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孔子不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而现在“代表”了——评《刘泰特谈话67、68:孔子不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
探索者
刘泰特说:“一个重大的误区,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于是反对专制就反到孔子的头上,而且历代帝王只是历史匆匆过客,只是专制实践的众喽啰,而孔子才是专制文化的总代表,是祖师爷,因此擒贼先擒王,于是斗争的矛头集中的指向孔子。”
既然如此,看来刘泰特非“中国人”也,然而,刘泰特确实又是一个“中国人”。这说明了什么?这最起码说明了刘泰特是一个颠三倒四,毫无思维逻辑的人物。一个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思维混乱的人物,不仅是绝对不会有什么“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也绝对不会杜撰出什么有“道理”的东西来的。这还仅仅是其“美文”的开头,其后更是乌七八糟,令人昏昏!其谬误都是显然的,因此无需一一驳斥。当然对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是无法与其进行什么“交流思想”的。因此,在这篇拙文中,笔者只是想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思想”。
笔者认为:具有“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的这“一个重大的误区”的首先是刘泰特。这“一个重大的误区”“影响着他的思维”。他把孔子捧得太高了。
一、在过去“孔子不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而是“帝王专制”“代表”“孔子”“的利益”
对此,只要查查历史就知道了。
《孟子·滕文公下·6·3》: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也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以吊乎?”
请注意:是为何是“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而不是“君三月无孔子,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为何是“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而不是“君三月无孔子,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这是因为“君”——“帝王”是孔子的利益所在,“帝王代表了孔子的利益”,并非相反的缘故。
再看,在历史上,孔子生时,做的最大的官是鲁国的“司寇”,相当于鲁国的“大夫”,而鲁国是一个面积不足“方百里”很小的诸侯国,“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孟子·告子下·12·8》).鲁国国君为“侯”。
孔子死后,(请注意:甚至于)封建统治者对孔二先生赐封的最高“称谓封号”是: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武宗赐谥号是“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世祖福临“更国子监孔子身神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也不过仅是“王”和“师”。而“王”和“师”,在帝王(皇帝)眼里不过都是一些奴才而已。对此,只要看看大清帝国的那些“王”和“师”,见到大清皇帝时,都是双腿跪倒磕头如鸡捣米,并且口里连连自称“奴才”,就知道了。那时,孔子还是“帝王”(皇帝)的奴才。奴才只是主子的走狗罢了。奴才代表不了主子,而主子却能代表奴才。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因此说,在历史上,“孔子不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而是帝王代表孔子的利益。
二、现在是“孔子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了
但是,由孔二先生的“九五”牌塑像于2011年1月11日“无声无息地”悄然地“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就使问题发生了天壤的变化。
“九五”是什么?“九五”,是《易经》中的卦爻位名。九,是阳爻;五,是第五爻。《易·乾》:“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故“九五”,是中国的一种封建文化,它在中国封建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就是特指“皇帝”,即所谓为“九五至尊”。
因此,现在的孔子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天壤变化:历史上“帝王”(皇帝)奴才的孔子现在已经摇身一变也成了“帝王”(皇帝),由奴才变成了主子。
当然,“帝王专制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
所以,现在“孔子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了。
在过去“孔子不代表帝王专制的利益”,而现在“代表” 了!
过去孔子仅仅是“帝王”的奴才;寄生在“帝王专制的利益”上的毒菌,而现在却是“帝王”的“帝王”;“帝王专制的利益”的“代表了”!不是吗!
三、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
鲁迅在一九三一年论述三十年代文艺界的阶级斗争时曾经说到:“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得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上海文艺之一瞥》)
鲁迅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竟然能看到预言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而且看得预言得如此清楚准确,真令人钦佩之至!
不仅“鲁迅极其才华,文字精致而又透出生活中的思想”,“而且栩栩动人”;不仅“他在微观上揭露事实入木三分”,而且眼界广阔而深远,视角全面而没有“片面”!“特别是鲁迅代表了普通中国人的利益,这一点要十分肯定”!
显然,“鲁迅又极其片面,因此吸引了大量浅尝辄止的中国人”,又是刘泰特说的一句胡话。因为,只有鲁迅全面,才能“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而不是“片面”!
(1011.2.14.14:1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