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汪晖抄袭为什么掀不起大浪?
e_ddmm2008
王彬彬旧事重提,几个月后又一次向汪晖发难。因觉得火候不够,份量不够,还通过《中国青年报》破天荒地发表60多名国内学者上书清华大学,要求就汪晖事件进行调查,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必欲置汪晖于“死地”而后快。但是事与愿违,大浪并没有掀起来,不仅汪晖和清华大学保持沉默,置之不理;而且民间响应的也不多。更让发难者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这样做还引火烧身,更多的人反而把矛头对向王彬彬、朱学勤身上了(据说朱学勤是王彬彬的幕后操纵者)。这让倒汪发起者骑虎难下,也让积极充当炮手的中青报很是狼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看,至少有下述原因:
第一,攻汪的证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他提供的那些证据,过去已经提供过了,没有新“炮弹”。那一次,以钱理群、李陀、孙郁为代表的多位知名学者,已经通过媒体公开表示,认为汪晖文章的问题属于学术规范问题,不属于抄袭。三联书店几位编辑、等,通过仔细考证认为“抄袭说”不成立。上一次发难不了了之,就说明多数公众基本认可这些说法,没有继续追究的动力。要知道,广大公众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如果提供的证据真有说服力,靠学者压是压不下去的,周老虎的事例就是证明。不但压不下去,肯定会有“有心人”千方百计鸡蛋里挑骨头,去找新证据。几个月悄无声息,说明的确找不出来什么东西了。相反,人们发现,王彬彬提供的所谓证据,以及他自己创造的所谓“搅拌式抄袭”、“掩耳盗铃式抄袭”等“罪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还无视事实,故意漏掉对自己说法不利的内容,譬如王彬彬没有标出汪晖原文中的页码注释。这就让人们对王彬彬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感觉,让他的作为失去信誉。
第二,广大公众也是会发展地、历史地看问题的。他们知道,我国的学术规范是逐步发展完善的,即便是现在也还算不上已经很规范了。汪晖写论文的年代,还是相当不规范的。在这种情况下,汪晖能做到那样,已经是相当努力了。从他标注的大量引文出处看,他已经是相当诚实,即便有瑕疵,也看不出他有故意抄袭的企图。因此人们给予他宽容和谅解,而不是揪住一点瑕疵不放。比较起来,汪晖的论文完成于1988年,而朱学勤的论文完成于1994年,时间相差6年,但朱学勤的论文涉嫌抄袭、剽窃的情况比汪晖严重得多。单从时间先后,人们也宁可放过汪晖也不肯放过朱学勤。本来,朱学勤在倒汪中似乎没有出头露面,但知情者已经披露他才是幕后操纵者,因此调转马头对向他也就顺理成章。你搞别人,你自己起码应该干净点吧!
第三,广大公众看出来,这次对汪晖发难,目的不在于为了净化学术风气,而是有明显的派别争斗的气氛。人们不是傻瓜,网民们都会“人肉搜索”,60个学者联名发难让他们漏了馅,一查,原来都是和汪晖不一派的自由派精英啊。他们这样做原来是党同伐异啊。各位看官,你说说这样不良的企图,人们能够支持、响应他们吗?自由派精英是最反对文革的,现在为了打鬼,竟然也借助文革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了,丑恶嘴脸一暴露,谁还理他们个鸟!中青报也不争气,错误估计形势,还早早暴露了自己的倾向性,报纸公信力的损失实在是不小。中青报此举不但暴露了自己的倾向性,更暴露了审查者水平的不堪。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的问题,难道《中国青年报》的决策者就看不出来吗?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唐骏学历造假问题,方舟子一篇博客就引发巨浪,为唐骏说话的不多,因为他真造假了,故意造假了。所谓汪晖学术造假,为汪晖说话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上述几条似乎就是原因。
2010-7-13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