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克兰战局的不断白热化,加之俄罗斯总统普京抛出重磅言论,加重了外界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矛盾激化的担忧。再说,乌克兰危机的总爆发在地缘政治上不是孤立的,这场乱局背后充斥着大国的角力和博弈。目前,以美国为主的北约阵营与以中国、俄罗斯为主“金砖国家”之间正呈现“新冷战”态势。
9月4日,北约在英国威尔士召开峰会,目的就是对付俄罗斯。这次会议被视为北约自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因为20多年来俄罗斯第一次被明确认定为对手,俄罗斯与北约合作的太平盛世已成过眼云烟,双方关系面临转折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对乌克兰东部的军事介入,被认为是威胁战后欧洲秩序,北约东线的一些国家惴惴不安,担心成下一个目标。
正如此,大多数北约成员国的官员就像接到了统一的暗号一样,把普京说成是乌克兰困境的罪魁祸首。德国总理默克尔暗示普京不够理性,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普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尽管普京无疑具有专制倾向,但没有证据表明他的精神有问题。相反:他是个一流的战略家,应该受到所有在外交政策上向他挑战的人的畏惧和尊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领导人一直强烈反对北约东扩,近年来,他们明确表示不会坐视乌克兰这个邻国成为西方堡垒。在俄罗斯看来,推翻乌克兰的民选政府和亲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俄罗斯的回应就是占领克里米亚,同时着手在乌克兰制造动荡,直至该国放弃加入欧盟和北约为止。
俄罗斯的反击应该不会令人感到吃惊。美国等西方势力在闯入俄的后院,威胁其核心战略利益。就在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指责欧盟试图在东欧打造“势力范围”。对俄罗斯而言,欧盟东扩只不过是在为北约东扩打掩护。美欧的精英之所以对种种事件感到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信奉了一种有瑕疵的国际政治观点。
事实上,俄罗斯与西方“势力范围”此消彼长的形态,主要体现在地缘战略优势的争夺热度不减。西方的战略攻势压得俄罗斯透不过气来,实力不济的俄罗斯只能绝地反击,其直接结果是,除了占领克里米亚,搅乱乌克兰政局,还迫使它与中国走得更近,进而形成松散的“联盟”。
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写道,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是欧亚大陆,在这副棋盘的角逐中,美国应支持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家,避免俄罗斯成为一个新的欧亚帝国。而中国则是“远东之锚”,一只与西方“民主桥头堡”竞相匹敌的“远东之锚”,除非美中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洲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
布热津斯基的观点打上了“新冷战”的烙印。现实与理论是如此相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以“小步快跑”和“见机跃进”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抢占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地缘真空,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东扩经过三个重要节点后有十几个苏联原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对俄罗斯形成围堵之势。
在亚洲,中国这个“远东之锚”也成为美国防范和围堵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推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更是充满进攻性和扩张性。两年前,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副部长休·怀特提出了“奥巴马主义”的概念,并与“杜鲁门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遏制苏联,而“奥巴马主义”则是要对中国进行遏制的“新冷战”。
近年来,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盟国的政治与军事活动频繁。最新的例证是,8月12日,美国与澳大利亚举行外交国防部长(2+2)级会议,其重要议程是签署一项有效期为25年的军力部署协议。在这份协议中,双方就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地区增加美国海军陆战队轮驻军队的规模达成共识,目前,美国在该地区的驻军约有1150人,计划到2017年增至2500人。
应该看到,中国至今仍然是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围堵中国的被动接受者。“被动”的原因固然很多,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世界发展动态的不甚了解甚至错误理解,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美国一直是全球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它也没有真正把中国当成潜在竞争对手,而中国则一直在相对被动接受已定的国际规则。因此,中国希望参与国际游戏规则修订的要求顺理成章且合情合理。
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西方从围堵中国到围堵俄罗斯过程中,形成了“新冷战”格局。实施这一战略的龙头的是美国,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代表东方的恐怕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欧洲诸国及俄罗斯充其量只是“男二号”。而作为“男一号”的中国,却没有在国际上纵横捭阖的能力。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弱肉强食、没有公平正义的当今世界上,残酷的现实是,你越不行动,也许你就越被动。今后,如果中国不去把握机会,塑造优势中国,塑造使中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立于不败之地的国际战略,军事政治格局,届时可能在西方围堵中国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