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主体性
主体----具有自组织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个体和组织。绝对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相对主体相对于他人和社会而言。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主体主要指企业。主体性----人和组织的个性、自组织性与创造性。个性是基础,自组织性是核心,创造性是主导。所谓主体性,就是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主体性就是人作为系统的自我意识、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就是企业作为系统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从而进行生产和竞争的能力。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最大幸福,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靠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是人和组织通过自身自觉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属性。人的主体性是单位主体性的本质、基础和前提。经济主体性的高低取决于创造财富功能的强弱。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渗透在经营和发展的相互对称的各个要素中,是使各种要素得以建立对称关系的灵魂。没有经济主体的主体性,对称关系无从建立,经营活动无从开展,经营规律和社会规律无所依托。经济增长方式中知识运营的主体性渗透在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主体性,团队的主体性、区域的主体性,国家的主体性,是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其本质都是人的主体性。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义经济人,那么也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总体上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使国民整体上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如果改革开放是一切向钱看,用金钱人身依附关系代替行政人身依附关系,那么这样的改革没有意义。所以必须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以创造理性定位中国人。人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人的属性包括自然、社会、意识性。人的本质的展开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人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是人的各方面属性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为人的本质的展开和表现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只能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来建立,而人的创造性活动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意识,人的创造性意识来源于人的创造理性。创造理性,就是创新、创造、创业思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创造价值观、自由自觉的劳动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谓创造理性,就是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通过强化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就是用创造的、再生的眼光看待经济现象,而不是用选择、配置的眼光看待经济现象;就是用创造理性带动选择理性,用资源再生带动资源配置,用再生经济学范式代替配置经济学范式。配置型经济与再生型经济,是GDP增长观与对称经济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在对称经济发展观看来,只有再生经济学范式与再生经济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怎样开发国内市场、怎样提高老百姓消费能力、怎样藏富于民等问题。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最根本的,也就是变配置型经营环境为再生型经营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既是继承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既是“积累”的过程,也是范式转换的过程;既是遵守旧规律的过程,也是创造新规律的过程;既是对错误的测试和验证的过程,也是对内在因果必然性的逻辑分析过程。因此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突破都不是线性“传递”的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通过自身努力 “首创”、“填补世界空白” 实现后来居上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用创造性的资源再生来带动资源配置,用直接投融资带动间接投融资,用创业带就业;以资本为中心,就是用纯资源配置的眼光来解决投融资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为就业而就业。实践证明:当今时代用就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是舍本求末,只有用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才是根本;创业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现有产业的提升和扩大。要使中国经济足以消化大学生就业,首先需要足以消化中国经济的再生经济——创业经济学范式。一个国家,不管它是先进还是落后、发达还是发展,融入全球化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全球化,而在于全球化过程中能否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如果能坚持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全球化就可以趋利避害;如果不能坚持主体性,那么全球化就是一场灾难。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性,以知识主体性为主导、以金融主体性为核心、以资产主体性为途径、以产品主体性为归宿。使我国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链低端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主体性问题,是能否在坚持民族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本国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本国发展模式问题。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开放不等于放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分工、市场国际化中不能把中国发展战略定位于“世界工厂”、原料产地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转轨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升级,核心是经济主体性的转移。经济主体性包括自主创新、内需导向、民族资本为主。经济主体性中,内需导向是自主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是内需导向的主导,民族资本为主是把这两个环节统一起来的核心,内需导向、自主创新、民族资本为主共同构成了经济民族主体性的三个基本环节,坚持经济民族主体性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民族主体性又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本国产品技术升级、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是使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统一起来的纽带。民族与国家的主体性是金融安全性的前提,金融安全性是民族与国家主体性的保证。金融的虚拟性、流动性、综合性特点,使之具有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所以,当我国讲经济主体性,强调要树立自有品牌、拥有自己核心知识产权、控制重要资源时,不要忘了金融安全。金融安全首先是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国际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其国内生产方式同国际经济增长方式不对称或落后于人类总体增长方式转变的脚步,必然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也会造成国内泡沫经济。如果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对称引起,那么国内经济危机则主要是国内低端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不对称使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建立经济危机的防火墙,就必须做到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称、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称、国内生产方式与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称。金融发展的逻辑、当前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果说,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然而非全球化的,那么此次美国的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则不但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化的——美国的全球金融霸主地位,使其金融危机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有实际意义——美国的金融危机将通过其世界性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波及全球。这将标志着国际旧金融体系——以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苛延残喘十年后已走向全面崩溃;直接投融资将主导国际金融新秩序。中国政府应该自觉顺应这一趋势,用扶持再生型、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代替扶持圈钱型“直接投融资”,把救市——救股市、救房市、救银行的政策资源,转为扶持再生性创业工程。必须限制间接投融资的发展、避免贷款膨胀引发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炒家利用热钱制造金融危机,禁止私人、民间、外资在中国开办或参股银行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全部国有国营,不得上市融资,并限定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范围,使其不致成为投机的工具;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除了可以购买国库券外,严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参与直接投融资业务;鼓励与支持私人、民间、外资创办或参股投资银行。投行与银行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投行通过直接投融资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严禁投行开办间接投融资业务,投行的虚拟直接投融资必须落实为实体直接投融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能拿来进口国内再生型直接投融资、特别是再生型基本建设所需要的紧缺物品,而不应购买国外投机性极强、风险性极大的金融产品。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并不必然以其它国家的金融安全为前提。如果以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为名,自作多情地把建立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捆绑在某些大国身上,对于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自觉地担负起救火队员的角色,而不是筑起一道自身金融危机的防火墙,那么其结果,就是使危机变成机会,只不过是权贵阶层把我国金融资产拱手送人、中饱私囊的机会。建立金融危机防范体系也不仅是靠揭露国际金融炒家阴谋、外汇管制、人民币不可完全自由兑换、汇利率高低、人民币升贬、巨额外汇储备等来调控,不仅是靠“理性预期”的调整、“危机预警”的掌控。“政策调控”的作用只能是有限的;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仅仅着眼于金融政策与监控措施的“金融危机防范体系”将捉襟见肘、左支右绌,难以抵挡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应该淡化银行功能、强化财政功能,并把提高财政能力作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要)从资金源头上堵住金融投机、特别是国际金融投机的漏洞,才(就)能防范虚拟经济演变成虚幻经济,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看成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性为中心,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对称、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对称、国内生产方式与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对称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既是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内冲击的必要条件,又是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内冲击的充分条件。只要坚持经济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体性,金融危机是可以有效防范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以民为本。所谓“关注民生”,不是一种仁政,不是一种施舍,而是体现民有、民享、民治的原则;改革的成果本来就是人民的,而不是与人民“分享”改革成果。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从合作的角度定位中国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人与人之间应该在差异中寻找同一,在否定中寻找肯定,在扬弃中实现发展;和谐社会只能是社会各种力量平衡作用的结果,而不可能在单向度的社会中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所存在的大量消极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由少数既得利益者独享改革成果,而改革成本由全社会负担并由此造成国内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吸收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因素,实现传统社会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扬弃与双向融合。总体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法治与民主控制权力腐败的途径来解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是把改革开放定位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就是把价格还原为价值,交换价值还原为使用价值。产品的本质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只有实现的价值有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的价值才是实现的价值。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是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经济学主客体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哲学主客体的统一与对称。价值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粹。根据价值理性,经济不等于金钱,以经济为中心不等于以金钱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实际上是西方的价格经济学,而价格经济学就是社会货币化、一切向钱看、把经济和金钱画等号的经济学。所以要批判“以金钱为中心”,就必须从源头上批判西方价格经济学。“以经济为中心”和“以金钱为中心”这二者有本质区别——一个属于价值经济学,一个属于价格经济学。衡量国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益标准应该有不同的参照系。如果说民营企业可以以利润为效益标准,那么国家、国有企业则应该以价值为效益的根本导向,用社会效益来主导经济效益。经济不等于金钱,利益不等于利润;利润不是经济的根本目标,也不是经济的唯一指标。如果不加区别地把利润看成经济的根本目标、唯一指标,将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所以反对“国退民进”,不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亚于或高于民营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化与市场宏观化,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已经逐步走向统一,宏观经济固然以微观经济为基础,但微观经济也要靠宏观经济的整合和主导。要走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变“以金钱为中心”为“以经济为中心”,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价值经济学而不可能是价格经济学;只要不根本改变现有指导中国改革的西方价格经济学范式,那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同时不以金钱为中心,就像一个人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根本不可能。所以必须对“以金钱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进行批判。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用对策而不是用博弈来定位中国人的理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对策战胜博弈的历史。对策和博弈的区别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有着主体论的依据。对策和博弈的关系还可以用下棋和打牌的关系来比喻。下棋靠全局谋划,靠智慧取胜,打牌仅靠靠运气和冒险“优化配置”手头有限资源。西方的“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的经济学、投机经济学、GDP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学就是博弈经济学,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打牌经济学;中国再生经济学、全国一盘棋经济学、注重宏观调控充分竞争的经济学是下棋经济学、对策经济学。我把博弈经济学称为葛朗台经济学,是小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放大,只着眼于成本收益最大比、利润最大化,没有全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因此对策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博弈经济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诚然,消费是生产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最终意义上,是消费决定生产而非相反。但消费分消费行为与消费需求两方面,消费需求又分眼前需求和长远需求、整体需求与局部需求、根本需求和表面需求、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需求、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几个方面。消费决定生产根本上是通过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来实现,直接消费行为决定生产只是消费决定生产的表面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秉持经济发展的整体观、全局观、长远观,并有可能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不但是为了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的、整体的、根本的需求,而且其产生的投资杠杆效应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眼前、局部、表面需求的必要基础。因此加强基本建设投资与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但在GDP统计数据上显示出来的,基本建设投资只能是“钢筋水泥”GDP,能构成消费GDP的,只能是眼前的消费行为结果。GDP经济学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看眼前不看长远的“博弈论”思维方式的产物。这种把经济学原理数量化的博弈论思维方式,会使我国经济陷进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甚至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频频发生经济危机。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社会发展的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统一。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浩然正气寓于大自然中。诚信经济与绿色经济是统一的,道德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统一的,科学的经济理性是道德理性而不是丛林理性。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的经济形态,市场的逻辑既是科学的逻辑也是道德的逻辑。正好像最讲平等竞争的体育竞技场也最讲游戏规则,最讲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最讲游戏规则。“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荀子》)道德是保证社会公平得以实现,使“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的游戏规则。人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由天地养成,人的“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的道德素养在好的市场经济中形成。好的市场经济离不开人的道德素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实现规律;历史发展的科学尺度与道德尺度、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是一致的。历史进步以道德进步为标准,道德进步以历史进步为根本。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一致的基础,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同其他方面相平衡相协调的,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所谓发展是以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为基础、途径和目标的“增长”,不同于以GDP为目标的“增长”。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主体性,改革开放成就的根源是主体性的解放和发挥。完善市场体制的根本是主体性的完善。是否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与增长的区别。只有把人看成是主体,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一致。
从主体的角度定位中国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化过程,就是人和社会的主体化、人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的系统化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系统化的主体和主体的系统化。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化社会,就是在全面分工的基础上人的全面交往,使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性的充分发展以前者为基础达到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人分为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前者是真正的主体,后者是非主体或负主体,是主体的异化。劳动者的本质是劳动;主体化的劳动者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把人与人关系仅仅看成是社会关系,同仅仅把人与人关系看成是自然关系一样,都是片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精神关系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历史发展,必须以个人、相对主体为中心。在这里,人与人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关系的浓缩;人与人的历史关系,是逻辑关系的展开。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外部表现;人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根据和基础。从空间和时间、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观察,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化。经济规律与人的主体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从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化的最深层本质。这种转化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也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主体方面的动力和客体方面的潜在机会的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改革本质上就是解放人的主体性。
提高中国人主体性的根本原则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原则。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原则渗透在人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是人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人的经济活动中自觉按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规律,提高人的主体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人类个体的主体和作为人类集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目的为归宿的原则。人的目的性原则和人的创造性原则是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两个基本层面。以人为中心是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核心。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是自觉的人在自己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必须自觉遵循的根本原则。提高中国人主体性的根本途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活力;而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处理改革的重大问题,又是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根本途径。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