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借鉴篇
引言: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主席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前,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国情基本相似的“老大哥”——前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沉痛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一.苏联工业化的前提背景:
1.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2.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及德国的一半和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架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实施工业化计划的前夕,俄国落在西方先进国家的后面足有50-100年!
二.苏联工业化的计划实施:
1.从1928年开始,苏联高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0-40年代初,苏联开始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苏联的强大与繁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的基础!也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925年12月,在严寒和大雪中,苏共(布)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开幕,这次代表大会被史学家成为工业化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同时根据苏联的国情,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建立了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调动了全国的经济,社会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体制被史学家称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经常说:“延缓发展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3.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4.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例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来说,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与这高度集中的指令型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
5.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计划经济的长处在于:
第一,直接,高效,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第二,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第三,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6.斯大林认为,像俄国这样广大的国家,想要发展,必须集中所有的资源,必须限制资产阶级,限制资本主义体系,控制所有的资源,包括农业资源!想要控制所有的资源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才能实现!
7.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剧院里灯火辉煌,主席台上挂住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处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1000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容量足足有三本书厚!
三.苏联工业化的战略步骤:
1.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2.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思想。
3.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的重要标志。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
5.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6.政策实施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四.苏联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1.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天时):
a.1929年,超级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却给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这就是周易上说的国运的彼消此长也!)这时欧美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b.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情况,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最大的买家!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苏联年轻的技术专家,对西方先进技术进行了解剖,复制,仿制和改造!
c.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在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山麓,苏联建成的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① 就是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为蓝本设计的,700多名美国和德国的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参加了这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美国专家约翰.卡尔德还被誉为解决苏联困难问题的能手!一枚列宁勋章佩戴在这位美国专家的胸前!
d.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破土动工,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于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人!
e.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f.在军工企业中,苏联同样利用西方公司之间的竞争,得到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1932年至1940年间,美国马丁公司,道尼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向苏联提供了轰炸机,轻型战斗机以及与飞机附件等有关的技术和设备,同时苏联还得到了西方航空方面的新技术,斯大林曾经说:“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的帮助和技术援助和建成的!”据西方专家估计,其余的项目也大都是在德,英,法,意等国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g.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允许苏联踩在自己的肩膀上,使苏联用短短的12年时间,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2.科技和人才和资金(地利):
a.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当崭新的机器设备运进工厂里的时候,当数千座新的工厂拔地而起的时候,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安装就绪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去开动这些机器,更缺乏懂技术,有组织能力的干部,对新技术进行管理,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
b.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布尔什维克掌握技术,自己成为专家!
c.1935年3月,斯大林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造就一支掌握技术,精通技术并十分内行地运用技术的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
d.在这两个口号的号召下,苏联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去,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e.工业化时期,苏联充满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资金,1927年10月1日,苏联政府首次发行工业化国债2亿卢布,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国债被广大群众踊跃认购完!
f.俄国不像英法那样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不可能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从掠夺殖民地来取得资金,也不可能取得很多外援,俄国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国家规定的粮食任务以外,还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用农民买东西付出更多的钱,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让农业来反哺工业的发展!
g.斯大林通过了加快农业集体化在粮食总产量未增加的情况下,商品粮成倍增加,斯大林再大量地征收农民的商品粮用于出口换取外汇,然后用这个去进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是糟糕的是:苏联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投资重工业的时候正是全球爆发经济危机,国际粮价暴跌的时刻,这样还在眼闭着大规模地出口农民的口粮,导致农村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乌克兰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乌克兰独立后声称斯大林犯了反人类罪!)
3.工人阶级劳动热情(人和):
a.苏联人民有建设自己国家的巨大热情,1929年10月,由红色索尔莫沃工人首倡,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口号,写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人大军的旗帜上,在工厂,铁路,矿山,油田,90万工人参加了社会主义突击队的竞赛,30万人获得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b.1935年8月,顿巴斯煤矿,年轻英俊的掘煤手斯达汉诺夫② ,在一个工作班6小时内,用风镐挖煤102吨,超过原定额13倍!但一周之后,斯达汉诺夫又刷新了自己的记录,一个工作日采煤175吨,此后,斯达汉诺夫不再是一名普通矿工的名字,他成为一面旗帜,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苏联掀起突破旧定额,创造新记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劳动人民向往社会主义强国,憧憬幸福生活的心理能量迸发的无穷热情和创造力,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动机!
c.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五.苏联工业化的丰硕成果:
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这项伟大的成就归功于斯大林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步伐!
2.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1938年到1940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三年而被迫中止!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就是改造老企业,创立新的重工业部门,1928年-1941年,工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的一半多,其中80%以上投入重工业,同时对农业进行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战争的迫近,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就是发展国防工业,1938-1940年,对国防工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期,国防工业产品增加量,高达工业产品增加量的4倍!
3.在苏联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奇迹!工人们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豪言壮语,成为现实!从1928年-1937年,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都提前在四年完成,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工业建设日新月异,捷报频传:
a.横贯哈萨克斯坦荒漠的土耳其——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b.第聂伯河水电站蓄水发电,
c.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d.连接莫斯科与伏尔加河的运河通航,
e.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源源不断出钢。
4.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苏联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大工业产值已经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7%,1940年底,苏联重工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14倍!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伟大的苏联,终于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936年12月,苏联通过了新的宪法即《斯大林宪法》!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在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1941年时,苏联已经拥有了很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技术!
5.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2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6.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7.经济力量的增强,为国防力量的建设提供了保证,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苏联的军工企业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重型坦克——斯大林坦克③(可以与德国虎式坦克匹敌的重型坦克)!改制出先进的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④!
8.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
9.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10.苏联经济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苏联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塔姆和弗兰克因对伽马射线照射的研究,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甫诺夫的神经反射学说使苏联的生物学研究攀上了当时世界生物学领域的顶峰!
六.苏联农业集体化
1.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很像是中国的“人民公社”、“互助组”和“合作社”):
①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
②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
③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2.早先,苏共鼓励建立的形式是“公社”(一切归社员公有,连伙食也由公社供给),而农民却宁肯选择另一种形式“共耕社”(家畜以至土地、耕畜等都不需集体化);由于“公社”要依靠政府补贴、“共耕社”也不利于农产品的抽取,所以苏共后来改为支持“劳动组合”,这种形式遂成为集体农庄的主要形式(当然是配合著某种特定的收购和分配制度);但农业集体化运动之前的数年内它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至1928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1.7%。
3.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4.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5.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苏联的钢铁,机械,煤炭,冶金等工业生产部门年增长速度高达28.5%,从1928年到1937年,工人队伍壮大了2.66倍,城市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求陡增,但是落后的农业没有跟上飞速前进的工业化的步伐,商品粮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缺口。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
6.苏联“十月革命”过了11年之后,经济仍然走不出“恢复时期”,工业刚超过一次大战前的水平,农业则还低于战前水平,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党内派系斗争激烈。当时苏联的农业总产量虽比布尔什维克建立政权之初有所提高,但商品率即“上市量”却有所减少,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战前的73.7%下降到1928年的46%;在国家进口机械和各种原料主要依赖农产品出口的情况下,工业建设的目标严重受阻;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使“五年计划”的主要支柱有垮台的危险。斯大林于1928年决定加速农业集体化,其实是力图从这种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手段。但当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苏联却把当初的这种真实意图遮掩起来,而声称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做法。后来中共完全接受了这一观点。
7.1927年12月,苏联召开苏共(布)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落后的出路就是在于把小农,联合为以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作制为基础,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庄!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8.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苏联在1934年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到1937年,93%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9.党的十五大,通过了加快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同时确定了农民自愿参加集体化的原则,十五大以后,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迅速推开,1937年年底,93%的农户已经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化的耕地面积达99.1%,农业集体化运动完成了。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巩固和发展。
10.党和政府贯彻了以机械化巩固集体化的方针,拖拉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解放的是最广大的农业生产力,1930年和1931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先后投产,到1937年,36万6千多台拖拉机被农民们喜迎回家!
11.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大田作物种植和收割的机械化,谷物收割与播种的43%与56%,秋耕的71%,翻种的83%是以机械化完成的,农业集体化解决了商品粮供需之间的缺口,在粮食总产量未增加的情况下,商品粮成倍增加,1933年,国家通过义务交售制得到的粮食,是集体化以前的2.2倍还多,农业集体化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
12.但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广大劳动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缺乏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曾走过一些弯路。例如:
a.要求过急,强迫命令,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等等。因此,在全盘集体化期间曾经出现了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的情况,在此期间,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头数减少了50%。
b.苏联自1929年开始强行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运动遭到了农民强烈的反抗,大批生产资料被毁,例如,在统计数据相对可靠一些的家畜数量方面,集体化过程中三分之二的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猪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踪了。因此,苏共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强制、甚至武力手段来剥夺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体化的农民,在这一运动中有数百万农民被处死或驱赶出家园、其财产则被没收;运动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农村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乌克兰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乌克兰独立后控告斯大林犯了反人类罪!)
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仅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农民的,而且实际上是依靠近于“国内战争”的手段和“大饥荒”才把农民“征服”了的。虽然农村集体化的目标最后是实现了,但农业产量却多年下降,直到1938年才略微超过1928年的水平(仍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d.集体化的政策 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规定没收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作为贫雇农入庄费(共约4亿卢布),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州(边疆区),不准加入集体农庄。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实现的,在全盘集体化运动期间,富农杀害牲畜、纵火、暗杀、组织暴动等等破坏活动屡见不鲜。
13.集体农庄唯一的“成就”就是在农产品的征集或所谓“收购”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与集体化运动同时发展形成的收购制度规定,集体农庄首先要满足国家的交售任务(当然是低价的),并规定农业的种植计划;在这些方面农庄本身没有自决权,农民所有的人力和财产实际上都被国家征用了。其结果是,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其“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有学者指出:“假如集体农庄可以保留它们的全部收入用来报酬成员的劳动,是否可能适当地组织集体农庄的劳动队伍还有疑问。当国家拿走这种收入中最大的一部份时,失败是必然的。”
14.需要指出的是,经济上苏联和中国的经济传统也就是集体化的背景和所针对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中国是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产效率很高。而俄国近代史上实行的却是一种村社制度,土地定期重分,三圃轮休,使用效率低下;再加上地广人稀,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耕作的自然经济阶段。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农村虽然出现了脱离村社而独立生产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直到1906年斯托雷平⑤ 改革时期才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法律的承认。十月革命胜利后直到集体化之前,个体农户仍仅占极少数(例如俄罗斯统计中有95%的土地仍为村社所有)。
15.显然,俄国的传统和中国的传统是完全不一样的,苏联的集体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与中国大不相同,它提出有效的组织、机械化的耕作,是有所指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从某种角度来看,在俄国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解决俄国农业特定问题的模式,又怎么可以不加分析地照搬到中国呢?可惜,僵硬的意识形态把对所有这些客观问题的思考都剿灭了,中国为此深受其害。
16.政治上俄共(布尔什维克)是个城市“无产阶级”的政党,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先占领城市再占领乡村的道路(城市包围农村),俄共向来对农民不信任。在1917年的革命中,没收了地主及皇室、教会的土地重新分配,并在1918年夏的第二次土地重分中又没收了旧式富农的多余土地,相当于完成了“土地改革”。虽然布尔什维克出于政治考虑,为了争取农民在内战中对自己的支持而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但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即指出,农村在革命后会更加小资产阶级化,显然,对苏共而言,农村集体化不仅仅是为了“工业化”,而且也是为了打击个体农民、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需要。中共与俄共本来有很大不同,与乡间的农民有密切联系,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政权的,若效法俄共推行农业集体化,势必严重伤害党在农村的社会基础。
七.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产生过严重错误:
1.但是苏联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在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出现了左倾冒进和消灭富农运动,侵害了农民的利益,由于重工业发展优先,轻工业的发展一直滞后,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这些问题阻碍了苏联的发展,但是为社会主义者留下了宝贵的反面教训!
2.但是斯大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首先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农业!因为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让农业来反哺工业的发展!
3.第二方面就是人民的生活没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没有能够同工业发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4.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形成了先天性的畸形经济结构(头重脚轻)!在重工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以至于苏联中后期长期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之中,为1991年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经济祸根!
5.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农业反哺工业),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6.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⑥ 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苏联他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地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7.但是罗曼罗兰到苏联实地考察以后,确实也发现了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当时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有当时的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贫困生活,还有国内他们有意识地封锁国外的情况等等,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处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8.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⑦ 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走进了死胡同,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9.世界历史学家们分析,苏联后来走进了死胡同的先天性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产业布局上,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而且其后长期扭转不过来,形成了先天性的畸形经济结构(头重脚轻)!以至于苏联中后期长期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之中,为1991年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经济祸根!
第二,经济体制上,始终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在苏联刚建国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成效显著,但是在后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了,但是苏联还是抱着计划经济模式死不放手(因为苏联人始终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放弃了计划经济就等于推翻了社会主义)!
第三,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高度集权必然孳生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又是孳生消极腐败的温床,而腐败则是国家的癌症,因此苏联的政治模式就决定了它必然会走向腐败和衰落!(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10.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存在的致命缺陷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的热情,才智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以及苏联从落后走向强大才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文章转载于 http://hi.baidu.com/xuelong168
--------------------------------------------------------------------------------
①.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该公司位于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东北约10公里的马格尼特山(磷铁山)和乌拉尔河(欧亚洲界河)之间,始建于1929年。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是于1929年在原有的哥萨克村庄的基础上建立的。马格尼托哥儿斯克钢铁联合企业和附近的工人宿舍区于1931年升级成为市。该厂1932年首次出铁,1933年开始生产钢和钢材。到卫国战争前夕,建成了选矿、烧结厂、焦炉、高炉各4座,平炉16座,轧机11台。1940年生产生铁169万吨,钢163万吨,钢材主要供拖拉机、汽车制造业用。卫国战争期间,为军事工业生产装甲钢、炮弹钢,当时苏联坦克用的装甲板有50%是该公司生产的。平炉钢种达100种左右,优质钢占钢总量的80%以上。
②.前苏联被载入史册的采煤工人阿历克塞·斯达汉诺夫。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采煤102吨,超过普通采煤定额13倍。所获奖项:列宁勋章、红旗勋章。
③.前苏联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是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研发的,英文缩写为IS或JS,共有八个型号:IS-1(IS-85),IS-2,IS-3,IS-4,IS-5,IS-6,IS-7和IS-8(即后来的T-10重型坦克)。
④.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语: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为Katyusha)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援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和苏联自己生产的吉斯6,吉斯151等。
⑤.彼得·斯托雷平(Peter Stolypin),俄国政治家。曾任格罗德诺州和萨拉托夫州州长。因镇压农民起义受尼古拉二世宠信。1906年任首相兼内务大臣。1907年发动“六三政变”,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建立军事法庭网残酷镇压工农群众,从而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窒息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1907)。但他推行土地改革,使得200万农民退出村舍,成为富农,活跃了当时的经济,史称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11年被俄国社会革命党人暗杀。时至今日,斯托雷平仍被视为俄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在“最伟大的俄罗斯人”评选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沙皇彼得大帝)。
⑥.罗曼·罗兰 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⑦.《莫斯科日记》:1935年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上到斯大林,下到一般民众,在与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他看到了蒸蒸日上的苏联确实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广大农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贫困生活。在其自愿封存50年的《莫斯科日记》中,有着对苏联的详尽描述。
据说俄国现在已经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了,普京总统上台后立志重振俄罗斯当年的大国雄风!希望俄国的现任领导人: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等人以及现任的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同志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们有空的时候也来瞄一下我这篇文章,没准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强国的灵感和启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