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台独组织“公投护台湾联盟”拉倒台南汤德章纪念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历史问题随着铜像倒下所扬起的尘土而浮出水面。23日,该“台独”团体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台南乌山头水库,“参拜”八田与一纪念园区,向八田与一铜像献花致敬,并高喊“八田与一才是英雄”。
早在去年8月,台南市“铁路东移案”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台南市长赖清德当时就有意拆除汤德章纪念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今年1月,台南成功大学学生“快闪”拆下了该校光复校区的“光复”两字,并将他们的“丰功伟业”贴上脸书,宣称是要“去政治化”。紧接着,教育部课纲微调小组在高中历史课纲“去殖民化”,还原许多日本殖民在台统治的历史事实,随即引来许多台独学者与民众质疑“去台湾化”。
无独有偶,近日,以扭曲历史事实来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电影《KANO》正在台湾铺天盖地的宣传,“天下嘉农”、“台湾光荣”等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台湾人似乎急着想重返民族差别待遇与压榨剥削的“皇民化荣耀”。今年1月17日,在《KANO》饰演八田与一的日本男星大泽隆夫来台宣传,台南市长赖清德与大泽隆夫还一同到八田与一铜像前合影留念,许多台湾网友争相转贴这张照片,称两人“一样帅气”。因此,对于独派来说,拉倒孙中山,不只是要“反中”,同时也企图把当年日本殖民当局奴隶人心的“皇民化”再度根植于台湾人民的心中。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复归祖国,许多“皇民”与“三脚仔”怀抱着怨恨与委屈,不断地呼唤日本皇民化的幽灵。台湾社会从来不愿直面日本殖民意识的清理,反而将其当成珍宝细心呵护着。因此,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历史问题纠葛,涉及的当然不只是台湾人拒当中国人如此简单的理由,同时更是包含着亲日与媚日等历史正义遭到严重斫丧的良心问题。
当前台湾社会弥漫着一种氛围,就是认为“中国”从来就不存在于台湾之内——台湾是排除中国之外的台湾,也认为台湾只能是台湾人的台湾。独派甚至宣称,台湾人的中国意识,是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党国民族主义教育”的产物。吊诡的是,台湾人却从来不以内部充斥着颠覆历史事实与正义的亲日媚日意识为忤——台湾可以是日本人的台湾。
台独分子拉倒的不仅仅是孙中山先生像,但台独分子也拉不到孙中山先生像所凝聚的两岸历史。台湾人的“中国”,只是1945年之后才由国民党带来的吗?这次被拉下的孙中山,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1914年,抗日烈士罗福星牺牲之前,在狱中写下《祝我民国词》,各句首字合在一起就是“中华民国孙逸仙救”。日据时期台湾前辈作家张深切,填词完成《伟大的孙中山》一曲:“中华柱石,我中华孙中山,打倒满清,尽力革命,四十余年到处亡命,四十余年尽力革命。唔,孙中山,最为伟大,孙中山最伟大!”著有《亚细亚孤儿》的作家吴浊流,也曾作诗向孙中山致敬:“东方廿纪一豪雄,帝制驱除唱大同;遗嘱精神今昔感,满园春色有无中;未成革命身先死,长使斯人泪不穷。”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消息传来,台湾民众莫不哀痛万分。对于孙先生的病逝,《台湾民报》发表由蒋渭水执笔的社论《哭望天涯吊伟人》:“呵!你残忍刻薄的死神哟!你真的把我们这位自由正义的战士,历史上的大伟人夺到死的国去吗?……泰山顶上的钟声停了,但余声还嘹亮着。酣睡着了的人们也渐渐地醒起来!”,表达了对孙先生最诚挚的哀悼。该年台湾举办的孙中山追悼会,作家赖和撰写《挽联》:“中华革命虽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统雄心伤未达。东亚联盟不能实现,长使天骄跋扈,九原遗恨定难消”以及《挽词》:“先生的精神久嵌入在四万万人,各个儿的脑中。使这天宇崩、地轴坼、海横流、山爆烈、永劫重归,万有毁绝,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间,永远永远的不灭。”中共党员、台共创始人之一翁泽生在《台湾民报》发表《哀悼中山先生》:“中山先生虽死,中山主义决不死!中山先生虽亡,民众运动决不失败!”将五四运动火种引入台湾的台北人张我军,也以“一郎”笔名在《台湾民报》发表《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想我们弱小民族,只求有人替我们吐露平素的积愤,就能得到无限的慰安了。孙先生实在是我们所崇拜的,他是弱小民族之‘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历史,他一生为自由而战、为正义而战、为弱小民族而奔走而尽瘁。他叫出来的声,就是自由、正义之声,又是弱小民族悲鸣之声。唉!现在他已和我们长别了!我们往后当自奋,以报先辈的崇高的遗志!”
在日本殖民当局高压统治之下,台湾民众仍然年年纪念孙先生的逝世。1927年,台湾举办孙中山逝世二周年纪念会,场内外挤满约四、五千位民众,主持人蒋渭水沉痛而凛然地说:“孙先生临终时,尚连呼和平、奋斗、救中国数十声,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纳孙先生最后的呼声:和平、奋斗、救中国。”同年《台湾民报》也刊出林保罗(孙中山美国友人林百克之子)的诗作《救主孙中山》:“你们要永远纪念着中山先生!”
台湾光复隔年,1946年8月即有台湾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由雾峰林家林献堂任团长,团员有李建兴、林叔桓、钟番、黄朝清、姜振骧、张吉甫、叶荣钟、陈逸松、林为恭、丘念台、陈炘、陈宰衡、李德松、林宪等15人,回到中国大陆参访,表达对台湾光复、复归祖国的感恩与激动之情。8月29日“致敬团”由台北飞抵上海,翌日即安排前往南京谒中山陵,团员之一、作家叶荣钟甚至将谒中山陵的经历写成诗作《南京谒中山陵》:“云海茫茫路几千,首都今日拜先贤;瓣香默祷邦基固,不诉辛酸五十年。”
1920年代台湾青年仲农在《台湾新青年》发表文章,他写道:“若要救台湾,非先救祖国着手不可!欲致力于台湾革命运动,非先致力于中国革命成功。待中国强大时候,台湾才有回复之日,待中国有势力时候,台湾人才能脱离日本强盗的束缚。”日据时期台湾人民不只在岛内进行抗日斗争,也将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孙中山的形象与典范因此烙印在台湾人民素朴的情感里。
就此而言,孙中山所代表的“中国因素”是在1945年之后才由国民党带进台湾吗?更何况,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台湾人民失望的是“国民党”,而不是“中国”,从而让许许多多怀抱理想的台湾青年将希望从“白色祖国”转移到“红色祖国”,如同1950年代白色恐怖系狱的许月里女士所言:“毕竟,这是国民党不对,又不是中国人不对。”
台北中山堂前的孙中山铜像仍矗立着,这座铜像是台湾嘉义雕塑家蒲添生1949年的作品,象征孙中山联系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连结。日据时期在异民族统治下,台湾人将中国视为祖国,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亦不在话下;台湾光复至今已快70年,有人却亟欲摆脱中国人身分,把日本人的外衣穿上身。“台独”把台南的孙中山拉倒了,但同时也拉倒了自己的历史;他们以盗匪胜利式的狂妄踩踏在孙中山的铜像上,其实也是在无知地践踏着自己。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