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也能称“当代鲁迅”?
——别玷污了鲁迅的名声
草民123
现在红得发紫、到处演讲挣钱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据说被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他算不算一个经济学家暂且不说,但看了他的言论,如果他也能称之为“鲁迅”的话,我相信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一定会气得活过来,对那些给茅于轼奉上如此称号的人说:请别玷辱我的名声!
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下面是草民在搜索出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介绍,稍加整理,展示给大家:
鲁迅先生充满强烈的爱国之心。在日本留学期间,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鲁迅 的杂文 “是匕首、是投枪”,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再看看我们的茅于轼先生,有哪一点跟鲁迅先生有可比性呢?有什么资格敢称之为“经济学家鲁迅”呢? 茅于轼不仅与鲁迅现在毫无相似之处,而且可以说是和鲁迅处于完全对立的两个立场,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鲁迅是为大多数处于底层的劳苦民众说话,茅于轼是为少数富人说话。
鲁迅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用“匕首”和“投枪”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先生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茅于轼对劳动人民充满了蔑视和鄙夷,甚至是完全敌对的态度,而对少数富人和所谓的官学商精英则是极尽维护、献媚,充当家奴、旗手和吹鼓手的角色;茅于轼的名言是:“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改革后的近三十年,中国已经有了几千万个有钱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总人数不算少,但是在十三亿人口中大约只占5%。他们生活宽裕,意识形态接近西方,比较有独立的想法,希望社会安定平稳,个人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实行代议制政治,他们是形成主流思潮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天的政治中,他们的声音还很难成为主流。如果拿人数来讲,恐怕怀念毛泽东是当前的主流。那是一个非常有破坏力的思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
鲁迅充满了爱国感情,关心的是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振兴,认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对真洋鬼子和假洋鬼子深恶痛绝。茅于轼对西方世界顶礼膜拜,媚相十足,宣扬的是如何把国有变私有,如何把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哪管国家利益受损不受损。只能是鲁迅笔下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鲁迅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具有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临终还留下遗言: “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茅于轼奉行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思想,关心的是如何赚钱,“不要空谈大抱负,也不要只想做大事,而是要赚钱,自己先养活自己。”不管自家理论如何脑残、如何猪逻辑、如何漏洞百出、如何遭人唾骂,仍毫不顾忌的到处走穴捞钱、一心装满自家的钱袋。
鲁迅具有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人格,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事浩茫连广宇”,“ 相逢一笑泯恩仇”。茅于轼心胸狭窄,人品无法让人恭维,对个人在文革中的遭遇总是耿耿于怀、挟私怀恨,甚至不惜牺牲人格肆意歪曲事实,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
鲁迅的精神和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鼓舞人心的战斗交响乐。茅于轼的言论是危害国家的病菌,是腐蚀社会的毒药,是麻醉青少年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精神鸦片,是垃圾和糟粕。
把茅于轼比作鲁迅,不仅让活着的人们笑掉大牙,而且还会让死去的鲁迅在九泉之下义愤填膺。茅于轼能和鲁迅相提并论吗?
请别再玷辱鲁迅的令名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