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和50枚木牍,统称“老官山汉墓医简”或天回医简,共约两万字,这是国内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医学文献。
涉医简牍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其他8部分别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有关资料中,还有另外的命名)。
这些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远高于马王堆医书。此外,还有一部由184支简牍(含残简)组成的《医马书》,这是我国出土的首部兽医书,填补了中国兽医史的空白。
专家对这批简牍内容进行了初步解读,认为9部医书中的部分医书极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理由是,《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指的就是扁鹊。扁鹊是医方祖师,开创了中医切脉诊断的先河。此次发现的医简中,《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学派的经典医论。
9部医书中,除了经方外,还有多味药剂的复合方,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其中《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类,但病名和疗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所涉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很多药方至今还在使用;《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象观察病痛的方法:“心气为赤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故用五脏气色”,通过对脉象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一号墓里的经穴髹漆人像,则可将医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与经脉人对照,更加立体、形象,解决了医学史上的实践问题。
老官山医简的发现,证明了黄河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的辐射扩散。其脉络是由北而南,然后由南而西,也即由齐而楚,由楚而蜀,依次传递。扁鹊的籍贯,一直存在争议。《史记》说:“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渤海郡,位于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又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在今山东长清一带。这样看来,扁鹊当为山东人。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则提及扁鹊为渤海莫人,莫在今天的河北任丘,河北《博野县志》载扁鹊其墓在博野芦村,后被毁。若据此判断,扁鹊是河北人。从历史记载来看,扁鹊若实有其人——无论山东人或河北人,均处于黄河中原文明范畴内。老官山医简并非直接来自北方,而是通过楚国传入。因为老官山汉墓的丧葬习俗及墓中发现的钱币与楚国相同,墓的主人是楚国三大贵族之一景氏的后裔,可能因宦游四川而终于蜀地。这说明,所谓“湖广填四川”从那时就开始了,其所吸受的中原文明自然也随之传播而来。
老官山医简的发现,证实西汉时成都地区已有独立的扁鹊医学派系。在《六十病方》里,“蜀椒”这味川中药的名字频频出现,川防风、厚朴等都是具有四川特色的药材。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药单上也有着蜀椒、川防风等川中药的存在。此次医简里几味川中药的出现,就进一步印证了早在西汉初年川中药就已经普遍入药治病了,但病名和疗方却不同,表明成都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也进一步证实东汉时期广汉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诸多名医都是扁鹊学派的继承人。
老官山医简的发现还证实,在西汉早期医术与巫术已然分家。马王堆医书虽然早于老官山医简,但巫医不分。此次医简中除了文书,还有专门记录巫术类的木牍。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刻有巫术的木牍,与墓葬中出土的专门医学论著的竹简是分开的。这说明,西汉早中期医、巫已分家,中医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我国现行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源于华佗。老官山医简的发现,使得几乎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重见天日,必将推动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和医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