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简称,全称公共知识分子。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严肃和令人肃然起敬的概念。从网络的角度而言,这个概念应该首先从“专家”演变而来。
改革开放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就成为了人们追捧和崇拜的对象。慢慢地或者谁都把自己打扮成为专家,或者一些专家钻进钱眼里出不来,开始为了一些好处胡说八道了。从那个时候开始,“魔鬼词典”对专家的定义是:专门胡说八道的家伙。
然而,“专家”热没有因此降温,反而由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扩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上简称公知,就是特指那些具有一些文化知识并且常常在网络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人物。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开始公知的社会形象并不负面,由于他们的敢说,身边常常跟着一大群粉丝,所以他们的言论常常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说实在的,本人当时也是公知的粉丝,本人从高中开始就形成的摘录名人名言的习惯一直延续,于是,平时把某些公知的言论摘录在本子上,常常拿出来学习、感悟。他们说什么,俺就相信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知这个概念演变成为了贬义词。
两个人吵架,一个说:“你是公知。”另外一个回击说:“你才是公知!”
当某些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脱离客观公正的轨道,与某种政治目的或者个人恩怨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公知这个概念的外延发生了变化,包括了如下各色人等:
一、外部势力在中国的代言人;
二、“公共知道分子”,即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知识,虽然半桶水又喜欢抛头露面的人。
三、“公众知名人物”,因为某种原因,在网络的公众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人,比如凤姐、芙蓉姐姐、木子美、流氓燕……
四、虽然也是外部势力在中国的代言人,但是没有第一种人那样进行严肃认真的论证,而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常常制造搞笑的效果。本文所说的公知主要指这种人。
从第四种公知出现之日起,人们对公知的态度就发生如下变化,由开始的肃然起敬到开始怀疑,从开始怀疑到愤怒,从愤怒到把他们当成取乐的对象。
这种人肚中无物,又急功近利,因此常常使用忽悠术,结果常常自相矛盾,或者笑话百出:
例如:
中央党校蔡某一会儿说“别把执政党逼到墙角。”一会儿又在为薛蛮子洗地的时候,说政府逼民众。究竟是谁逼谁?
中国青年报曹某在反对林治波担任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说:“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缺乏判断力。”在针对《辽宁日报》批评某些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罔顾法律法规信口开河的现象的时候,又说要相信“大学生的智商和判断力。”究竟大学生缺乏还是不缺乏判断力?
人民大学教授张某“张大忽悠”可笑地把在美国早有先例的“太空授课”说成是不必要地把讲台搬到太空上。
以泼污毛而著称的李某为了美化民国,竟然胡说孔祥熙因为把小狗带上飞机而被撤职,让了解“太子”蒋经国上海打虎,最终连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一根毫毛也动不了的这段历史的人们笑倒了一大片。
还有“开房找我”式的“维权”,“母知”赤裸上身的“抗议”,应有尽有。
……
太多了,举不胜举,再帮助他们宣传,他们就更加是公知了。
跟很多人一样,我慢慢地对公知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觉得如果没有了他们,生活会减少很多乐趣。所以,我收藏了很多公知的博客,并且加入了很多自由派的QQ群,了解某些公知的雷人言论,然后拿来开涮,如果他们不胡说八道了,我反而感觉到不习惯,有点空落落的感觉。
幸好某些公知依然如故地、一如既往地搞笑。
鲁迅先生对悲喜剧的定义是: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
一个和一些公知,在没有另外领取到一份工资的条件下,不遗余力地制造喜剧效果娱乐大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的精神,这是一种语不雷人死不休的精神!
尊敬的公知们:谢谢你们給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希望你们多多保重,多多搞笑,拜托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