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长城亦好汉
——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张志坤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各种纪念文章铺天盖地,想写点有意思的东西着实不易。这不仅使笔者有些迷惑,如果像笔者这样的草根也要所有纪念的话,那么应该具体地纪念谁,或者纪念些什么呢?
想来想去,笔者以为,长征纪念,更应该纪念那些倒在路上,实际上并未走完长征之路的人。
众所周知,长征只是一小部分人到达终点活了下来,大部分都消逝在漫长的路上,其中很多是倒下牺牲了,窃以为,回首漫漫征途,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后来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感悟,那就是活下来的固然是勇士,而那些牺牲倒在路上的,更应该是勇士,他们更值得怀念祭奠。毛主席有句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是活下来的人要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但现在笔者要引申一下,“未到长城亦好汉”,那些永远倒在路上,永远也到不了长城的人,更是好汉,更是英雄。
长征之路是他们铺就的。这条路不是随便走一走,克服一点大自然的艰难险阻就可以的,这条路是打出来的,一路打下去,打出长征路,如果计算一下里程与死亡之比,那平均可能每百米就要有一具尸骨了,这是何等巨大的牺牲,和平阳光的人们,想想这样的情形都会毛骨悚然。但实际就是这样,没有这些战士的尸骨,长征的路是走不通,也走不出来的。
长征精神是他们塑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是牺牲精神,为着事业,为着理想,牺牲小我,保存大我,如此而已。其实,长征就是躲着敌人跑路,如果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躲敌跑路,结果必将是一哄而散;要避免一哄而散,就要大部分人牺牲保住小部分人成功,简单地说,为了一小部分人活下来继续今后的事业,大部分人要贡献声明。实际上也正是这样,那些牺牲的路上的战士,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队伍最终要走向何方,何处是归宿,更不知道未来是辉煌还是苦海,只是为了有人能够活下来......
长征的胜利是他们铸就的。长征最后取得了胜利,胜利到达陕北,这堪称是最后的胜利,而这最后的胜利实际漫漫路程中间的无数牺牲所铸就的,有位将军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的一件事:“红军出了腊子口之后,不久就和国民党骑兵打了一仗,我们有些伤亡。毛主席心里特别难过,千辛万苦都过来了,现在有些同志却死在异土他乡。毛主席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去墓地凭吊了牺牲的七位烈士。我从来没看到过毛主席如此伤感”。也许,毛主席直到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才有心思为死在异土他乡的战士一展心中的悲哀,其实,一路上不知有多少战士死在异土他乡,他们如果能得以黄土埋身,就算幸运,许多人怕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所以,他们永远留在了长征的路上。冷月凄风伴着他们的白骨,永远向着信仰的方向,永远怀着初心与梦想;他们也永远地缄默了,胜利的花环不会戴在他们的头上,歌声与献花纷纷拥向成功者,是不是还会分给他们一点儿,全凭后人的赐予。古诗有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的尸骨尚且还有人入梦,而他们中的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更不用说进入什么人的梦乡了。对此,有人感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如果把这句诗化用到他们的头上,似乎应该说“那时明月那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永远在路上!
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他们还都那样年轻,大多不过十八九十岁,人生是这样的短暂,如此这般地牺牲与贡献,有什么意义吗?
实证他们的意义,全靠后来者的诠释。须知,这些英勇牺牲的人之所以能达成人生的如此境界,靠的就是因为他们名叫“工农红军”,如果“工农”及“红”这样几个字都能代代相传、不绝如缕,那他们九泉之下也会欣慰;否则,如果把他们所铸就的胜利转化成政治牌价上市入股,真不知他们会在地下做何感想。
80年过去,不知道他们还能否听得见胜利者的歌声。不可否认的是,历史风云飘逝,在今天中国人的心中,长征已经成为久远的故事与传说,它的意义都已经历史化了。这故事之所以依然令人敬仰,是因为它演绎了一曲人类崇高的精神与抗争不屈的凯歌。但这故事恐怕已成为历史的绝响,如果还有谁以当年的长征自比,笔者真担心这会是对那个伟大故事的亵渎。须知,“到了长城也混蛋”的人过去有,现在更很多很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