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观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阴阳观
在学习和思考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深深体会到阴阳观是哲学观的基础。在我们的文化中,阴阳观可上朔到远古,在“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盘古氏用巨斧劈开了“混沌”,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成地。这是最初的阴(重浊)、阳(轻清)和“一生二”概念,这也是《易经》体系的发端。《易经》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70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所始作,称伏羲画八卦。传说中的盘古、伏羲都是“龙身而人头”,在古籍《山海经》中多见蛇(龙)身人头、鱼身人头的图腾,其深刻的寓意都是阴阳。后来大约在前11世纪周文王续演八卦。再后来到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0年),就著成了今天所见到的《周易》。伏羲画卦事虽不见正史,但《庄子》、《淮南子》等古籍多有记载,特别是现存古迹众多,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庙,始建于春秋,占地875亩依八卦兴建,居全国十八名陵之首,至明清历代帝王有51次御祭,民间拜谒至今不衰。
文王演卦,《史记·周本纪》有记载:“其(文王)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易经》应是确考的第一部记载中华文化的著作,它的哲学观就是阴阳观。仔细想想这早已是深深植根于古人的共识,所以《周易·系辞上传》就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同时代的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在他的《庄子·天下》中亦言:“《易》以道阴阳”。整部《易经》就是讲阴阳的,为什么这样说?《系辞上传》有交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那个“混沌”,“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两爻),“四象”就是一阴一阳各再一生二(得四个爻,二阴二阳),“八卦”就是二阴二阳各再一生二,就得到八个爻(四阴四阳),在这八个爻中取三个爻排列成一卦,共可排成八个卦,即23=8。这八个由三个爻所组成的卦,就是一个系统了,每一卦就是一个子系统,每一个爻都是一个要素。这就是伏羲氏所创的八卦,文王所演的就是由六个爻所排列成的64卦,即26=64,这已经是一个大系统了。
由此简单分析来看,古人的阴阳观已经直通了现代系统学的系统观,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哲学的层次。所以《易经》阴阳观就是系统阴阳观,也就是整体观。有了此整体观,古人所获得的另一重大成果,就是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黄帝内经》,其将人体作为由不同层次系统所构成的整体来认识和研究,并且确认人天相应,人体和环境相统一,创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钱学森说:“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创建系统学》致黄建平信)。在《内径》理论中阴阳观又得到了深化,首先是明确了阴阳的规定性,概括起来就是:阴——黑暗、寒湿、安静、重浊、隐存、虚空;阳——明亮、热燥、躁动、轻清、显在、实有。
其次是明确了阴阳的关系:①阴内守阳卫外,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此为阴阳的体用性(体用为《周易》用语,阴为体,阳为用。体为基础、结构,用为上层建筑、功能)。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皆可再分阴阳,此为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互抑,阴胜则阳衰,阳胜则阴衰,阴阳离决则灭,此阴阳的失序性。④阴阳互生,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平阳秘则生,此阴阳的增序性。《内径》虽然讲的是人体但有普遍意义,人体其实就是宇宙的一个模型,人体可以觅天。系统的阴阳,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决定着系统发展的方向和历程。
系统阴阳观在《道德经》中已更加成熟和深化,形成了揭示宇宙、社会、人体的普遍规律。可将其概括为:道的原质就是无,无的显化就是生灭,生灭的展开就是阴阳,阴阳的多态就是万物,万物的生灭就是万事。生灭又是一对阴阳,时空也是一阴一阳,一切均是由阴阳而来。这样看来,系统阴阳观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所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已包含了超出现代哲学的内涵。
(二)辩证唯物主义等价客观(辩证)唯心主义
我之所以敢于做这样讲,是因为受到了金观涛、华国凡两位先生的鼓舞,他们在所著《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序言”中讲:“书中所引述的例子……,一部分来自中国古典哲学。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某些思想往往在今天我们能够以精确的方式表述之前,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过,有的甚至还被认真地研究过。我们赞成一句格言:‘与其不断重复一句不会错的话,不如试着讲一句错话。’”于是我也就壮了胆不怕就阴阳观讲错话了。
阴阳超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关系。譬如:①矛盾双方不单有主要次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同,而且一定一方是阴一方是阳。像经济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就是阳,生产关系就是阴,阳显在阴隐存。所以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时往往只注意工人的技术水平、新科技成果的利用、投入产出等生产力因素,而不太注意生产关系的状况。②特别是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就是说矛盾双方各自还有内在矛盾,这是辩证法没有明确的。在生产力中,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能力就是阳中之阳,而他们的积极性、思想觉悟就是阳中之阴。在生产关系中各种制度、合同、组织形式又是阴中之阳,而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初级分配又是阴中之阴。要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好的就是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阴这两个问题。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系统的序和功能才能提高,经济才能发展。有了阴阳观是不是对矛盾的认识更深刻了。
再用此系统阴阳观来看哲学,那么唯物主义就是阳,唯心主义就是阴。唯物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阳中之阳,而机械唯物主义又是阳中之阴;同样,客观(辩证)唯心主义就是阴中之阳,主观唯心主义又是阴中之阴。这样来看待哲学观和其方法论,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例如:①既使对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来说,完全摆脱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唯物辩证法讲,矛盾的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得出的科学和理论的认识,都只能是相对真理,也就是说包含着某些唯心的、机械唯物的的成分。尤其是当提出某种假说的时候,主观的设想、机械的推论是不可少的,而且是必要的。人们常说的“灵感”当属于此,当然灵感的产生也离不开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积累。②辩证唯物主义等价客观(辩证)唯心主义,这是逻辑的必然。因为存在(物质)和绝对(客观)精神这两个范畴,是绝对真理,而绝对真理有限生命的人是永远无法认识的,所以存在(物质)第一性和绝对(客观)精神第一性,都只能说是一种假设,或者说只是一种选择,两者具有等价性。存在(物质)和绝对(客观)精神其实就是绝对真理的一对阴阳,是相容共存的。
在这个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斯和恩格斯是这样讲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是说检验唯物和唯心的标准是实践,而且是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其实践者是“社会化了的人类”,在这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阴阳观来解读,这种实践形式就是实践的阳,而其阴就是以个体用冥想等较隐蔽的修炼形式进行的实践。这后一种实践形式也是必然存在的,尤其在佛教、丹道中,于是就有了两种真理的检验标准。实际上两种实践具有互补性,是并存的。
请看事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自认为“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事情要他去完成。”纽约大学曼纽教授甚至称:“近代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另一位量子力学的奠基人19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朗克,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快八十岁时还做了巡回传教士。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包括此项奖的创立者诺贝尔,许多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当然,在著名的科学家中信仰唯物主义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同时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被称作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就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钱学森就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事实证明,科学家的世界观虽然不同,但没有影响他们叩开真理的大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也是一对阴阳,且阴阳有着可分性、体用性。当代著名哲学家施泰格缪勒,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二十世纪的失误”的论点,他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施泰格缪勒所讲的“二十世纪的失误”,正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同时存在,及其阴阳性质的现实表现,尤其表现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对此问题的决绝,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就是说两种世界观的矛盾的解决,是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这条道路也必然就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道路。而在其过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必然都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但谁也不会消亡,永远是一对阴阳。
当前物质的概念已经有了至少两大发展:第一,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据欧洲航天署发射的宇宙背景探测器的数据测算,只有约4.4%是正常(显)物质,暗物质(含暗能量)约95.6%(《自然杂志》第23卷弟4期195页)。暗物质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目前人的感觉器官无论借助多么先进的仪器都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只能间接测算。那就是说它可能不发出任何信息,是真正的物质之阴,物质本身就存在阴阳。那物质观、世界观存在阴阳两种不是自然的事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在一次接受访谈时说,我们人人浸泡在暗物质的海洋中,暗物质在我们的身体中穿来穿去,对我们不仅无害,而且有利。
第二,“真空是物质凝聚态”,高歌教授在同一次访谈中说,这是李政道的话。他还说,真空是能量海,有人说1cm3真空含有1059克能量(E=mC2),目前一些国家都在研制真空能发动机,2005年俄罗斯、2006年匈牙利和南非都研制出了实用型样机,已用于供暖和发电。他并且说,我国广州一位老退休科技工张裕光也研制成了一种利用真空能的装置,现已成功用于汽车排尾气,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这些事实又充分证明,“真空”也是一种阴态物质。
按恩格斯的论述,有了自然科学这些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个改变的方向,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等价客观(辩证)唯心主义。
(三)和谐世界呼唤包容哲学
基于系统阴阳观和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冷观世界,严重的民族分裂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及不同宗教之间、教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武装冲突、大规模的入侵接连不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也集中凸显一个“斗”字,就连体育也是以“竞技”为时尚。再看日本福岛核电站在“3,11”大地震中发生最严重的7级核泄露事故,危害到邻国,主要原因是应用了二代核技术,业界分析先进国家采用落后技术,目的是为了提取制造原子弹的原料钚。而目前各国已有的原子弹,总能量已足以毁灭几个地球了!5月1日美国又动用特种部队在别国领土上突袭,击毙了本·拉登,举国庆贺,然而基地组织又开始了新的宣战。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还不足以唤起人们的良知吗?该是冷静沉思的时候了。斗争哲学朔其源是孕育在原始文化中,原始的人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只有斗争。然而今天的人类已越过了几个文明时代,尤其发达国家,科技先进物资丰富。但是人们的理论思维仍停留在散发着乳臭的“斗争哲学”上。这叫只知其阳不知其阴,阳刚无羁,必然阴阳离决则灭。也难怪,在传统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讲“和”,尤其《道德经》讲得最清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无论人的个体还是群体,社会乃至全人类都是由阴阳两类成分构成,此两者只有借助另外一种要素把他们调和起来才能健康生存。目前的人类所缺少的恐怕就是这种起调和作用的要素——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包容哲学正是这种理论思维。
有了包容哲学就可消除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等的对立,和谐社会才会有希望。
其次,对每个人来说都应承认唯物和唯心两种世界观,必然还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有可分性,要互相包容而不要对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个体是群体(系统)的要素。还要看到,树立包容性世界观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现举例说明,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生在犹太宗教家族,基督教对他影响也很深,有下面的一次问答可证。问:“你接受耶稣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一说法吗?”他答:“毫无疑问!不能感觉到耶稣的确存在,就不能读懂《福音书》。他的人格在每个词上跳动。”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可是随着他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沉思却转向了唯物主义。这表现在他1935年写的《科学与社会》(《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一文中,他列举了科学成果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并说:“但这(科学)至少显示出一个伟大而重要的收获:相信人的思维是可信赖的,自然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universal)。”在同一文集的《道德的败坏》一文中还说:“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随后他在1939至1941年所写的《科学与宗教》(载同一《文集》)文章中又进一步分析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认为“这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和强烈的相互依赖关系。”并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在这里爱因斯坦正是对科学和宗教都做了一次“一生二”的阴阳划分。人类对科学的艰难探索过程和取得之成果这是阳,而在此过程中又需要从宗教那里获得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和热望等道德方面的品质,以及科学以外的判定标准,这就是科学中的阴;再看宗教,它实际上也需要用科学来武装自己,这就是宗教中的阴,宗教之阳就是宗教的行为,而其行为又源自那个“人格化的上帝”。所以爱因斯坦认为两者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的上帝这一概念”。爱因斯坦的上述思想表明,他的世界观已经是包容性的唯物观。有了这种哲学观他便成了一名和平战士,发表了许多演讲和文章,在1945年二战一结束就惊呼“战争赢了,和平没有了”。他期望:“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信、慷慨和兄弟情谊能在一些决定我们命运的人的头脑之中占据优势。否则,人类文明便会毁灭无疑。”(见同一文集)并在1955年与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有的哲学家称他是“泛神论”,泛神论就是有神论向无神论的回归,唯心论向唯物论的回归,和谐世界呼唤这种回归,也呼唤唯物论对唯心论的包容,呼唤无神论对有神论的包容,呼唤包容哲学诞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