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耀邦之子出书回忆父亲改革思想与历程》能够看出什么?
“胡文”中说: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耀邦同志主张全民“共产”国有资源,“共产”劳动对象。他是否主张贫富之间也来一个平均主义的大“共产”呢?非也!他是坚决否定这一政策的。耀邦同志主张社队利用地下资源,兴办企业,又反对平均主义,那么是否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呢?耀邦同志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的分析。
1949年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却加重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等级色彩。“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所以我国的贫富问题,既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丰富的问题,也有政治问题和体制问题。这是我国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上的必然反映。”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读出什么呢?
首先,胡耀邦主张“全民“共产”国有资源,“共产”劳动对象”。这就是说他主张全民共同占有国有资源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这里的“共产”与毛泽东时代的公有制——亦称全民所有制——有区别吗?仅仅从“共产”两个字是看不出来的,还要看下面他怎么说。
第二,胡耀邦反对平均主义。那么毛泽东时代有人主张平均主义吗?除了大跃进时期xx大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有些平均主义的味道外,没有人公开主张搞平均主义。那么这里强调胡耀邦反对搞平均主义是什么意思呢?还要往下看。
第三,胡耀邦反对平均主义不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因为他有如下“分析”:“1949年以后,……却加重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等级色彩。……我国的贫富问题,既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丰富的问题,也有政治问题和体制问题。这是我国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上的必然反映。”
这是说,胡耀邦认为1949年以后工农差别扩大了,原因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题,还有政治体制问题。而这个政治体制问题就是“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什么是“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这里没有解释。
从上面这些内容能看出什么呢?由于上面文字中没有明确指出“全民“共产”国有资源,“共产”劳动对象”究竟是怎样一种占有方式,没有明确说出何谓“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没有明确说出何谓“平均主义”,所以他究竟要反对什么实际上看不出来。
好在还有下文,“胡文”中说:
“新京报:胡耀邦的改革思想核心是什么?
胡德平:经济问题上,用胡耀邦的话来说,就是要坚决改掉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一点,有的人说集中,胡耀邦说集权。中国人民不能老吃大锅饭,国家干部和职工不能一直端着铁饭碗,同时也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他特别强调民主权利,在1983年的讲话《四化建设和改革问题》中,他特别希望我们的工人阶级能够站在改革的前线,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农民,他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要保护,几十年不变,一定要让农民有积极性。而且重视知识,发展科技,他1975年的很多讲话都已经表明了这点。”
这里就说得比较清楚了。
首先,胡耀邦反对毛泽东时代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胡耀邦反对干部和职工“一直端着铁饭”;第三,胡耀邦主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于最后的“重视知识,发展科技”看起来倒是和高喊“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xx不同——最新的证据是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暗示了xx反对搞“两弹一星”。
归纳一下,上面文字说明,所谓胡耀邦反对平均主义,反对扩大工农差别,反对“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其实就是反对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反对农业集体化道路,反对干部和职工“一直端着铁饭”。
那么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道路、干部和职工的“一直端着铁饭”导致平均主义了吗?是扩大工农差别的根源吗?
先说说计划经济。多少有些头脑的人都知道,那些跨国公司对内都是严格的“计划经济”,对外才是市场经济。毛泽东时代的国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经济,集体经济则是“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之间也是“市场经济”关系。不难看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国营公司”与众多在“国营公司”指导下的“股份公司”的结合体。
这种计划经济体系产生“平均主义”了吗?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确实是“平均主义”,与毛主席的愿望相比差别还太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富人是资本家,穷人是工人。资本家的收入百倍、千倍,乃至于万倍于工人收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然不是“平均主义”,可是却是巨大的贫富分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显然是宁要“平均主义”,也不要这样的贫富分化。这就是说,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至少要优于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尽管这样,毛主席仍然对“集体领导”学习苏联经验确定的工资制度不满,批评它与资本主义“差不多”。
这说明就工资制度来说,计划经济并没有导致“平均主义”。就连那并不恰当的工资制度导致差别过大,导致干部腐化,工农抱怨,最多也只能说是“计划”制定得不够好,而不是不该制定计划。
农业集体化道路导致平均主义了吗?是扩大工农差别的根源吗?
先来看看解放前的农村。那时有地主、富农、中农和贫雇农。那时候没有“平均主义”,有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把地主、富农也算作“农民”,那么工农差别与解放后相反,包括地主在内的“农民”的平均富裕水平明显在工人之上。解放前的工人是最贫苦的阶层。如果仅仅把中农和贫雇农看作农民,那么工农差别不大。中农比工人稍强,而贫雇农比工人的境况还要差。
解放后搞农业集体化之后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富有的地主、富农消失了,所有农村人口都成为社员,成为平等的农业劳动者。与有地主、富农的解放前相比确实是“平均主义”,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没有地主、富农的盘剥的“平均主义”还是更好一些的。另一方面,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基本上实行的是“多劳多得”制度,“记工分”,按工分分配保证了“按劳分配”的实行。除了XX刮“共产风”时期的“一平二调”确实是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外,只有因干部腐化“多吃多占”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这两项错误都是“政治问题”,而不是集体经济的错误。
集体化道路导致工农差别扩大了吗?无疑,由于农村没有了地主、富农,农村的平均生活水平下降了。而端上来“铁饭碗”的工人的生活水平则提高了,“工农差别”出现了。有一些知识分子说这是城市剥削农村,工人剥削农民。是这样吗?
什么叫剥削,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叫剥削。工人无偿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了吗?城市无偿占有农村的劳动成果了吗?没有!
工人的大机器生产的效率大大高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城市的工商业创造财富的效率明显高于农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水平。即使是按同样的比例“收税”——计划经济是按比例“抽取”,而不是收税——,农民所得也必然低于工人,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必然低于城市。这难道不是“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吗?
也就是说,毛泽东时代的工农差别不是计划经济的错,更不是农业集体化道路的错,是农业生产还太落后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这个差别,毛主席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改土造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走“农、林、牧、副、鱼,工、农、兵、学、商”全面发展的道路,难道还不应当歌颂吗?胡耀邦跟着XX反对农业集体化罪恶滔天,不是吗?
再来说说“铁饭碗”。
自古以来,体力劳动者的“饭碗”都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的“饭碗”,地主掌握着雇农的“饭碗”,资本家掌握着工人的“饭碗”。这合理吗?为什么反对劳动者自己掌握自己的“饭碗”呢?除了要压迫、剥削劳动者,还能找出其他理由吗?
解放后的工人端上了“铁饭碗”这是翻身作了主人的标志,尽管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可是“铁饭碗”还是使得工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了。
看看“改开”后的工人“下岗”和“竞争上岗”吧,工人还有一点尊严与保障吗?不正是打碎了工人的“铁饭碗”才使工人重新沦为“弱势群体”了吗?
好了,解读胡儿子的文字就可以看出这些。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胡耀邦背叛了共产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事业,背叛了工农大众,堕落成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大头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