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五年,刘邦为功臣排名次时,萧何排名第一,位居相。萧何守关中,为刘邦稳定了后方的根据地,保障了刘邦在前方的军需。刘邦不仅封萧何为侯,而且还悉封萧何父母兄弟十多余人。陈豨反,韩信受牵连。萧何为吕后出主意,抓捕了韩信,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拜宰相萧何为相国,大家都去祝贺,只有召平前去吊问,召平此人是长安东陵人,他种的瓜甜而又美,故号“东陵瓜”。他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汉书•萧何传》卷三十九)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刘邦为此很高兴。
刘邦将带兵讨伐黥布时,多次派人问萧何在干啥,为此,“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同上)贳貣,即借贷,贱贳貣,即以很低的利息借公款来兼并农民的土地,这个建议让刘邦认为萧何不是在关中收揽民心,而是忙着兼并土地以自肥,说明萧何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刘邦就放心了。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同上)这里“罢布军归”是刘邦打败黥布回军长安。“利民”二字,是与民争利的意思,刘邦把百姓告萧何的状子给了萧何,让萧何自己去处理,这件事说明你萧何兼并百姓的土地是不好,让他自己去改正,而刘邦决不会因此去处置萧何的。 《汉书•萧何传》复云: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上林是皇帝的园苑,面积很大,萧何建议开放上林苑,让百姓来耕作,为此刘邦不高兴,原因是让我刘邦担恶名,你在百姓面前做好人,所以把萧何给关起来,刘邦想了几天,觉得不对,又把萧何给释放了。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徒跣,是赤脚徒步,指萧何赤了脚徒步去向刘邦谢罪,刘邦回答说:你萧何别再多说了,你为民请上林,我不答应,我是桀纣那样的昏君,你是贤相,关你几天是为了让百姓也知道我有过失,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在狱中,读书至此,写下如此感想:“萧何功居第一,位居相国,但为人亦难,他可以为刘邦与吕后出谋划策,对自己反而是当局者迷,还是旁观者清,要别人来出点子为他消灾消难。他的长处是还能听得进旁人的忠告,如果听不进,在那个时代,他的结局便很难说了。”
看来,那时大局的平稳,刘邦与萧何他们双方都得相互宽容和体谅,后退一步才行。 《汉书•萧何传》还讲到“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一点萧何还是聪明了,为子孙留一点田地财产,那也无可厚非。但必须在穷乡辟壤,免得为后来的势豪所兼并。“不治垣屋”是不为子孙盖高墙大院,那别人不会眼红。子孙贤,那会学萧何节俭的风气;如果子孙不肖,也免于为势家所兼并。萧何一辈子,这一点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萧何的后代与刘家的王朝相始终,至王莽篡汉时,“乃败绝。”能做到这一点,也要萧何的子子孙孙能体会到萧何的一番苦心,能安贫乐道,世世代代都能平平安安,真要做到如此地步也不易阿!汉初的功臣宿将们子子孙孙能如萧何的子孙后代能如此平平安安的也不多。如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在吴楚七国之乱时,立有大功,官至太尉,结果还是“不食五日,欧血而死。”(《汉书•周勃附周亚夫传》)周勃与周亚夫父子两代人,双双有大功于汉,但也庇护不了他那悲惨的结局。萧何毕竟比周勃父子俩要聪明一些,在哪变化动荡的时代,要保持几代人的平平安安也真不容易。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子孙后代也懂得这一点,那就更难了。萧何毕竟是有文化有知识的聪明人,别人稍一点化,他就能懂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