业的工人们,认识自己的命运,加入反抗私有化的队伍,也是迟早的事。到了一座座私有化大厦全部被中国工人阶级推翻的那一天,我断言人们还会想起陈国君,甚至会“感念”他的“功不可没”呢!
(20090803;参考:叶文添《陈国君之死,是个必然》;江湖人称老顽童《通钢事件必须注意的情节》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