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
列宁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所谓的分析,主要是分析矛盾。换言之,只要有矛盾,存在矛盾,就可以分析。从对于矛盾的分析中,加深认识矛盾,也是加深认识事物。
对于事物可以分析,对于词语也可以进行分析。事物通过词语表达,以相互交流。而汉语词语,博大精深,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同一事物,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意思表达。对于词语的逻辑分析,常常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真理”。那些逻辑上说得通的未必是“真理”,但是,那些逻辑上说不通的一定不是“真理”,或者简直就是谬误。某些搞理论的好像不大重视这个问题,因此,看到有些理论文章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前后矛盾,还自以为得计。
诸如常常遇到的“社会”、“生产”、“经济”、“阶级”等词语。这些词语中,无不充满着矛盾。真正理解、吃透它们、用好它们却不容易。只是这些年“阶级”一语很难看到,又好像刻意回避。对于声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国家,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往深里琢磨,细思极恐。
社会,人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社会中。为什么人生活的叫做社会?其实,就是因为那里生活着人,才叫做社会。人类之外的生物生活的地方叫做自然界。社会,是专门区分人与生物的生活环境的。这,一般人都知道,或许讲不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人类为什么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因为人类在这个社会上不知疲倦的从事生产,或者说劳动,人们也叫做生产劳动。一辈传一辈,生生不息。人类需要的一切,都需要从生产中获得。为了发展,人类才不断的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直至达到了现在的水平。但是,生产仍然没有、也不会停滞。
生产,“生产斗争”,反映的不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是社会,或者说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生产,是人类社会中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个常识,那些批判毛主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们自以为只有他们懂得,毛主席却不懂,就不要说其他的人了。到底是谁不懂,不分析不知道。
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在顺序上,把生产斗争放在了第一位。当然,这里毛主席讲的是认识论,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不是讲谁是“纲”。
在某些人看来,如果非要找出个“纲”来,也应该以“生产斗争”为“纲”。毕竟,在没有阶级、阶级斗争的时候,生产斗争就早已经存在了多少万年。在阶级消亡之后,生产斗争还会仍然存在,一直存在下去。这个矛盾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财富的积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也是一代人一代人的追求。只要人类生存一天,这个实践就不会停歇。为什么毛主席却偏偏说“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争议十分巨大。对于一些人,这是“认识”问题。对于有的人,则未必。
生产,对于人类,是生存的手段,不是谁有那种爱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人可以不劳而获的时候,有人则以脱离生产劳动为荣,为高贵,成为“劳心者”、“肉食者”。
但是,无论什么社会,古今中外,都不是以“生产”的多寡、质量的优劣确定社会的性质,这是事实。虽然,史学家根据生产工具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说法。迄今为止,人们认识社会、确认社会的性质,依据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而不是依据“生产”状态。
看古代先民,由于生存的需要,不但注重生产,与生产相关的一些科学技术都在发展。如,在原始社会,阶级产生之前,先民们就对“天文”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中医这门堪称西医的祖宗的学问,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产生、存在了。“科学实验”被毛主席认为是人的三大社会实践之一,也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之一。
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虽有不同,却没有不注重生产的。或者说,注重生产的不只是共产党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上,在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最快的年代。有人坐享其成,摘了“桃子”,不知前人栽树之艰难,却是横竖看着那“桃子”不顺眼。还说什么到了“经济崩溃”的边沿。说那话,昧良心不?如果说那种人还有良心的话。
到了1987年,中国才第一次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说法。“一个中心”,说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里,就突出了“经济建设”问题。何为“经济建设”?
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这个说法,应该比较符合“原意”。也有的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如果是这样,解释起来就很麻烦。
不管怎么解释,“经济建设”,少不了对物质的生产。这首先涉及到以怎样的生产方式实施生产。没有一定生产方式,就不能启动生产。但是,“经济建设”,看上去好像不涉及生产方式、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如果是这样,这就不涉及“经济制度”、“经济分配制度”的建设。这些,应该属于“改革开放”中的“改革”那一点,即“两个基本点”中的一点,需要在“改革”中考虑、解决。
毫无疑问,“经济建设”,属于生产斗争范畴。把“经济建设”提高到了“中心”的地位,那么,其它“建设”则必须围绕着中心转,这在实际中是不是可行,能做得到么?
经济建设,在社会中固然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经济建设”。对于一个社会,“经济建设”充其量是“基础”建设,甚至是重复建设。
社会,无论发展到那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上层建筑”。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分为不同的部门。在“上层建筑”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最核心的部分。以往,那是“劳心者”的世袭领地,“劳力者”不得染指。
经济建设,要解决的是人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不只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这精神需要,精神建设,不能用经济建设解决,需要怎样解决?经济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关系是什么?既然“经济建设”已经居于“中心”,精神建设及其它建设,如政权建设等,只能围着“中心”转。
在生产中,生产力是一个重要要素。在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没有人,就没有生产。这就涉及到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无法回避。
如何处理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是一个现实的,必须正视的问题。
如何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力?在“生产斗争”中不容回避。“生产斗争”自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涉及到的是如何调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关系及分配关系。这种关系中,就涉及阶级关系。不调整好“阶级关系”,调整好利益分配,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顺利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弄不好会发生工人罢工、怠工,后果严重。发生这种情况,所谓的经济建设,就很难得到保障。这样的事,相信不只发生在中国。不过,外国有外国对付工人的高招。中国的高招是什么?
这,不能不谈到中国的国体、社会制度。这就涉及到“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即,“一个中心”中的那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中的一点的关系。
通过分析就会发现,“四项基本原则”之间还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行动的指南”。这是也应该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列主义的载体,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领导核心”,连“人民民主专政”都难实现,何谈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都是空谈。
“四项基本原则”无一例外,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之上。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连共产党都不可能建立,都不存在,何论其它什么原则!有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有了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及广大的同盟军进行“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不能不说“阶级斗争”就是个“纲”,纲举目张。“纲”没有了,那里还有“目”?
因此,“经济建设”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社会主义道路中,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这才应该是“经济建设”所在的位置。
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不问“姓社姓资”的建设,在任何一种社会都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几十年来的经济建设,是在“改革”的名义下进行的。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改革”中实施的。在“改革”中,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废除了农村中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具体说就是“生产队所有制”,废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了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小生产身份。在工业领域,大刀阔斧地变“公有制”为私有制。使得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大量缩水。
中国的所谓经济,现在已经有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明确分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极分化”。这是毛主席当年曾经预言到了的,不幸被言中。据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排名很不相称。这是几十年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结果。其中的一个结果是,国家发行的大量货币,集中到了极少数人的手里。“经济建设”的大量成果,被少数人,其中包括贪官污吏吞噬了,而人民,却毫无办法。这难道是社会主义可以容忍么?
“第二代领导核心”曾经说:“如果导致了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为什么如此说他亲自设计的“改革”?以他的智慧和经验,这或许是预见到了。但是,又知道老百姓不希望“改革开放”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事实却偏偏是这样的后果。或许这是他真正想要达到的结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得不说,这个目的达到了。
历史是有记忆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还算不算数?面对国家的现实,全国六亿人以上的月不足千元,特别是那些当红的经济学家,怎么没有人出来,走两步,对这句话进行诠释?一个个怎么装聋作哑了起来?所谓的“经济建设”,劳动者年复一年,辛辛苦苦,特别是“农民工”,是在建设公有制经济,还是在建设私有制经济?说白了,是替谁卖命?有了公与私,就有了姓社姓资,就有了“经济建设”的性质问题。不问、不让问“姓社姓资”,并不能掩盖事实和真相。
如果有谁硬要说“私有制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那就叫人无语了。当年的赵高不过一公公,通过“指鹿为马”立“威名”,至今青史留下恶名。如今只能说“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只是“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