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外储体系成期待
香港《经济导报》2007年第22期张太元/
第十届东盟和中日韩(简称“10+3”)财长会议本月初在日本京都发表的联合声明,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任一国家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动用。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不希望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悲剧”重演。而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日中两国将在稳定东亚金融秩序上承担更加强大的领导力。
从双边到多边模式
“建立区域性外汇储备”成为该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新体制是将外汇储备余额的一部份转入共同管理的另计账户。当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通货危机时,将迅速从这一账户出资购买该国货币,以起到稳定该国货币的作用。与会者认为这一新体制“将对对冲基金等投机交易起到牵制效果”,并使相关国家的货币免遭境外投机资金的洗劫,减少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依赖。该机制的基础是2000年成立的“清迈倡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泰铢的暴跌波及各国货币,沉重打击了地区经济发展,“清迈倡议”是东盟10+3 在痛定思痛后采取的防备策略,它建议在两国间个别协商,发生货币贬值时,双方将外汇储备相互通融以解燃眉之急,防止危机的扩大。截至今年3月底,这种双边协议已在东盟10+3的八个国家之间达成16项,资金调度总额约800亿美元。
此次京都会议制定的新机制,在“清迈倡议”机制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把两国间的协议扩展到多国之间,而且是在危机发生之前把各国的部份外汇储备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未雨绸缪,随时可用。东盟10+3的13个成员国,将全部参加新的多边机制。
在当前全球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威胁的情况下,上述机制的出台很有必要,能够预防重演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现在中国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流动性过剩,比如资产价格泡沫,其实在全球都存在。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全球或是地区性的新的金融体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个直接导火线,就是外汇储备短缺危机。亚洲13国提出的这个思路,是一个新的地区性的防范金融危机体系。
亚洲国家为之振奋
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就曾提出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的想法。由于日本希望这一组织是以日本为主导,因此既遭到亚洲诸国的怀疑,也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再加上当时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资金也很有限,成立货币基金组织的内部条件还不成熟,这一设想最终不了了之。此次京都财长会议提出的新机制,令亚洲国家为之一振。
成立亚洲共同外汇储备库,既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IMF的依赖,有助于与美国抗衡。它相当于一个互助会,不但能在危难时刻帮助亚洲国家渡过难关,而且有助于亚洲金融力量的独立,可以将其看成是亚洲版的IMF。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印尼和泰国等国的货币储备很快就耗尽。它们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紧急援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紧急援助时附带的苛刻条件激怒了该地区,并引发了亚洲人对这个机构的激烈反对。现在,很多亚洲的金融力量中都有美国的影子,即便在IMF中,美国也居主导地位,具有否决权。而且IMF在实施援助的同时会附加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按照IMF的意愿对受援国进行金融改革,一些做法甚至侵犯了受援国的金融主权,韩国、泰国等接受过IMF援助的国家一直对其作用持有争议。
如今的亚洲各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多,经济实力增强。目前,世界的外汇储备接近5万亿,其中有一半以上在亚洲,而且现在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在10 +3的范围内搞区域经济名正言顺。成立基金的条件已较为成熟。如果再次发生类似十年前的金融危机,这一协议将使亚洲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危机,避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
此外,通过“10+3”共同的货币升值,而不是人民币的单独升值,更有助于纠正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避免汇率单独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汇率失调现象。
政治鸿沟有待逾越
建立亚洲外汇储备互助机制对稳定亚洲金融环境、改善各国金融系统、避免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是件好事,但具体操作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阻力将来自政治方面。
和欧盟不同的是,亚洲国家缺乏政治认同感,并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亚洲需要推出一个独立的危机救助机制,加强地区金融联系。但目前看来,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建立共同的外汇储备库酝酿已久,却迟迟未浮出水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洲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目前由单一契约协议约束的自我管理外汇储备库安排是适宜的多边合作形式。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机构去管理,一旦面临金融危机,由谁来动,怎么调动,各个国家调度多少等等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轻松。
亚洲各国政治关系不和谐,必然使具体操作受到影响,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尽管愿望十分美好,但实施起来仍将有一定的距离。
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由于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使亚洲国家对汇市的影响增大。亚洲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结构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外汇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亚洲持有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占据主要份额。截至2006年末,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是“10+3”各国中最多的。虽然新基金的负担比例将根据日后的谈判情况而定,但事实上可以说,日中两国构成了撑起东亚金融体系的框架。建立外汇储备库将升级目前各国间总金额达80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定网络,并标志著亚洲金融一体化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是单一契约协议约束的自我管理外汇储备库安排,如果发生金融危机,各国会分摊一些责任,但即使这样,每个国家拿出来“外储”也是非常有限,因为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去“经营”本国的外汇储备,资金永远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此次的最新机制实际上是将现存双边性质的“清迈倡议” 多边化,但13国财长只是原则上同意这一计划,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就协定的具体细节达成一致。
此外,亚洲13国财长的联合声明,也许又会让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因为IMF框架下本身就有这样一个危机救助机制,现在亚洲推出一个独立的机制有挑战IMF权威的“嫌疑”。美国是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的,当初欧元的诞生,已经够美国头痛的了,如果再出现一个亚洲外汇储备库这样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与之抗衡,他更是不会鼓掌欢迎的。
建立外储互助机制,现在还不完全是AMF的概念,但这个外汇互助机制可能会慢慢升级,尽管说将来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现在还很难定论,但这却是一个前景美好而又值得亚洲各国期待的好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