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就此采访农业部的专家,该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猪供大于肉求。这是自有物的交换,退一步说,是有商品生产以来,普通人,尤其是农产品生产者就知道的答案,根本无需专家出来作答。
然而,专家对供大于求原因的解释,就不是一生以养猪为业的农民所认同。专家言:农民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盲目养猪,致使生猪供大于求,虽然国家有猪肉价格调控机制,但是调控机制不能及时对农民起到调控作用。国家一启动猪肉收购储备,农民就会因为有国家出钱收购猪肉而大量养猪,猪的供应量仍不会下降。农民只有等到猪肉价大跌至亏本严重时,才会减少或不养猪,这样一个周期需要三年时间。说来说去,还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和责任。
是农民的问题吗?
千百年来,猪是农民人口最多的中国农村、农民、农户种植业之外的一项养殖主业,以种助养,以养辅种,是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内容,不需要国家和专家的指导,一家一户,一头牛两头猪三只鸡四只鸭鹅羊狗猫什么的,其乐滋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农民养猪,饲料:野草、作物秸杆、剩菜剩饭、涮锅泔水,变废为宝。场地:房前屋后自建圈舍,物尽其用。劳力:不宜出重力的男、女、老、少,家庭内部自然分工,量力而行,劳尽所用。时间:早晚农闲,茶余饭后,时有所值。一头生猪的出栏周期,一般在十个月至一年半载,有大猪者,或许两年,不赶时令,肉贱时不出手,多养几个时日,好价时纷纷上市,以量抑价,虽有市价的小波动,断不会做亏本买卖。肉质:无病菌无毒留无注水,紧凑粘合,有口感有营养,不胖身不致病。农民养猪,有百利而无一害。
近二十年来,在医疗产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带动下,国家扶植养殖产业兴起,各地大规模兴建养猪厂,几万、万、千、百十头不等的养猪厂雨后春笋般建起。
产业养猪,饲料:生化混合催生料,浪费粮食。厂地:占交通便利处的农田旱地,损耗土地。业主:与政府有关系的资本操作手,少有纯农民能够涉足。资本来源:金融贷款、国家财政资助、政策补贴,挤占、侵占国家财税。劳力:雇佣生产,多一层盘剥。作业时间:二十四时,昼夜连续。一头猪出栏周期:必在三至四个月限内,超期无利或少利。巨量养殖,必等量出售,短期养殖作业,集中投放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巨变,调控失效。肉质:大量用药,防疫防病防毒,催生速成肉,松散多水,病菌残留,口感差营养少,胖身致病。产业养猪,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国家养殖产业政策,导致国家和社会资本与农村、农民争利,市场失控,又不得不出手救市,保金融财产回收,掩官府政绩无损。
造成的后果:农民以自有劳资养猪,有付出而无利获,甚至亏本。农民、农户不养猪,离不开家庭的男女老少,无事可做,时间白流,种植业外无收入,增收穷途,回归贫困。产业养殖者,短期作业,流动资本周转困难,养或不养,都将集中影响猪肉市场,影响民众生活,影响国家社会秩序。
“有钱不屯张口货”,是一句俚语,却是养殖业的一条经济规律。我们国家的产业政策,引导大量的资产投入到猪的养殖中,岂有良果?
农业部的专家,将生猪养殖产业化的错误政策后果,误导到农民身上,谓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规律。国家花重金培养教育出的专家都不懂生猪养殖的经济规律,何赖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身上??天不下雨怪老娘的事,层出不穷,也就见怪不怪了。
“有钱不屯张口货”,绝不是出自专家之口,这是我七十三岁的农民老父亲传导我的。
像这样的对三农不利的政策,不知道还有多少,不是有农村生活的经验,更不容易做出是非评判,整出问题来,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专家之口,就可以把原因和责任推卸得十万八千里,甚至归罪到受害群体的头上,不得不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