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孙权慧眼识“狗熊”,功在无形。 {读史小议}
英雄若居高位,造福黎民百姓,“狗熊”若居要职,为患社稷苍生。
发掘英雄而造福于社稷,“伯乐”之德也。识别“狗熊”而消灾于未然,慧眼之功也。
诸如刘备,三顾茅庐,诚拜孔明为军师,其德彰显在明处而易被众口所赞
诸如孙权,两违群臣,拒封张昭做宰相,其功消灾于无形却难被世人尽知。
本文就[三国志]中的那个姓张名召,字子布者,在此小议一段,以贻饭后茶余。
从百度百科所引用的史料看,三国时代的张昭,其为官之前的社会地位类似于当今的“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其为官之后,曾被比称“仲父”,可见其能量级别,类似于当今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那时的汉语里,虽无“党国之栋梁”“人民的好干部”之类的修辞,但对张昭的赞述,亦足可谓是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充分描述了。孙策在咽气前的权力交接时,嘱托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由此足见张昭确有两把牙刷子,他给老板打工的话,绝对是个内务大总管的好材料。就张昭来说,不论给谁打工,他都是可以吃香的,喝辣的,稳享高年薪的。即使是处在亡国之境,傀儡政权需要掌门狗充秀的话,亦非张昭莫属。因此,在东吴宰相职位出现空缺时,张昭理所当然的成为众目所嘱的第一候选人。然而,面对群臣的奏荐,孙权却一再有违孙策临终时的既定方针的精神,拒封张昭为宰相,拒封的理由说来满好笑,{“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总之,一是不想让张昭受累,二是不想让张昭得罪人。那么,孙权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史书对此虽无明言,不过,凭当代读者的国事见识而设身处地于古今,想必谁也不难领悟个中缘由源于赤壁之战吧。
想当年,东吴人口230余万,军队20余万,把曹操的十几万人拒于长江天险的对面,曹操的一字型安营扎寨,施与对方的阵势压力,远不如当今世界军事格局的“C型包围”那样严峻。但张昭却偏偏力主降曹?为什么呢?某古人的说法是:曹操打上门来,正是天下大定之机,望风顺服之,则可免兵连祸结之弊,虽无功于孙氏,却有利于天下。{南北朝裴松之的说法…} 其实,这种“民生” 幌子下的投敌有理的说辞,似是而非,既然你现在想尽早结束争战割据的局面,当初又何必出来跟着孙氏混江湖呢?由此可见,张昭主降,纯属个人功名利禄之需。他的同事鲁肃在劝孙权主战时,曾以自身为例,对降曹之后的张昭,做了归宿上的类比,{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用今天的话来套,大意就是:“我迎顺曹操,曹操必会把我送还故乡并认可我的名位,至少我还有小官可做,我还有车子可乘,我还有马仔跟班,我还能与名流拉关系,咋么也能逐渐升官到州郡级别吧,老大您若投降曹操,能有啥好果子吃呢?”
正可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主战与主降的事上,孙权把张昭从嗓子到肛门而一目洞穿了,此人不是个好鸟,什么“望风顺服之,则可免兵连祸结啊”?降曹意味着啥?用我们今天的行情比喻,不就是以不被杀头做价码而一次性的卖断国龄吗?确切说,是送断!张昭在此事的表现上,给孙权的感慨是:“太让我失望了,几乎坏了我的大事,要是听从你,我现在已沦为要饭的了”。{“甚失孤望”,“几误孤大事”, “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在曹操面前,连国龄都肯一次性卖断者,为了个人得失,还有啥祸国之事做不出来呢?假如那个时代也有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严峻的生存问题的话,那么,对于曹操的垃圾债卷,张昭能不鼓吹“救曹操就是救孙权”而倾吴国的库银大量认购吗?对于自家的宝贵矿产,张昭能不鼓吹“有水快流”而贱卖吗?如果曹操想要清场“劣等”人口而独享华夏资源,蓄意用“孟德转基因粮种” 来灭绝东吴人口的话,张昭能不积极配合着忽悠吴民大面积种植并食用吗?如果读者您是孙权的话,您敢封此人做宰相吗?就孙权与张昭相较而言。虽然在诸多事情的认识与料理上,张昭之所擅,胜于孙权,但在关乎国家兴亡的紧要处,孙权慧眼识“狗熊”,不依张昭降曹,不封张昭为相,孙权对东吴立国之无形功绩,却可谓倍胜张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