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墨子像
鲁山县政府在尧山村立的石碑 师红军供图
记者 马国福
人物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为了一探究竟,2月24日一大早,记者在鲁山县委宣传部、文联等有关人员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墨子故里鲁山县尧山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一路上,我们颠簸在崇山峻岭间,鲁山县文联主席袁占才谈起墨子,可谓是滔滔不绝,“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礼仪制度的繁缛和厚葬重孝的危害感到不满、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很耐人寻味。
墨子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韩非子)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从贱人到圣人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同行的鲁山县文化局考古管理员郑建丕说。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有数百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三寸之木”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班更早发明了云梯等等;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不但原创了"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治世思想,而且在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哲学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佼佼者。”一同前往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墨子学会研究员、被誉为“中国墨子里籍研究第一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郭成智先生说,“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性灵光,随着后来墨家的衰微,几近熄灭。后世的科学家大多注重实用,忽视理性的探索,此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莫大损失。”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墨家提出了以“天志”为表现形式,以“兼爱”为中心内容的理想法观念。他们赋予“天”以赏善罚恶的意志,认为这种至高无上的“天志”规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法令只能是“天志”的体现。由于“天志”的集中要求表现为“爱人利”,所以必须将“兼相爱、交相利”及其具体原则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恶、功过的客观标准。具体内容包括:
墨翟的“法”或“法度”,泛指一切标准、规范或者制度,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墨翟论法,提出“天志”。“法”与“天志”是源与流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墨翟要用“天志”作为测定是非善恶的客观依据,作为衡量人们言行的最高标准。
“天志”不仅是墨家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天志”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因为“天志”爱人,“天”是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万物的。“天”具有主宰人间赏罚的最高权威,君主也必须按照“天志”办事。“天”兼有万物,一视同仁,“天志”的公正无私是普遍和永恒的。“天”是人类的良知和正确认识的总根源。
在现实的礼法之上有一个有意志、有权威的“天”。一切国家制度都应依“天志”而成;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监督,服从其制裁;“天志”是衡量天下万物乃至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
“兼爱”是“天志”法律观的核心。“兼爱”不仅是“天志”的核心,也是墨家其他主张的基础。把“兼爱”运用到选任官吏上是“尚贤”,运用到政体和行政上是“尚同”,运用到国家之间是“非攻”,运用到人民生活方面是“节用”和“非乐”。
“墨家的"兼爱"主张,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保有私有财产和互助互利的要求,具有反对宗法世袭特权和等级剥削压迫的积极意义。”河南省墨子研究会副会长李玉凯说。
墨家的立法和司法主张
墨子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是“天下异义”,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就是用“兼相爱,交相利”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
墨子强调法律必须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目的。他主张使“天下皆得其利”,以“利人”为原则立法。
“墨家的法律应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主张。”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该市历史学会会长、教授潘民中说,“墨子力图使平民在政治上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因而公开宣告:当官的绝不可能永远富贵,老百姓也决不会永远安于贫贱。”
“墨子提出了君主集权的法制统一观点 :百姓必须服从天子、三公、诸侯、政长,其思想和行为统一于天子之"义";执法要谨慎,刑罚要适中。”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与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墨子学会常务副会长萧鲁阳说,“墨子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之间应该有对等的"爱",这样才能消除敌视、掠夺和攻占,国与国的睦邻友好;国家之间应该承认和尊重彼此的利益;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这时,墨学传承人、尧山村退休教师孙德润老人接住话茬说:“墨子有《六条章法》,因为墨学的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墨家学派的教会,成为带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了。因此,墨子提出:要制定一个铁的章法,才能巩固发展墨学,才能有利于国君和庶民。于是,他召集所有弟子和追随者,聚会10日,深刻研讨,终于制定出六条章法,实际上就是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墨学后继仍然有人
“墨子有生之年,旅游各诸侯国,是无处不学墨的,从学者3000多人,有名的弟子300多人。其中有“相里氏、邓陵氏、相夫氏”等。邓陵氏在江南,相里氏、相夫氏在鲁山。对弟子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墨家再传弟子,无法胜举,所知者桃李满天下。”孙德润老人说,“从墨子的学识来说,后人说他为: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广大平民在实践中认为墨子是智慧之父、兼爱之母、百工之师、万民之友”。
从墨子的思想来说:“眼界广阔、道德高尚”。他具有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团结、爱和平的精神。同时,在他一生中,为了平民的安生自然,提出了很多名言主张如:强不执弱、富不侮贪;兴天下之利,灭天下之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子一生,最爱劳动人民,他为劳动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孙老接着举了很多例子,如:在穿的方面,他研制了“污泥坑布”和“相壳染布”法,还研制了脚上穿的草鞋,样式也有很多种。在生活方面,他研制了“磨、碾、碓杆舀、蒜臼、风掀”等,都为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产方面,他研制了“连枷、木掀”等工具,有利于服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科技发明方面,有很多创造发明。在国防建设上,研制了军事武器:撞车、连驽之车,抛石机、云梯、临车、桔棒等。在手工工艺方面:掌握了木车、制陶、冶金等技术。在机械方面:掌握了力学原理,创造辘轳、滑车、车梯等。在光学研究方面:按“小”孔成像简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为后代摄影的先声;在规矩方圆方面:提出了正确的客观标准,抽出圆,取直、取平、取垂都有应造的普遍法则。我们在孙老的院里、屋里看到了这方面的宣传展板。从孙老的具体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墨子真正是平民圣人,处处事事以人为本,热爱人民,是万人之父,是智慧之母。
墨子去世后,由弟子学派相李氏在二郎庙老街修建了“墨子祠”,后于明朝中期,被本街有势人卖给陕西、山西二省商人,拆掉“墨子祠”盖成陕山庙,当时墨子弟子们不愿意,陕西、山西二省商人就在街路边起立了一个墨子故里碑,又于1935年扩街,把碑拔掉,而后丢失。
进入二十世纪,墨子学者,经多方调查和论证,确认墨子是二郎庙街人士。在二郎庙村村民代保仓的努力下,组建“墨子协会”,人员有代保仓(会长)、张官文、张天铎、孙德润。“1997年10月,我从教育上退休后,就开始定期的学习宣传活动。”孙老说,“几年来,省内外到我家访问墨子的专家、学者达上千人次,还有德国朋友,有的同志,还给我留言。将来我要在我的儿孙里挑一个作为我的继承人,世世代代要把墨子精神传承下去。”
2001年,鲁山县政府在孙德润门前立了一个“墨子故里遗址碑”。2004年,在尧山街东头重建了一个“墨子祠”,祠内有墨子像,其他设施逐步充实。同时在2004年8月,代保仓代表二郎庙村墨子协会,参加了国际墨子研讨会。
采访归来,我不禁感到自己的渺小,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祖不仅用他们超人的创新能力改变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他们还寄希望于用思想去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今天,当人们重温“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这些饱含先祖智慧的文字时,那种文字中所表露的思想是我们这个民族那样熟悉和亲近的。它们早已融会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深深地植根于华夏子民的心中……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