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社科院学者在吉林调研的心得
不要让现实总是与我们隔着一张纸
—— 吉林调研心得
程逸钦
按:2005年8月1日—15日,中国社科院组织50多位青年学者到吉林调研,他们走遍吉林的城市和农村、工厂和矿山、商场等,取得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和认识。下面是一位学者的调研心得。联系当前的通钢事件,大家一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接到去吉林调研的任务时,我想到了国企改革改制、下岗分流,想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想到了一汽,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想到了长影,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当然,更多的还是考虑怎样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把劳动人民的心声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出来。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调研的时候,一位长影的中层干部平静的说,我们从1993年开始每月只拿400-500元,最低时只有过2元钱。这句平淡的话令我震撼,我突然亲身感受到长影的同志们,不只是长影的同志们,而是全国有多少普通的劳动者、普通的家庭,为了企业的生存,为了自己的生存,在默默忍受,在艰苦奋斗。以前也曾在文字中,图片中感知了改制、分流、下岗等等,可是我与这些都隔着一张纸。在延吉与私营企业主座谈时,一位老板当场就对着一位学者说,要想知道什么是劳资关系,什么是剥削,什么是打工,你自己去私营企业干几个月就能更好的认识。可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总与我们隔着一张纸,与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隔着一张纸。
面对中国电影界的现状,一个分厂的厂长在与我私下交流时说,难道所有的改革都是对的?我无言一对,只是马上想到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改革是一场革命,想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想起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想起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可是在革命的旗帜下,我们也干了很多傻事,伤害了很多普通群众、普通家庭,最后出现了“告别革命”的恶浪……
在长春市委党校座谈时,一位教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吉林社科院的一位同志说,现在老百姓认为:当前的改革就是要钱,就是掏老百姓的腰包,医疗改革,改得很多人看不起病;教育改革改得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住房改革改得很多人的一辈子交给了银行,那房子表面上是自己的,实际上是银行的。那房本在银行呢。有的同志说的更直截了当,改革就是牺牲广大劳动者的利益。
人们对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对于“大跃进”的记忆还相当清楚。面对吉林省“快走”变“快跑”的发展速度要求,面对吉林省要求618家国有企业必须在今年内完成改制,有的同志在问,这里的方法论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经济建设的规律是否要遵循?吉林方面有的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不要走极端,以损害国有资产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的私营企业老板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是怎样一夜暴富的。他们之中有的人害怕,害怕辩证法的铁律,害怕历史的步伐:来得快,去得快,害怕事物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
……
我们看到了灯红酒绿,
我们遇到了上访的人群,
我们走访了下岗工人,
我们参观了年净利润近600万元的私营企业,
我们听到了很多在所谓的学术会议上听不到的声音,
……
面对这些,我们的触觉也许已经麻木,我们的思想也许已经钝化,可是当普通劳动者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在理论家的情感之外;或者当理论家以救世主的姿态君临于世,为所谓“弱势阶层”摇旗呐喊时,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劳动人民的悲哀,“知识精英”的自信和优越感恰恰是麻木中的自大,沉醉中的张扬,这种麻木和沉醉不是个人,而是属于时代。“弱势阶层”从来就不弱势,他们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无言的,他们在无言地创造历史,有时是用汗水,有时是用泪水,有时是用血水在创造历史。他们的无言显示了历史的深沉与宽广,他们的汗水显示了历史的真实与永恒,他们的泪水显示了历史的苍凉与无奈,他们的鲜血显示了历史的激越与悲壮。与劳动人民融为一体,与那黑黝黝的土地融为一体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和庄严使命,不要让现实的社会生活总是与我们隔着一张纸,不要让历史的步伐总是在理论家的视野之外,否则劳动阶级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