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组建江西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江西省30余所大中小学校“一体化、联动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包艾粽、插艾叶、搓艾条、学艾灸……在江西各地的中小学校,今年的端午佳节艾香格外浓郁,以艾为媒,地域美食、劳动实践与杏林文化、传统佳节交汇融合,汇聚成一堂堂“多彩多味、增知增技、乐学乐行”的中医药文化课。
这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推动以“艾的教育”课堂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生动图景。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牵头的江西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江西省30余所大中小学校“一体化、联动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中医药文化在校园内呈现出根深、叶茂、花香的喜人景象,涵养了“小杏苗”们的中医情怀。
“艾的教育”让孩子们爱上中医药
在江西省南师附小九龙湖校区,种植、观察、炮制和使用艾草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走进该校的百草园,20余种300余棵中药植物郁郁葱葱。与栀子、百合等比起来,艾草显得十分普通,但却最受学生们欢迎。每年4月起,学生们在艾草种植区翻土、植肥、播种、作标记,分小组领养艾苗,每周写观察记录。在同步开设的“艾文化”系列课堂上,学生们系统学习艾草知识及炮制、加工技能。
同时,学生们还有一个必学技能——热敏灸技术。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们认识人体经络和穴位,学习热敏灸保健知识和操作手法,并用自己种植加工制作的艾条自我保健。
结合全国2022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江西中医药大学组织江西省胡家小学、铁路一小、观田逸夫小学等10余所中小学校3万余人联合开展“艾的教育”系列活动,将“艾”与端午佳节、爱眼日等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们将精心制作的艾香囊、艾眼罩、艾条送给家人长辈,在艾香中传递孝心。
对学生们而言,“艾的教育”既是一堂融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课,还是一堂培养习惯、学会观察的自然科学课,更是一堂温暖、实用的卫生健康课。
“长期实践来看,艾文化课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实现了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也显著提高。这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启发。”南师附小九龙湖校区执行校长胡巧玲分享了体会。
江西中医药大学香疗研究院是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研学的必经之地,也是“艾的教育”实践基地。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使用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创的现代化精油提取设备,将朴实无华的艾草转化为精油,深切感受中医药守正创新的魅力。
一株小小艾草,为青少年们打开了内视自我、对话自然的窗口,也为孩子们种下了中医药和健康的种子,收获学习、劳动与创造的喜悦。
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江西省高安市礼港小学,每周一节的中医药文化课是小学生们最期待的课程。
练功法、做丸剂、煮药茶……礼港小学的中医药文化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这是一堂开放式课堂,教师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没有压力和负担,可以充分享受中医药文化带来的乐趣和知识。”该校中医药文化课程教研团队负责人刘华珺说。据了解,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已经讲授中医药文化课40个专题44个课时,包含文化课、实践课、研学课、功法课等多种形式,覆盖全校学生。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兼具文化性、科学性、社会性三重属性。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特色,协同、助力中小学育人,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要特别注意“进”的内容和方式,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聊起中医药文化课,礼港小学三年级学生席雨轩兴奋地说:“这门课很新鲜,老师经常用动漫、音乐、歌诀等形式授课,还带领我们锄地挖草观察植物,学习气象知识和阴阳平衡的道理。我们还有机会下厨,切生姜煮茶,切萝卜晒干,做山楂丸,大家都觉得很好玩。”
南昌市十六中还探索了中医药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文化课程、研:研学实践、产:劳动教育、用: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领域。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是关键。南昌市红谷滩区碟子湖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已连续5年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该校副校长、中医药文化教研团队负责人陈艳坦言:“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坐得住、学得好,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核心问题。”
碟子湖学校依托兴趣课程、地方课程和学生社团开设中医药文化课,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创新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更加生动鲜活,学生更加热爱课堂。中医药自然而然在校园里‘安了家’,且独树一帜,成为课程创新的样板。”陈艳说。
吉安市三锡坊希望小学校长王林华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的“药山”上。他是江西省基础教育领域的名人,牵头的小学科技创新实践课程项目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尝试将中医药文化与自然科学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们在校园“药山”上寻药识药、观察记录和研讨学习。
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菁学校因地制宜,在教学楼楼顶建了一个“空中药园”,在中医药文化课上,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种药认药、培土施肥,精心打理下的药园花开四季、药香满园,成为学生们独特的记忆。抚州市广昌县实验小学将教室以江西古代十大名医命名,教室环境布置内围绕名医事迹、典籍、名言警句展开,实行学期班级轮换。
探索“大中小一体化”进校园模式
每年的7月份,中小学校放暑假不久,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园里会迎来许多“新学生”。来自全省中小学校的教师骨干们汇聚一堂,参加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班。
“对于我们非中医药专业学科背景的老师而言,上中医药课的最大难关是专业性,担心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萍乡市中院小学教师贺振兴的困扰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桥梁纽带,他们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储备水平直接影响进校园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师资力量培训。”刘华珺说。
江西中医药大学每年举办师资培训班,“大学”牵手“中小学”,坚持“造血式”帮扶指导,解决中小学教师的“本领恐慌”。
“通过培训班,我们能够系统了解中医中药的科学原理和文化特质,从示范教学中掌握中医药科普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让我们更加自信和从容。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许多中医养生保健常识和技能,很有获得感。”谈及培训收获,贺振兴如是说。
与此同时,江西中医药大学还组织编写九年一贯制的中医药文化教材,基于“一校一策”开发了多个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启动“游学江中”计划,先后在中小学校设立岐黄启蒙班(小学)、岐黄少年班(初中)、岐黄杏林班(高中),帮助中小学实现有教学团队、有校本课程、有实训场所,探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赣鄱大地,一批批“小杏苗”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记者手记
这个夏天,2022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的药香仍未散去,一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热浪正奔涌而来。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具有文化熏陶、健康科普、涵养美德、人才储备等多元价值,一直以来广受欢迎,各地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教材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业内人士坦言,中小学积极性不够高仍然是当前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最大瓶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如何激发作为客体的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内驱力,是提质增量、深化进校园成效的关键。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坚持“实用有趣”这一原则,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做好教材规划和课程设置,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协同中小学教师进行课堂变革,融入文化课、劳动课、品德课、自然科学课、技能课等,让中医药文化课多姿多彩、充满趣味,打造开放式、实践式、沉浸式课堂,将孩子们从枯燥的背诵学习中解放出来,去倾听名医故事,细嗅草药芬芳,观察草木成长,触摸脉搏律动。
要做好中小学教师的服务配套,将“让我教”转变为“我愿教”。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桥梁纽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应完善师资培训、奖励配套等措施,充分利用中医药高校、中医医疗机构的教学资源,创新师资培训模式,以课堂授课、临床跟诊等多种方式,深度激发中小学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强化其知识储备,让中小学教师乐于学、愿意讲、擅于教。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