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北极的上空、俯视地球陆地的话,陆地就像一条条向四方辐射散开的条状体、有规律的排放着,无一例外地指向南方大海。就是从世界地图平面来看,也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无论是大块的陆地板块、还是由陆地延伸出来的半岛都基本一致地伸向南海。这一奇妙的地球演化地貌浓缩奇迹现象、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它要告诉我们的真相是什么呢?
按照常理、地球由于自转,由于赤道离心力最大、两极离心力最小,赤道表现膨胀、两极由于缺乏离心力而下陷,那么南北半球陆地则在两极地壳下陷拉引下稳定的向两极移动,赤道的膨胀则由地下岩浆上升提供。那么地球陆地及半岛一致指向南极,则无疑说明了全球确实存在着一个使陆地向南移动的强大驱使力,只是这一南移速度非常微小,相对于我们人类寿命十分短暂、以至于我们感观根本无法感觉到,以至于我们似乎总是误认为地球陆地板块指向,从来就是这样的。但地球陆地近约2亿年漫长演化结果的这一运动轨迹排列、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是一种地质板块移动演化浓缩的再现,就像我们日常生活所看到的那样,水往低处流现象、在陆地“漂移”中的宏观表现,是一个强大的力在推动着陆地向南方移动的结果,只是始终苦于一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找不到陆地板块移动的驱使力,故面对地球板块南移、我们便总是视而不见。但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确实使我们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陆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轨迹。
揭开推动地球陆地南移的力、答案似乎太简单,事实上就是地球自身平衡的力、是地球平衡膨胀的结果。常识告诉我们、轮胎打气最容易爆胎鼓起的地方就是轮胎最薄的地方,同样地球膨胀最容易鼓起的地方显然是地壳最薄的地方,众所周知南半球海洋覆盖面积比北半球大得多,也就是说南半球整个地壳比北半球薄、承受海洋压力较之北半球陆地轻得多,由于地球膨胀的结果,南半球的膨胀速度会大于北半球,这样的不对称膨胀结果会造成南北半球地幔岩浆压力不平衡、北半球压力大于南半球,结果促成北半球岩浆流向南半球,由此带动了北半球陆地向南移动,于是全球陆地都向南方移动了。陆地的亿年移动演化轨迹、就像岩浆喷发后,流向低地那样,最远端的流量越少,就像楔子一样、尖端指向移动方向。
如此说来陆地板块“漂移”严格说来是不准确的,因为如果没有地球膨胀力的持续驱使、陆地板块分离移动是难以实现的,陆地只能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两极移动,而且应该是陆地整块的移动。如果没有地球膨胀力的话,地球的火山喷发多出的岩浆和地震裂缝会自然平衡,也就是说喷发多出的岩浆会与地壳下沉消失的速度一样,地震裂缝或移动也会随时自然弥合,因为全球各地发生火山喷发与地震的概率是一样的,这次地震是一个向南的力,下一次地震就是一个向北的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均衡的力、无论地震造成的板块向何处移动、它终归要在地心引力下恢复原位,因为没有膨胀多余的岩浆来填充,陆地的“漂移”就是无源之水(如果是地球收缩、那是另外一种地壳减少情形、陆地将会相互挤压堆积、陆地变高、海洋地壳下陷、海平面反而下降)。在既不膨胀也不收缩地球平衡的条件下,火山地震自然灾害频率也应该小得多。而地球膨胀结果就大不一样,由于地幔岩浆压力始终大于地壳,就始终有一个冲破地壳的力,新破坏的地壳尚未愈合就会有新的岩浆压力寻找突破口、于是火山地震地壳的破裂带就会固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膨胀压力不断的释放,火山地震也就不断的发生,地球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膨胀起来,而留下的地震地壳裂缝则由膨胀多出的岩浆来填充,海洋火山岩浆的喷发以岛屿上升或增加,海洋底部则以岩浆冷却凝固方式扩张地壳、像大西洋扩张、红海扩张、地球其它形式的大裂谷的扩张都是以岩浆的填充方式来完成地球表面积、体积增加,于是陆地“漂移”实现了,与其说是板块漂移不如说是岩浆填充凝固地壳扩展的结果。板块漂移是假象、地壳扩展才是真相。陆地的“漂移”是通过地壳扩展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没有地球膨胀就没有陆地的分离“漂移”。如此看来地球膨胀可能就是从原始古大陆分离开始的。像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大地震、据报道向东移动了5.3米、如果假设在地球没有膨胀的条件下,是不会有膨胀多出的岩浆来填充这个5.3米裂缝的、因为那时的岩浆压力是与地壳压力相等的、那时裂缝会有陆地地壳重新回补的,结果我们会看到地震的岛屿是仍然原地不动。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膨胀、才造成了日本在地震作用力下离开欧亚陆地板块东岸愈来愈远。但是如果没有地球膨胀、地震又凭什么力量能撕开那么大的裂缝呢?显然是有大量上涌岩浆作为迅速填充物为基础、完成日本岛屿大尺度移位的。由于日本东面海洋是海沟,地壳压力显然西面比东面大,加之岩浆也是向东流动的动力、日本地震自然向东移动了。因为全球陆地板块还有一个向南的力,所以日本地震板块应该向东南方向移动。
地球由于自西向东自转、陆地东海岸、始终有一个海水向西的冲击力、故陆地东岸比西岸险峻。我国版图地形地貌特征、也体现在欧亚板块由北向南的挤压结果:东南沿海虽然也受到这个力的挤压、但因为东南沿海有一个靠海近地理优势、板块的推力可以向沿海移动延伸释放、故东南沿海地势海拔低缓、像冲击扇那样由高向低指向大海、以及没有规律走向的山脉。而西北、西南、中部就完全不是这样、越往西陆地板块南北走向越长,自然积累挤压压力就越大,地面抬升就越明显,结果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明显地貌特征;正是陆地由北向南的挤压,我国西部即不可能有向东延伸途径、也没有向西向南退路,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而绝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是印度板块由南向北挤压结果,更不可能是印度板块地壳嵌入欧亚板块地壳结果。大自然有一种平衡的力,压力大的板块向压力小的板块方向移动、矮小的印度板块凭什么动力、可以撞向高大的欧亚板块呢?印度板块面向印度洋、向南移动比向北移动驱使力大得多、其次印度板块地壳密度又凭什么可以比欧亚板块地壳密度大,可以嵌入欧亚板块呢?果真如此的话、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板块交接处就应该有地层岩石斜向入地排列,印度板块就应该有一个上翘地质地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那么其地壳下沉的深度显然也很大、低海拔的印度板块地壳深度又凭什么可以比青藏高原地壳深呢?以至于可以使其地壳嵌入青藏高原地壳使其隆起呢?答案显然是庞大的欧亚板块长途爬涉的向南推移、持续挤压堆积才是形成青藏高原的真正原因。以此相对应的印度板块在高大的欧亚大陆板块面前唯有向南推进、才能释放转移来自于北方的压力的有效途径,于是才出现了合乎情理的伸向印度洋方向的像楔子那样的印度半岛。全球陆地伸向南方的半岛都是在向南的移动中形成的、由于向南地震移动中还有一个岩浆向东带动的力、而北端岩浆压力大于南端,故岛屿、半岛大多呈现出东南方向排列。由于赤道离心力最大、地震时既有一个最大向东的推力、又有一个平时海水最大向西的冲击力、故赤道形成的岛屿碎片最多。
那么为什么岛屿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呢?地壳下的岩浆在地球自转带动下、也是旋转流动的,岛屿地壳相对于海洋地壳比较重、下沉深,在广阔的海洋地壳浮起的大环境下、岩浆旋转流动堆积于岛屿地壳下阻力最大,积聚向上膨胀岩浆压力也就最大,故火山地震也就频发了。同样陆地板块中的高海拔山脉地带也像海洋中的岛屿一样、所承受岩浆冲击压力比较大、容易火山地震,尤其是山脉到平原、盆地的过度地带应该是地质板块最不稳定、最容易地震的地方。因为这是山脉向薄地壳延伸的地带、由于在地球膨胀的条件下、平原盆地已向上浮起没有阻力、而山脉自身承受压力又相对比较大、正是这一连接地带由于受到山脉的牵引又不能向上浮起、却又是压力承受力最脆弱地方,故往往最容易是地震的多发地。因而低海拔平原、盆地地带、虽地壳较薄、地震往往是难以光顾的,是地震最安全的地方。那么日本岛屿为什么又是全球地震的高发地呢?日本岛屿正处于北纬30-45°范围内、岩浆在此纬度区域内压力是比较大的、对厚重陆地青藏高原奈何不得、难以撼动、但对孤独日本岛屿冲击力正是最好发泄的对象,故对日本岛屿构成的地震威胁也是最大的。所以日本地震频繁。大西洋南北地壳走向大裂带、也是在当时南北美洲和非洲板块重压下、岩浆旋转冲击断裂形成的,而后在地球膨胀中、在大西洋两岸陆地板块压力下不断的从大西洋断裂带喷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地壳而不断扩展。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水源消失、就是在欧亚大陆向南推进中、海拔不断的抬升中、失去了印度洋暖流,降雨减少、下渗增加中不断失去的。新疆三条几乎平行的东西走向大山脉就是欧亚大陆由北向南推进的挤压中形成的,形成了新疆三山两田独有地貌。西北地形在不断抬升中、趋向干旱。
地球岩浆在地球自转下,同样存在一个旋转力,如果地球是一个刚体的话,那么自转的速度是一样的,但岩浆是流体、所以就有不同的速度,根据角动量守恒定理推论,因为岩浆旋转半径比地壳半径小,它要保持与地壳相等的角动量、显然其旋转速度就应该比地球自转快,地核应该更快,靠近两极岩浆由于地核的摩擦最小、应该每周旋转时间最短、(当然赤道岩浆线速度最大)由于北半球岩浆压力大于南半球,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地震移动方向应该是北半球东南指向,整个北半球几乎都是这样;南半球是西南指向,这从赤道岛屿走向看比较明显。总而言之高纬度区域陆地向东延伸的力比较大,在北半球越是高纬度陆地连接覆盖越多。
海沟应该是地壳大断裂时、老地壳向断裂带倾斜插入地幔形成时的V形谷底,新地壳形成以之上,并以此作为新地壳扩张坚固后盾。正因为如此、地壳大断裂结果,使得裂谷宽度不断得到扩张延伸。如果新地壳是插入海沟的,那么裂谷新地壳又凭什么支撑能扩大呢?海沟既是连接新老地壳的点,又是向洋中脊、岛弧输送岩浆形成新地壳原料桥头堡。因而板块嵌入理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具体理由:1、相对厚度较薄的板块嵌入相对高大的板块从动量原理来说是不合理的,因为小动量物体怎么可能撞动大动量物体2、按照现在板块理论,岩石圈是刚性的,那么厚度薄的板块与厚度大的板块相比而言是漂浮于地幔软流层上部,厚度大的板块在下部,那么这种情况下由于板块岩石抗压、抗碎性是如何被嵌入的?(也就是说印度板块100公里厚岩石在喜马拉雅山脉至少400公里厚岩石的300公里高的位置上嵌入进去)3、薄的板块嵌入厚度大的板块的驱动力来自何方?如果来自于洋中脊新形成的地壳推动,那么本来就受到挤压的陆地板块动力难道不如新形成地壳的推力吗? 4、如果板块嵌入现象存在、那么岂有大西洋、红海等大裂谷不断扩展的存在?
陆地板块的抬升形式除了相互挤压可以抬升外、火山喷发堆积岩浆形成显性抬升和地壳下岩浆不断冷却凝固隐形抬升同样可能是陆地抬升主要形式,只是我们人为的认为是海洋地壳俯冲的结果,殊不知俯冲海洋地壳可能同样也在抬升。像亚欧板块腹地新疆海拔上升、难道也是印度洋板块俯冲结果吗?
那么地球持续膨胀力到底来自哪里呢?从地球广泛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似乎说明了地球起源时、就具有大量的高密度物质,因为原子序数大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说明组成地球的原始物质地核内有很多的重元素物质,这些重元素物质自然就要发生裂变或衰变,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地球地核高温高压的能量来源。第二地球的自转带动了地幔地核的旋转其摩擦力产生的热能也是地幔高温高压的来源。第三地球收缩形成期的高密度状态是在自身引力相对较大时产生的,那么在地球漫长的不断靠近太阳的园周运动演化中、自身引力不断减小、日地引力不断加大,一个是引力增大、另一个是与此相抗衡离心力增大、两种相反的力,作用于地球必然是一个不断拉开地球膨胀的力,第四、自身引力的减小也会就像一个吹满气的气球、在周围压力减小的条件下必然是不断的膨胀,第五、外来天体撞击、气候变迁都可能至使大气压力的减小、引起膨胀,于是地球在这样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膨胀也就成为了必然。
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矿研究所研究员朱士兴等进行的一项地学科研重大发现:13亿年前地球每年有500多天”。据此推算13亿年前的日地引力为今天的64.4%、也就是说今天的日地引力是13亿年前的155%,13亿年太阳对地球就增加了55%的拉力,添加了如此巨大的力岂能不膨胀?由此也不难推论日地引力在地球演化进程的缓慢增大中、地球的大气在太阳引力不断增大条件下、也是在不断的流逝逃逸减少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大气是在朝减小的趋势方向发展的;由此更不难推论在同等条件下、引力质量相等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星球、膨胀的星球比没有膨胀的星球地面引力小、大气浓度低、保持大气热量能力低,由此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地球随着自身的膨胀,气候会在大气减少的条件下,越来越恶劣越来越寒冷与酷热(在此不能与金星为参照、地球比金星自转快240倍、地球比金星大气逃逸容易了近200倍、加之金星所没有的月球引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岁月史中、不断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迁徙似乎也印证了气候在向日益寒冷、温差增大、干旱的方向发展。对此、增加大气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对地球而言是一个多么奢侈而又不可能得到的要求啊。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地球再也不可能重返侏罗纪地质时代那样、植物茂盛、湖泊、河流遍地、气候潮湿温暖、气候温差很小美好时光的根本原因(虽然今天的太阳热辐射是比过去是增加的)。而地球膨胀的加剧同时又意味着,天体引力对地球的增加,大气压力的减小、大气热量的逃逸,一个新的寒冷周期的到来。火山地震地质灾害的加重、始终伴随着气候的严寒与干旱的同行,人类有智慧应对未来更加恶劣的气候生存挑战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