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经过北京长安街,看到笔直宽阔的长安街上有不少红色横幅新标语,没能全部记住,还是记了一部分,试举几例:“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理想信仰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等等。有些没记住,有些可能记得不准,但意思应该都是准确的。
看到这些标语,我能理解宣传部门的用意是宣传正能量,但我不得不说,这些标语太缺乏宣传技巧了。这些标语的文字都像是官方文件用语、政府报告词汇,如果它们只是针对官员群体,我认为,作为宣传工作的指导原则没什么问题。但是,当它们出现在大街上,面对的是广大普通民众,这种标语就有问题。通俗点说就是“不接地气”,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很难达到宣传部门希望的宣传效果。
想想当年红军的标语,例如针对白军的“不发欠饷不打仗,拖枪过来当红军”;针对穷苦百姓的“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平分土地”;等等,这些宣传标语通俗易懂,直指人心。如果当年红军的标语也都是理论词汇和政治概念,老百姓能懂吗?红军还如何与穷苦民众联系起来、打成一片?如今在一些公共场合能见到一些宣传交通安全的标语,其中有些不错,例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如果把交通安全的官样文章、文件用语放在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上,估计是这样:“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提高民众交通安全意识”。两者相比,前者离民众很近,很容易见效,后者对于民众大概就没什么感觉。
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于“已经做了宣传”,更在于“如何做好宣传”。面对民众的宣传,应该注意宣传技巧,要贴近民众。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共产党历史上是宣传高手,毛泽东本人就高度重视宣传,他的那些影响巨大的文章,很多都是通俗的大白话,从知识分子到底层民众都很容易接受。如今,宣传部门似乎失去了宣传技巧的功能,用力很大,效果不佳。长安街上的这些标语,如果不是我为了写这篇文章而特意记住它,估计我也没兴趣把那些枯燥的长句子从头读到尾。路上的行人又有几个会记住?即使记住了,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又有何帮助?
当今中国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带一路”、“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政策主张,又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正是需要宣传的时候。如何将政策主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使得国家发展如虎添翼,是宣传工作当下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但是,看到长安街上的这些标语,只能说令人遗憾。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宣传部门的能力退化,还是不够用心?除了长安街上的标语,有关部门还有多少宣传工作都属于这种不痛不痒、隔靴挠痒、离地三尺的疲软状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