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叫宫鹏的清华大学教授撰文攻击孔子庄子阻碍中国科研,文章的正式名字叫《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可以说,其观点已经有了海外影响!
宫鹏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新鲜,甚至是比较陈旧。类似的发言,在他之前就有很多。比如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曾经攻击过《周易》阻碍了中国科研,等等不一而足!
是不是打倒了传统文化,中国科研水平就能上一层楼呢?笔者以为,这纯粹是不少科技工的误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根本就不矛盾。反倒是现代科技工要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比如,在这个所谓清华大学教授宫鹏的文章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就错误百出,不忍卒读。举个例子,宫鹏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
“行为不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就中国差强人意的表现来讲,应该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差强人意”实际上是个褒义词,语出汉光武帝表扬大将吴汉的话,意思是就吴汉还基本上令人满意,其他大将还要努力!
近些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许多不认真的学生把“差强人意”理解为贬义词,成了“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为大家窃笑,可惜这个宫鹏就是受害者之一!
对于祖国文字的掌握能力很低,对于传统文化的真谛理解很差,在这种水平下盲目指责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科研是非常可笑的!
更有甚者,为追求吸引眼球,明明有很好的中文词汇,却非要创造“HOLD住”,“HOLD不住”等夹生文字,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洋奴思想”!
宫鹏也承认,中国科研现在是“数量仅次于美国,研究质量仍有待改进。”
笔者认为,中国科研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造成“数量赶上来了,质量降下去了”的原因正在于中国科研界的“拿来主义”盛行!大量成果都是对于外国科研成果的依附和抄袭!所以大量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充斥中国科研界。
我们拿“转基因技术”而言,很明显“转基因”技术在基因技术领域属于一个盲目的,低水平的探索阶段!中国科研工完全可以集中力量,一举超越“美国孟山都”的水平,如同文革期间华国锋等人支持袁隆平等搞科研大会战,取得杂交水稻的里程碑式的胜利一样,在基因控制领域取得高于“美国孟山都”的重大突破!
实际情况呢,科研工克隆一个“美国孟山都”的“抗虫基因”,不断地注入到棉花、水稻、小麦、烟草、木瓜等等农作物中,都纷纷申报为一项科研成果!除了能骗取国家大量科研经费,实际上有什么正面意义呢!还把国人的健康置于一个被动实验品的境地!
为什么会这样,洋奴思想,依附思想,短平快抄袭思想才是阻碍现阶段中国科研的真正顽疾!根本不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宫鹏等指责传统文化,要么是一叶幛目,不见泰山,要么是洋奴思想,依附思想,短平快抄袭思想在作祟!
毛泽东时代的科研大协作时代,默默奉献的科研助手很多,而现代中国,大家都想当老大,当英雄,正是金钱名誉回报不公的结果!
为了勉强弄出一个成果糊弄上级,方便来自对于国外成果的抄袭,某些科研者对于上级要求国家科研经费不得支付给任何外国的合的规定不理解,不满意,有抵触,就可以想知了。
记住中国与德国大众公司合作30年,德国工程师的一句大实话,“合作30年,中方的科技贡献等于零!”
没有人会真正尊重一个习惯于依附的小妾角色!
打倒近30年来严重的洋奴思想,特别是依附思想、抄袭思想,才是中国科研走向突破性进展的根本条件!而不是去抱怨什么孔子、庄子!
我们的祖先再不怎么样,在至少2000年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在科技生产领域,一直是世界第一!我们呢?想想吧,宫鹏教授!
----------------------------------------------------------------
附录:
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
宫鹏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近日哀叹说,当涉及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现在是领先于印度的。“印度在世界科学上的相对位置一直在衰落,”他说,“我们已经被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赶上。”但是,尽管就生产出的科学著作数量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很多人仍表示,其研究质量仍有待改进。行为不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就中国差强人意的表现来讲,应该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2000多年来,两种文化基因影响了数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就是孔子思想,他提出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忠诚的管理者。第二个是庄周的思想著作,称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源于孤立隔绝的家庭,从而避免交流和冲突,还应回避科技,从而避免贪婪。总的来说,这些文化鼓励在中国社会进行小规模和自给自足的实践,但却有损好奇心、商业化及科技发展。它们使得中国社会产生科学上的空白,并持续千年。它们在现今仍发挥作用。
其中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学界的每一位成员,都希望能在研究上起引领作用,很少有人愿意充当协助角色。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领导,这就造成了导致浪费的重复和过剩。调查者用各种借口去购买同类型的设备器材,做着同类型的数据处理。
从更大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领导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极其艰难。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来个气象站,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此外,水文局运行着2万来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进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公开。
一个相关问题就是缺少分工协作。研究部门的领导倾向于重视并奖励那些声称是在做原创性研究的人,这就使得人们不愿承担那些(有用的)协助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何除了图书馆和仪器销售公司,中国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服务。这使得研究实验室只能自己做所有的事,甚至是诸如样本分析和数据库开发这样的常规工作。由于没有针对个人和组织的不同才能进行的切实分工,研究上的延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应该开始划分其研究工作,将任务分配给有着相应才干的人。”
就这些文化上的障碍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科学精神必须在教育体系中很早地被树立起来。中国已经利用从西方世界复制来的成功模式,改进了自己的大学。现在,它必须在中小学也做相同的事情。中国学校的老师必须更努力地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教育要在最早期就开始进行。这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研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应得到科学家本人以及研究机构管理者正式的认可和鼓励。以津贴、绩效增长和晋升为手段的经济鼓励应给予那些成功参与的人,让每一个合在才智上的贡献都得到明确的认可。
中国应该开始对研究工作加以划分,将任务分配给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必须为化学分析师、计算机工程师、实验员、仪器操作人员以及专业的数据提供者创建相应的职位。
最后,应该做出更多努力,帮助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将出色的海外科学家吸引到中国。我们需要有对提案审议和战略计划的国际性评估。对一些大型的研究项目来说,在设计和完成阶段征求意见是大有裨益的。在大学层面也应该做相同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向欧盟学习,对国际间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中国政府在2009年拨款4600万元人民币用于全球陆地覆盖绘图计划时,规定资金不能支付给任何外国的合。一个国际项目当然需要收集来自全世界的样本,然而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不可能在很多国家去这么做的。中国必须认识到,就现代科学来说,孤立隔绝和自给自足不是获得成功的诀窍。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改变,但其代价是可以负担的。其结果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和平的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梦寐以求的。
《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见2012年1月26日发行的第481期《自然》杂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