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孔子的人很多, 由于立场和认识的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 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认识. 我写个简单的提纲, 如果有需要再插入材料.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 就有晏婴为代表的当权派反对他. 原理很简单, 孔儒的那套无论反战, 仁政, 大一统, 都不利于齐楚这些割据大国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这是从割据诸侯的角度反儒.
孔子周游列国, 被很多诸侯国的大夫反对, 想致他于死地的人很多. 这个也简单, 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在鲁国执政时就搞隳三都, 相当于后世搞中央集权和削番. 所以执政的贵族阶层反对他.
楚国大夫反对孔子, 跟楚王说你重用孔子的话, 手底下的军政人才都不如他, 你不怕大权旁落吗? 这是从保护贵族统治的角度, 反对新生的平民政治.
所以这三类, 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 直接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反对孔子的一群人.
孔子死后, 儒分为八, 掀起了百家争鸣. 许多自称孔儒的继承者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有许多思想反儒的学派, 是从继承者的角度来反儒.
比如墨家, 反对后儒出现的"天命论" (现在的历史进步论也是一种天命论), 反对后儒的形式主义 (比如关于儒服的争论, "古言服而后仁". 墨子是对的. 然而孔子本人也有个儒服的讨论, 他是不拘泥于形式的, 儒服无非是他的乡服). 反对儒家许多人作为贵族家臣搞的那套奢靡之风. 这些是对的.
但是墨家主张鬼神, 认为儒家无神论不敬鬼神导致了权贵不知克制, 这种思路就偏颇了. 颇类似于今日基督教认为无神论国家的人民都没有敬畏, 从而没有道德. 抛开这些, 墨家和儒家本质上是同源的, 都祖述三代, 游学设讲, 视图用理想主义者参政来改变乱世. 墨子学术上与后儒对抗, 私下里对孔子还是经常有好评的. 所以从庄子的角度来看, 儒墨之争属于悲剧性的内战.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儒的一直思想主力. 但道家价值观与儒家区别不大. 分歧也在于治乱之途径. 道家认为儒家搞得太形式主义, 太精英主义了. 道家总是用辩论来证明, 儒家那套学说可以轻松被扭曲, 从而服务于儒家的对立面 ( 朐匧篇 ). 另一方面, 仁义本是人的天性, 儒家搞的那套形式主义反而束缚了人的天性 ( 马蹄篇 ). 而按儒家这套繁文缛节搞, 最终失去天性发展的人反而被别有用心的精英所控制, 结果是南辕北辙 . 所以道家坚定地反精英, 反形式主义. 这严格上来说是反后儒, 不是反孔子. 庄子本人对孔子的评价极高:
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睪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第一次看到这段对我震撼很大.
我个人认为对儒家批判最到位的就是道家, 两者的视角不一样 ( 道家偏社会, 儒家偏个人 ), 在实践中能够走向结合. 后代的儒家几个大的复兴, 比如宋儒道学, 明儒心学, 都是儒道思想结合的结果. 同样的争论也存在于一切思想流派. 比如基督教也有个新教, 主张人人得救, 不需要通过教会. 又比如近代的修养党和六亿神州仅尧舜党的争论.
抛开这些有见地的争论, 道家在老庄之后, 堕落得比儒家快得多. 反精英主义的道家后世沦为精英和神棍的玩物, 反而儒家还有一些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以至于可以代表道家思想的道学, 心学都被视作儒家学派. 这一点不能不反思.
除了墨家, 道家之外, 反儒最厉害的就是战国时的法家思想了. 而且反对的手法很脏. 简单来说, 儒墨的流行是不符合战国统治阶级利益的, 所以虽然显学但不被重用. 唯一一个被重用的是个大忽悠, 燕国被子之忽悠搞了个禅让, 结果被贵族反对, 导致燕国的动乱, 齐国乘虚而入, 最后衍生出齐燕各自的亡国, 两个大国从此式微. 这更暴露了孔子之后的儒家有很多用圣贤话混饭吃的神棍.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反儒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反贵族政治, 因为儒家从诞生起, 就有作为家臣服务贵族的社会功能, 所以法家要搞君主集权, 首先要反对儒家那些宣传"亲亲" 为皇亲国戚专政张目的套路. 其实吧, 在这个问题上儒法两家都不纯洁. 无非是一些业儒借宠臣外戚获得个人荣华, 而另一批法家靠着君主专政来让自己身居高位 ( 范睢是代表 ). 不过这个领域反儒我是赞成的, 后世很多朝代要打倒外戚, 外戚还是会搞亲亲那套为自己辩护, 反动得很.
第二个方面, 则是用极权主义反对儒家的独立思想. 自孔子以来, 君主无德则去之, 内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功亏一匮止吾止也, 彼人之口可以死败......这套君不君, 臣不臣的观点, 让君主很头疼. 自己稍微任性一下, 真正的儒家要么跟你拼命要么就走人, 让面子上很不好看. 法家主张盲目尊君, 尊君到弱智的地步, 就深得君主喜悦, 后世发展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孔子自己就不吃这套 ),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 孔子说的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看父母犯错要拼命劝阻 ).
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今尧自以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为贤而不能以戴尧;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此明君且常与而贤臣且常取也。
.....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第三个方面, 则是极权主义的愚民思想. 法家为了售卖这套做法, 搞的是"术", 就像商鞅那样, 给出一个政策, 说坏的人要打击, 说好的人一样要打击, 甚至打击更重. 你们屁民盲从就可以了, 评论个啥? 而像孔子这样写春秋臧否无数帝王, 还把这一套教授给平民的做法, 更是让他们仇恨至极了.
所以法家"极权主义"一面与儒家的斗争, 我历来是支持儒家的.
除此之外, 百家争鸣中儒家还找到了方方面面的对立面. 比如五行阴阳说, 搞的那套天命论君主特别喜欢 (君权神授 ), 和儒家一贯主张的君权德授在立场上产生激烈冲突, 而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无神论 ( 尤其在国语, 左传中多有体现 )在理论上激烈冲突.
又比如衰落的道家衍生的出世思想 ( 而不是老子, 庄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 ,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产生矛盾.
功利主义学说, 主张个人利益达成天下利益 ( 类似当今的自由主义思想 ), 和儒家的集体主义思想也产生了冲突.
纵横派则是完完全全的国家主义, 为了一个国家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从这个角度, 和儒家的天下为公产生了冲突.
综上是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的时期, 反儒和儒反的各种对立面的心态. 结果是儒家彻底失败, 战国是五行说, 天命论, 极权主义, 纵横派, 兵家的天下. 儒家从显学变成了保守的地方学派.
===== 未完待续.
接下来是 秦朝的反儒, 汉朝的伪儒, 儒法之争. 东汉的儒家和谶纬派伪儒的斗争. 南北朝 儒家和佛教的斗争, 儒家和门阀政治的斗争. 宋朝的道学, 明朝的心学算是儒家回光返照. 然后就没有真正的儒家了. 再往后儒家作为保守主义的门面, 和各种进步思想的斗争. 以及今文学派古文学派两千年的斗争. 基督教为代表, 西方殖民主义和儒家的斗争. 近代西学, 汉学和儒家的斗争. 然后是革命时期, 革命政党和冠着儒家名义的保守势力的斗争 ( 儒家被重新定位为复古 ). 还有就是新中国之后搞出来的儒法斗争史. 再往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儒家, 旧儒家, 社会主义儒学, 以及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儒家等等. 这里面有形形色色的反儒者, 视角都不一样.
这个坑太大, 估计索引也一时写不完. 总的观点是, 从汉朝之后, 儒家就被修正主义一代代改变, 最后除了极少数大儒懂得儒家思想的本源, 绝大部分自称儒家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附庸而已, 可以称之为有后世特点的儒家主义. 儒家思想的传承并非三千年来的统治思想, 而是相反, 不绝如缕而已.
我对儒家的态度有这么几点:
第一, 正确认识儒家, 对中国非常重要. 而现在各方的态度是极其草率的, 最常见的是无知者无畏.
第二, 应该尊重历史事实, 还原到历史中, 用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它.
第三, 从正面要认识儒家历史上的进步性, 而到今天仍闪光的精华 ( 理想主义和实践主义 ); 也要结合历史正确认识儒家的各种局限性, 和反动的方面.
第四, 正确认识到, 当今中国不需要儒家复辟. 只要正确理解了儒家的理论和历史, 它就能有机融入我们今日的进步主义理论中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