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养老金“双轨制”恐怕是一个最不招人待见,招致质疑和抨击最多的现行制度。因此,养老金“并轨”的呼声甚高。于是,官媒出来打抱不平了:“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养老待遇差了,队伍可不好带,积极性和清廉度都会受影响。而且,一般来说,能考上公务员的,文化程度也较高,读书时间长、教育投资大。非要让公务员的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对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公务员来说,是否也不公平?”
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公务员是 “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的“队伍”,二是公务员是经“寒窗苦读十几载”并接受“国考”验收的精英。由此推论,“非要让公务员的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不公平。
我们的分析先从以上的结论开始,按照官媒的逻辑,公务员是不能“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的,否则就是“不公平”。公众怀疑的是,现在有关部门也在说“并轨”,但他们说的“并轨”或者说“改革”,其潜在的目标就是:除了公务员之外,其他所有劳动者的养老金水平都要拉平到“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实际上,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对此,有“非官媒”对1008位普通公民做了一个与“公务员养老金待遇”相关的调查,在1008位被调查者中,大专学历以上的占95%,其中又以本科学历为最,占69%。在这些大多也曾“寒窗苦读十几载”的被调查者中,78%认为:“公务员养老金不应该再高一些”。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寒窗苦读”恐怕不能成为公务员养老金更高一些的理由。现在对公务员在养老金方面的特殊待遇很反感的,恰恰是这部分同样“寒窗苦读”过的人。
官媒说:公务员是国家的“队伍”,“养老待遇差了,队伍可不好带,积极性和清廉度都会受影响”,这一点公众是否认可呢?时代不同了,我们也许不应该再叨念“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光荣传统,但这样的传统中却透着人民群众的希冀。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养老待遇好了,公务员队伍就好带了,积极性和清廉度也就高了。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人民群众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意见。但是现在看到的事实是,在公务员本来就养老待遇偏高的情况下,仍有那么多贪得无厌的“苍蝇”、“老虎”,甚至有贪官最发愁的事是贪来的钱无处藏。这也是人民群众抱怨的声音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
由此联想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最近来中国讲学,率直地批评中国的年轻人当公务员是“严重浪费”,他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赞同。按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各行各业的职业声望,名列前茅的应该是专业人员和企业家,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复杂劳动。正因为要从事复杂劳动,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在这方面付出的成本和机会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他们得到的报酬也相对较高,世界各国恐怕无一例外。将整个养老金水平拉平,降至“蓝领工人”水平,其实是不公平——官媒的这个观点有道理。但是,当官媒仅仅把优厚待遇奉献给公务员,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寒窗苦读”的本来大有人在。当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转向鼓励年轻人走向市场、积极创业的时候,官媒说法中隐含的公务员导向似乎很不合时宜。
应该指出:在当今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公务员的职业声望之高,恐怕又是一个世界之最。就其原因:本来按国际经验,公务员是必须严格地依法行政的——法律规定要办的,那就必须得办;法律规定多长时间要办妥的,那就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办妥;反过来,法律规定不能办的,那就绝对不能办。中国则不然,公务员拥有着对法规政策的“自由裁量权”,有时几乎是无限制的。在高层、中层,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基层,这就是不把普通民众当回事。最平常的例子,一个农民走几十里山路到乡镇政府办事,可能遇到的却是“办事的人下乡去了,明天再来”的闭门羹。在政府部门,一个农民这样的遭遇,已经平常到几乎没有人会把这当个问题。在这样的“自由裁量权”之下,就有了机会以权谋私,就有了机会权钱交易,就有了机会贪污浪费,就有了不计其数的“苍蝇”与“老虎”。
因此,官媒在这样的时刻,用这样的方式,为公务员的养老待遇高受到质疑和抨击打抱不平,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其效果也是适得其反,反倒激起了公众的激烈反弹。说到底,人民群众的讲道理的,譬如,以上提到的调查中,有63%的被调查者要求的是让“公务员待遇和收入透明化”;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要“让公务员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而不是无数人抢的‘香饽饽’”——这样的要求高吗?为什么我们还做不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