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中华医药

九旬名老中医建起毛主席语录园

鞠九江 · 2010-10-12 · 来源:网络文摘
中医与中华文化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园前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在如皋常青镇草张庄村的毛主席语录园,随处可见、直径超过80厘米的鹅卵石上刻着经典的毛主席语录。截至昨天,毛主席语录园开园3个月,已接待中外游客1.9万人次。人们难以想像,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竟是一位九旬老人的杰作。

        这位老人叫张谷才,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这位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老人,早在工作期间,就系统研读了《毛泽东选集》(1-5卷),记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1990年,张谷才退休后回乡开设中医门诊,治病救人。退休20年来,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残疾人的门诊费、医疗费18.7万元,为1531名贫困农民、下岗职工减免医疗费7.1万元。他说:“毛主席说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张谷才在与乡亲们的交往中,发现有些人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渐渐淡化,他暗下决心要为乡亲们补补课。2000年老人80华诞时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我要发挥余热,在乡村建一座毛主席语录园。他的设想得到乡村党支部的支持,随后,他在古园林建筑专家指导下,一个整体设计、分步施工、逐步到位,集语录、艺术、生态于一体的毛主席语录园蓝图一挥而就。至2010年6月,历时10年、耗资250万元、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的毛泽东语录园终于建成。

一位名老中医的乡村情

  3月,乍暖还寒,春雨下个不停。汽车奔驰在如皋的乡村公路上,记者不时停下问路,尽管数十里外的乡亲都知道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名老中医张谷才其人,记者一行还是迷了路。不得已,只好让张谷才的孙子来接。同来的还有张谷才的儿子,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他一开口就有些抱怨:“老爷子明年就90岁,退休近20年了还是不停为人看病,真拿他没有办法!要不是他在老家乡下,我根本就不会从南京赶回来,放心不下他呀。但是,话说回来,乡亲百姓都喜欢他。”
  临近张谷才在常青镇高井草张庄村的“归园”,一股不同凡响的春风扑面而来,西洋风格的建筑,高高的塔顶,独一无二,让人一看便知主人的不俗。
  来自泰州、如皋等地的患者在风雨中等候张谷才看病。张谷才正在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断,仙风道骨,精神矍铄。
  张谷才说,大千世界有两种人最快乐:一种是看着小孩洗澡的母亲,一种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的医生。他要尽毕生精力为患者治病祛痛。
  一
  1990年,70岁的张谷才光荣退休。“这下可好了,老头儿该回家享福了!”老伴喜形于色。“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儿子已为他安排好养老的日程。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也像雪片一样飞进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个体老板邀请他加盟开药厂的,还有商人愿出高价购买中药方的。但是,张谷才惦念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个闷热的午后,张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条,登上了从南京到老家如皋的班车。
  他的家乡地处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张谷才心情沉重,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走村串户为13名重病患者义诊。
  回到南京后的张谷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家乡重病患者的身影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几经考虑,他决定将自己退休后的余生奉献给生他养他的故乡,奉献给家乡父老。1990年10月,张谷才说服家人,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高井草张庄村。他说:“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在故乡。现在老家缺医少药,我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答父老乡亲,让家乡的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安居乐业……”
  刚回到家乡,张谷才就和乡亲一道挥锹铲土建成了一幢颇具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烈日当空,他在河边坟头采集青蒿、野菊花、车前草等草药,以作研制中成药的原料。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建立了全乡第一个民间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还不时赠送一些医学书籍。他认为,防病胜过治病,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他还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
  张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甚至是免费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接触的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患者,看着他们的窘迫样子,他感觉很不是滋味,他恨不能全部免费为乡亲们看病。
  泰兴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家中花光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又是热心肠的人,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陪同妻子前来求医。果然,张老让他们住下,看病食宿费用一切免收。精心治疗一个月后,周月珍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退休回乡近20年来,张谷才的左邻右舍,邻村近乡,免费找他看过病、抓过药的不计其数,张老共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病员遍及周边县市,远方也有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张教授总有求必应,笑脸相迎,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他家中挂满了“再世华佗”的锦旗,他被大家誉为“活菩萨”。
  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2008年,豁达坦荡的张老作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老人这样写道:“谈癌色变”“癌症猛于虎”,目前苏北农村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共21首)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中医药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退休后的张谷才出版了《张谷才临证集》《论中医改革》《简明中医学》《中医内科全书》《中医七科全书》《中医方剂学》《济民医术》等9部医学专著,计250万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风阁评价他:“毕生从事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医学奥秘,精于医,敏于思,勤于书,扬名于海内外也。”
  三
  张谷才不仅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乡亲百姓治病祛痛,也让自己的雅趣喜好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轻时的张谷才养过猎犬、老鹰,退休后张谷才养起了牛蛙、乌龟、芙蓉鸟、梅花鹿,还养了鳄鱼、孔雀、猴子等,还为这些禽兽建造了一个小型“动物园”。张谷才说,养花鸟虫鱼,一来陶冶情操,二来为治病服务。为饲养梅花鹿,他种了两亩地的麦草、蚕豆、玉米、山芋等做饲料,自己学会了锯鹿角,制成中药治病。鳄鱼有抗癌作用,他就将鳄鱼肉制成抗癌药。
  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上刻有一副流传了千余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张谷才退休后一直将这副对联写在本子上,同时也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张谷才40岁时每天跑7.5千米,直到80岁时他还每天早晨跑步1千米,现在也坚持每天慢跑。他根据古代“八段锦”原理,通过人体几个主要部位的运动,发明了简明易学、老少皆宜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一个科学养生、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
  四
  1921年,张谷才诞生在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3年学徒期满后,他开设门诊,悬壶乡里,声名鹊起。
  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名中医之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因德才兼备,尤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张谷才留校任教,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1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张谷才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带学生上山采药时,他头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壶,手持铁锹,穿越于深山丛林中,不顾树枝藤条划破手臂脸皮,白天采药,晚上连夜赶制标本。在领学生认知的同时,他自己的中药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为他后来成为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编写《金匮教学参考资料》、《金匮要略选读讲义》、《金匮题解》、《金匮方解》等书,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编辑出版的《仲景内科学》、《肿瘤药物学》为金匮的学习、教学作出了贡献。
  张谷才研制了数十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他认为汤药味苦难服,有人服后出现呕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他经常先拟好治病处方,配好中药,然后将药碾成粉末用胶囊灌装贮存。临床实用时,有效则守,无效则改,从而达到用药有效、药到病愈之目的。
  张谷才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能所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
  1988年,张谷才教授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中医学家吴以岭这样评价张谷才:“精研医术,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扬。论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临床辨证施治,独辟蹊径。临证经验丰富,尤擅血证、痰饮,诊病视疾,常起疑难解沉疴,福泽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难怪症,妙手回春,治疗红斑狼疮、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症更是颇有心得,游刃有余……”
  2001年3月,张谷才80华诞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特为其庆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学生弟子欢聚一堂,为其祝寿。
  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在网上高度评价张谷才等老师,他们认为张谷才教授虽然一口如皋话,但是他不拘泥于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生动活泼,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明年是张谷才90岁华诞,还在忙着治病救人的张谷才希望他的生日那天,能和记者一道再聊一聊医道。我们一行说:“一定!”

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学教授、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蜚声海内外的《金匮要略》研究大家,退休后的张谷才却在古稀之年放弃大都市的优裕生活,回到偏僻乡村治病救人。

  

文/ 鞠九江

  张谷才,字济民,88岁,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蜚声海内外的《金匮要略》研究大家。1990年退休后,他回到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开设中医门诊,边为民治病边从事中医药研究,硕果累累。2008年12月上旬,在张谷才老人退休后为民治病突破6万例及第9部医学专著《肿瘤防治》问世之际,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面前的张谷才老人,身板硬朗,白眉慈祥,双目有神,满面红光。虽然已年近九旬,却思维敏捷,说话有条有理,给人以超凡越圣、仙风道骨之感。

  一代名医

  张谷才1921年出生于江苏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放过牛,挑过草,养过猪。每当看到面黄肌瘦的村民生病无钱医治时,从医为民、治病救人的念头便在心中萌发。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刻苦精读《内经》、《脉决》、《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学徒期满后,他开设门诊,悬壶乡里,逐渐声名鹊起。

  1955年秋,张谷才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原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大学毕业后,德才兼备的张谷才被留校任教,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1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士委员会委员,为国家培养了8名中医硕士研究生。

  张谷才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带学生上山采药时,他头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壶,手持铁锹,穿越于深山丛林中,蚊虫叮咬,藤枝划伤,他全然不顾。白天采药,晚上连夜赶制标本。在带领学生认知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中药知识面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国“金匮要略”学科最早的学术带头人,张谷才先后撰写了《金匮考证》、《金匮用大黄》、《金匮方服法效果》等50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多次获全国、江苏省优秀论文奖。他组织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金匮教学参考资料》,并自编出版了《金匮方解》、《金匮图解》等17部专著,近300万字。上世纪80年代,张谷才教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金匮要略》研究大家。在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他还连续18年带学生到省内各大医院会诊,并在南京市名老中医门诊部坐诊5年。1988年,张谷才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回乡开诊

  1990年,张谷才光荣退休。“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儿子已为他安排好养老的健身项目。与此同时,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像雪片一样飞进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海外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个体老板邀他加盟开药厂的,还有愿出高价购买中药方的。那阵子,张谷才虽心烦意乱,却不时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个闷热的午后,张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条,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白发白眉白胡须、脚蹬圆口布鞋、身着中山装的张谷才出现在村头时,七八个青年人好奇地打量着他。“大爷,你是?”一个小伙子走上前关切询问。“孩子,这儿是我的家,我到家了!”“张教授,你回家开门诊,村里安排房子!”村书记闻讯赶来,当场表态。一阵寒暄后,张谷才被请进附近的农家大院。从乡亲们的谈话中,张谷才得知,国家虽然已经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多年,但家乡地处偏僻的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而且此处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病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张谷才心情沉重,紧锁眉头,他一字一句记下了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走村串户,为13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

  “张教授,你能救不少人的命呀,乡亲们盼你回来哩!”乡亲们的期盼与乞求,一次次打动了张谷才:“我会回来的!”

  回到南京后的张谷才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家乡重病患者阵阵呻吟的痛苦表情、强烈渴望延长生命的辛酸言辞不时浮现在他的面前。“孩子爸,看来南京留不住你了,我们就回老家居住吧!”老伴看出了他的心思。

  “知我者,老伴也!”张谷才甚是感激。1990年10月,他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在家乡,乡亲们目睹了张谷才老人创业之初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初春,乡村田野尚未解冻,他便和民工们一起挥锹铲土,搬运砖块,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建成一幢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盛夏,烈日当空,他头戴草帽,手提竹篮,在河边地头采集青蒿、野菊花、车前草等,以作研制中成药之原料。深秋,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建起了全镇第一个民间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他说,防病胜过治病,要不断提高村民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隆冬,他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农家大院内,三尺课桌、一块黑板便成了他施展才华、传道授业的新天地。

  屡创奇迹

  张谷才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所能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退休后,他边实践边研究,对30多种疑难杂症有了新的疗法,有的起到了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效果。自退休后的18年间,张谷才共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患者遍及如皋、如东、泰州、南通、扬州、苏州等周边20多个县市,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也有不少患者慕名前来,张谷才总是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

  “癌症不等于死亡!”这对张谷才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他望、闻、问、切,根据肿瘤不同的部位与脏腑关系,辨别症状、虚实、寒热、阴阳表里,运用不同的抗肿瘤方药,辩证用药,不但能控制肿瘤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肿瘤奇迹般地缩小,有的甚至消除,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复健康,有的实现了“带瘤生存”,大大延长了生命存活期。到目前为止,经他治疗的癌症患者恢复健康的有70多人,“带瘤生存”满15年的有17人,“带瘤生存”满10年的有36人,“带瘤生存”满5年的有数百人。

  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神奇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公认。2008年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治疗更多的癌症患者,胸怀豁达坦荡的张谷才作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当地人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老人这样写道:“‘谈癌色变’、‘癌症猛于虎’,目前苏北农村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共21首)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中医药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张谷才退休后出版了《张谷才临证集》、《仲景内科学》、《仲景方剂学》、《论中医改革》等9部医学专著,计250万字。

  造福一方

  张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每天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而且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患者。看着他们破旧的衣着、乱蓬蓬的头发、痛苦的面部表情,张谷才很不是滋味:家庭困难,又遭病魔缠身,真是雪上加霜呀!他承诺有钱没钱照样看病。10多年来,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残疾人的诊疗费18.7万元;为1531名困难农民、下岗职工减免医疗费7.1万元;贴补病人伙食费、住宿费、差旅费2.3万元;已连续18年于春节前夕,向全村及周边的数十位孤寡老人送钱、送物、送温暖(每人200元钱、6斤肉、两条鱼、一条棉被),让他们喜气洋洋过新年。乡亲们称他是“活菩萨!”

  在农村,疾病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家人生病治疗,往往导致倾家荡产,债台高筑;贫困家庭,小病小痛不求医,因小失大,小病酿成重病。张谷才救死扶伤,竭尽全力为贫困患者服务,常常是救人救命后再拯救其贫困家庭。到目前为止,张谷才已相继安排17位特困农民患者的家属到他的制剂室工作,月收入近千元;引导31位家庭困难的康复患者种植中草药,增加家庭收入,从而使不少家庭摆脱贫困。

  家住江苏泰兴的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花光家中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盆骨、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后来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且又是热心肠的人,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陪同妻子前来求医。

  “医生行行好,救救她吧!”周月珍丈夫一进门诊室便“嗵”地一声下跪在地:“我暂时没钱支付医药费,先欠着,这是我们两口子的身份证!”

  “兄弟,快起来,没钱一样看病!”张谷才连忙扶起汉子安慰说,“你们先住下,看病食宿,免收一切费用!”

  “咋、咋、咋有这样的好人哩!”汉子感动得语无伦次。经过张谷才精心治疗,周月珍一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就要告别了。那天,周月珍与丈夫特意起了早,悄悄地将张家门诊楼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张老叫来一辆出租车。临别时,他塞给周月珍1000元钱,让她回去增加营养,滋补身子。然后他又将一袋中草药种子递至周月珍丈夫手中,鼓励道:“困难是暂时的,回去利用零星空地种草药,我高价收购!”

  千年古城江苏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上刻有一副流传了千余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是当年先人留下的美好祝愿。张谷才退休后一直将这副对联写在本子上,时常激励着自己。

  张谷才所在的草张庄村是一个近3000人的大村,村里有4条主干道,但路面狭窄,坑坑洼洼,既影响了村民出行,又制约了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张谷才与村干部一拍即合,决定投资修路,造福村民。张谷才率先出资购买160车碎砖后又捐了款。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村民纷纷加入修路行列。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原来弯弯曲曲的乡间泥路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路。村民拍手称快:“这是张老爹做的好事哟!”

  路宽了,车多了,可村头的两座狭窄小桥常出现阻车现象,村民们叫苦不迭。张谷才拿出多年积蓄的17.9万元稿酬送到村委会,言明要为修桥出点力。半年后,桥面加宽了,车辆畅通无阻,不少村民建议为桥取名“谷才桥”。张谷才连连摆手:“能为大伙儿做点事是我的荣幸,就叫‘致富桥’吧!”

  张谷才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括对传染病的抵御,在很多方面与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保健有关。他根据古代“八段锦”原理,发明了老少皆宜、简明易学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一个科学养生、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尉然成风,并成为一大亮丽风景……

  张老感慨道:“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片墓地上,竖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名医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它是我一生从医的行动指南!”

  (文中图片由提供)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这是一股妖风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