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子 评 析
李尔重
编者按语
目前社会上尊孔成了热门,各地都成立孔子学院,曲阜那里也隆重祭孔。李尔重老的《孔子评析》长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如李老所说:“时代的浪涛声催我写了这篇文字。”
我们现今所接触到的孔夫子,是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改造了的工具型孔夫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为什么孔夫子会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因为孔孟之道在宣扬仁义道德的同时,极力维护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统治秩序,这就形成了孔孟之道的伪善性。这种伪善性,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最受用的。
孔孟之道在维护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前提下,提倡“克己复礼”、提倡“和为贵”,这不是明显地拉偏手吗?这与孔夫子自己所阐发的“仁”,不是南辕北辙吗?孔孟之道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用“仁义道德”来维护其剥削制度、欺骗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而已。
孔孟之道却是真心要调节、优化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但是历代统治者推崇孔孟之道,他们自己做到“忠信”、“仁爱”了吗?历史上哪一个朝代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哪一个朝代不是因为朝廷极端腐败、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自取灭亡?
不光是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也同样挥舞孔孟之道的旗子。正如李尔重同志所说:“孔子学说不但保护了封建社会,也维护了资本主义。”在当代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只允许资本自由横行于世界,任其到处捞取超额利润,不允许劳动者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流动;只允许发达国家高筑关税壁垒,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只允许美国欺侮别的国家,不允许别国反抗;在这种前提下又大肆宣扬和谐、双赢,这不是与孔孟之道如出一辙吗?
因为冷战的原因,“二战”之后美国在控制日本的同时扶植了日本的经济;还是为了冷战的原因,美国出重金扶植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与此同时,孔夫子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时兴了。有些人便把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归于孔孟之道。这不正好验证了孔孟之道的虚伪和无能吗?
维护私有制、维护剥削制度,与此同时宣扬仁义道德,宣扬“和为贵”(不要斗争)、“中庸”(不要偏激)、“仁爱”(不要仇恨),这就是孔孟之道。遗憾的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唐朝韩愈曾经说:“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意思是说,如果古往今来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存在,人类恐怕早就灭亡了。实际上,如果古往今来没有维护剥削制度、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同时又欺骗人民的孔孟之道,应当说是统治阶级灭亡得更快一点。孔孟之道是愚弄人民、欺骗后代的精神鸦片。几千年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崖过客。”孔孟之道比赤裸裸地宣扬人性自私、金钱至上的“经济人假设”,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孔孟之道“高”就“高”在这里。但是在社会改造方面,孔子的学说则逊于历史上一切有所作为的其他学派,它的政治学说中没有任何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成为只能为统治者充当传教士的空洞说教。正如毛主席所概括的“孔学名高实秕糠”。
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够真正指引人民推翻剥削压迫、挺起腰杆做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民获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正如毛主席所说,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我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各具千秋,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平等对待古代各学派的思想文化遗产,吸取其精华,废弃其糟粕。为什么历代统治者专门独尊儒术?我们对此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历代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大肆吹捧孔子。为了提高孔子在历史上的学术地位,杜撰出什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易传”等学术业绩。李老在《孔子评析》一文中以翔实的史实证据证明,孔子并没有整理《诗经》,《尚书》在孔子时代还没有挖掘出来,而《春秋》三传的创作和修订都与孔子没有直接关系,说孔子晚年为《周易大传》中某些章节作序,更是牵强附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道德何等之差。
遥想毛主席耄耋之年,尽管当时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毛主席高屋建瓴,引导全国人民开展批林批孔、剖析孔孟之道,整理和批判我们民族的思想遗产,其良苦用心和先见之明,今日依稀可见。李尔重同志是毛主席在世时高度称赞的党内几大“才子”之一,他娴熟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剖析了孔孟的思想以及历代对孔子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马列主义者的眼光和见识。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听李尔重同志这位“才子”分析问题,就好像聆听毛主席再世分析现实问题。
李尔重同志的《孔子评析》一文,对孔子一生的思想言论和重大活动,都提供了详细的材料,便于后学直接参考、研读。李老九十高龄,对先秦文献记忆之准确、引述之精当,为我们所叹服。这种扎实的学风,也特别值得当今广大青年网友学习、借鉴。
2006年10月6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