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舒:稻作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
最近,因为一本写袁隆平的《稻可道》的书,红网论道湖南频道发表了倡议文章《为何有必要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对诺贝尔和平奖提出了质疑,足够有冲击力,在网上和微信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人长期研究文明起源的问题,尤其重视稻作文明对中华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故特撰此文,梳理一下稻作文明的历史,并阐述它对铸就中华文明和平基因的基础作用。
本人也十分认同,设立“袁隆平和平奖”,有利于彰显中国人的“和平价值观”,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加强和输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明,是在刀耕火种中一路披荆斩棘而来,至今有10000年以上。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10000年以上,其巨大的优势有二:
一是发明了人工取火。在距今60000年前,燧人氏就给西方的祖先们送去了自然和文明之火,让西方之祖避免了被严寒冻死的命运。
二是发明了种植业。种植业的发明,是一个跨时代的大事件,种植业让中华民族率先进入到产食经济时代,产食让中华先民们初步具有了摆脱自然束缚的能力。
人类文明,只有火的发明是不够的。因为举着火把围着火堆的远古人,依然靠渔猎和采集生活,其人性是野蛮的,无所谓人类文明的存在,只有动物的野蛮存在。
有了产食经济为支撑,中华远古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渔猎和采集上,成天为填饱肚子而忙碌;由于食物有了初步的保障,他们有了精力和时间来观察天地和思考人类自身。所谓人类文明,就在思考和规范中开始了。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把水稻的栽培历史追溯到距今14000~18000年前的中国湖南。中国现代稻谷——粳稻,至少在距今9000年前后,已经是两湖地区常规栽培稻了。
水稻的种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至少在距今9000年前后,中国已经进入到稻作文明时代。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经中南半岛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为欧洲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中南半岛、日本、韩国,早在欧洲人还处于野蛮时代的几千年前,就已经享受到中华稻作文明的恩惠了。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当之无愧。
对于中华远古先民来讲,稻不仅仅是水稻,还有旱稻。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业经济,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污染。考察哈尼族的农业,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说明在稻作文明的起源阶段,中华远古先民既会种水稻,也会种旱稻。
旱稻,也叫做陆稻。旱稻性耐旱,是适于旱地种植的栽培稻。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旱稻的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通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台地或温带的少雨旱地。
旱稻与水稻相比,旱稻可以水作,水稻不能旱作。根据旱稻既适应于旱作又可以水作,我认为旱稻是原种,水稻是旱稻的变种。
旱稻的起源地,应该是云贵高原上的湿地。湿地的水环境是变化的:湿地可能变成深水区域,也可变成浅水区,还可能变成潮湿地,甚至变成干地。这种随机变化水环境的湿地在原始的云贵高原上随处可见(其实青藏高原也一样,但由于气温的原因,不可能产生旱稻)。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水稻,既要适应水环境,也要适应无水甚至干旱的时候,其结果就是养成了云贵高原上旱稻的对水旱两环境的双适应性。
所以同样是稻,水稻相对于旱稻来讲,弱势是十分明显的。旱稻可以适应于水的环境,如远古中华的华尼人在云贵高原种植旱稻——秜,一部分华尼人进入湖南后,把“秜”培优成了“糯”。他们学习了胡人的稻谷种植技术,又会种植“谷”。华尼人在湖南与胡人融合后演变成了尼夷糯农族群,尼夷糯农族群后来进入中原,演变成了神农族群,在中原种植稷(粟)。发达的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鼎立,得益于神农族群既会水作农业,也会旱作农业。所以他们能适应云贵的高原环境,也适应于湖南的湖区水环境,还适应于中原地区的干旱环境。
中华文明在向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传播的时候,依然能够在干旱的沙漠气候中扎根,就是得益于旱稻种植引发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
在神农氏被黄帝取代后,神农氏又能够退回南方,在湖南再创新稻作文明,并把稻作文明传到中南半岛,身毒(古印度),经身毒把稻作文明传到了南部欧洲。
同样生活于湖南的胡人,在与华尼人融合后,形成了尼夷谷农族群,保持了种植水稻的习惯。由于“谷”(水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种植谷的尼夷谷农族群在向东迁徙后,依然在东部的湖区种植水稻。尼夷谷农族群难以具备向北方干旱地区开拓的能力。他们在东部演化成了东夷人。东夷人在失去了水稻种植家园后,一部迁徙到了草原而失去了种植的能力,演变成了游牧民族——东胡。一部变成了华夏的奴隶——黎民。一部涉洋渡海,到韩国,到日本。
这就是稻中道——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注定了她的广泛的适应性、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与其他文明融通共处的和平秉性。
俗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性,也体现了农耕民族对土地的珍惜和节制,对大自然的尊重,对天的敬畏。同时注定了农耕文明尚和平节制而不尚侵略掠夺,并延伸出敬天爱人、尊道贵德的和平、和谐价值观等等,这和游牧文明、工商业文明表现的贪婪掠夺、征服杀戮有本质区别。
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又讲究和而不同;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尊重万物,道法自然,讲究众生平等、和谐共生。中华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都是以稻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讲,稻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主动地侵略过其他民族,因为稻作文明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安于现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和维护自己的土地不惧牺牲的性格。
5000年前黄帝的统一战争,是因为处于西北的炎帝“欺凌诸侯”所致,是因为蚩尤“不从帝命”所致,最终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统一的氏国联邦。
秦汉发起了对匈奴的反击,是迫于匈奴南侵的压力。唐朝是在突厥进攻到首都长安后,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后才发起对突厥的反击。元和清都是少数民族打败了汉族政权后在中国建立的政权。西方人的所谓“黄祸”,与传统中国没有关系。
在网友们热议《稻可道》时提出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值得关注和肯定。西方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本身就是滑稽的,因为诺贝尔是发明黄色炸药的人,黄色炸药总不能是和平的象征吧?相对于以稻布道的袁隆平来讲,诺贝尔不是魔鬼,也是打开魔盒的人。
中国的和平价值观,用袁隆平来体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我觉得,旱稻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本性。在全球人口膨胀、气候变暖、水资源面临短缺或大面积旱灾的情况下,旱稻的开发和利用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不久的将来中国要呈献给世界的另一份吉祥,它和袁隆平的杂交稻一样,必将造福世界。
在稻上开拓更广阔的为人类造福的空间,需要无数的具有袁隆平精神的人来前赴后继。这也许就是设立“袁隆平和平奖”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吧!
天舒(黄饮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