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一下《三国演义》,自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想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对陈友谅铁索大船的调侃,我才意识到元末明初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如何丰富和完善了《三国演义》的情节。在张士诚军中效命的往事,又如何奠定了的价值取向。中国人大部分是现实主义者,历史早已不是当初的历史,而是照应现实的独白。明朝的文人用这样的方式与时代对接,写尽无限的沧桑与悲凉。
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略》几乎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总结。中国政治也逐渐从贵族政治走向平民政治。在三国时期,皇帝的家族还是最大的,假如他们还能团结,天下不至于失控。刘繇、刘表、刘璋组合起来的威力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匹敌的。至于士大夫家族,首推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但袁绍和袁术的不和还是削弱了这个家族的力量。曹操的家族势力就小得多了,但它有曹操这样的领袖,反而把家族成员的潜力发挥到了最大。刘备借着皇室宗亲的名头,联合兄弟打出了一片天地。孙氏集团从江湖发迹,也是中国的一条权力路径。张角、张鲁则借助五斗米道成功跻身上流。但最终的结局是天下归晋。这还是说明了贵族政治的顽固性。但所有的一切只是昙花一现,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来临了。
而开启这个时代大幕的人物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对于他的评价,我最欣赏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而其中最中肯的表述应该算是曹操的自我剖析。大意是天下没了曹操,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霸?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从后来晋朝的动荡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所言不虚。南北朝时期,天下没了曹操这样的人物。甚至连刘备、孙权都没有了。而要说奸诈、残暴,曹操与石虎、陈霸先等人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甚至日本的一些学者还在为隋炀帝叫屈,他们说这样的残暴是有历史遗传性的。如果翻看那时的史书,你才知道天下诞生曹操这样的天才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乱世中能有曹操这样的英雄是多么的幸福!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中国由于有了四夷的存在,历史显现出很多的与众不同。现在很时髦的提法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但其实他们有融合的一面。很多人推崇儒家文化,实际上最能说明它前途的,反而是它在朝鲜的实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很稳定,但是诞生了一大批无用的文人。中国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起来推翻了一个旧世界,建立了一个新世界。但这是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在这场争斗中更好的理解了权利和义务,也更敢于向不公的世道挑战。由此,中国的科举制度才能在隋朝诞生,由此中国的农民起义才生生不息。由此,中国才有了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实际上,三国时期开启了一个话题,就是民主和秩序。说的小一些就是德与才的关系问题。曹操重视才,所以能够揽尽天下英才。即使对司马懿怀有异议,也不愿加害,但最终曹氏被司马氏取代。诸葛亮则倡导德化,这使得他在世时蜀汉政权十分稳定,但也由于人才匮乏,六出祁山无功。在死后,他消灭了他心中的乱臣贼子魏延,使蜀汉更加衰弱。而这样的政治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走向。平民政治开启后,大量人才喷涌而出,结束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迎来了大唐盛世。但也由于人尽其才,使得地方势力做大,酿成藩镇割据的惨状,导致了大唐的灭亡。而宋朝的政治哲学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建天下,这使得宋家王朝在内忧外困中还能够苟延残喘许多年,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提升。但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终究是会灭亡的。元帝国执行的也不是民族融合政策,而是逐渐的同化中国人,而挽救民族危亡的,就是受过革命洗礼的中国平民阶层。
《桃花源记》也是一些历史学家不断引述的经典,在《三国演义》中与之相似的则是许褚守邬堡的故事。儒家的贡献在于没有让中国人在物欲的诱惑下彻底堕落,而是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崇高精神。这是比西方先进的地方,西方的哲学与现实脱离,没有给予人民团结的手段。而儒家的精神在中国底层很好的传承,并一直守护着我们这个民族。这是华夏没有被四夷吞没的根本原因,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完成了大融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虽然中俄同是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中俄的依靠力量完全不同。中国的历史底蕴更强,平民阶层的忍耐力更加惊人,这使得中国成功度过了多次的政治危机。这也使得西方的民主自由之路在中国缺乏广泛的支持,虽然政府屡受指责,但颜色革命一直无法在中国蔓延。中国的历史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果现实很不如意,人们就会持续的想念毛泽东,人们就会持续的学习他的教诲。他生前多次要他的人民去研究三国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能找到中国发展的脉络,能得到治乱兴衰的规律。中国人会更耐心更有智慧的解决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问题是我们的,灾难也是我们的,别人无法替我们承受,我们要给后代留下幸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也要感受下英雄的气息,学着崇高起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