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新技工荒真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钟良 2009-3-25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仍在震颤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当下,我国宏观面的走势颇引人关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战场,随着各区域新博弈关系的显现,区域利益也在发生深刻重构。
为此,本报特派出多路记者,对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几大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等基本面的重大变化,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将关注影响各区域关键性指标的变化,传统区域竞争力的消亡及新竞争力的形成,区域利益的重新布局等等。
就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就业难”之时,李树发却在为“招工难”而四处奔走。
这几天,李总是往深圳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跑,希望能从那里得到帮助。作为深圳市龙岗区一家大型电子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李树发为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岗位员工而发愁。
“企业本部需要10名机械设备维修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人。”李树发苦恼地说。
本报记者同时从电子制造业密集的龙岗区了解到,金融危机之下,出于节省企业成本的考虑,像李树发这样的不少电子制造企业,纷纷砍掉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我们企业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已经外包给了湖南的厂家。”李树发说。
而与珠三角企业招工(技能工)难,同时大量入粤劳务工(普工)就业难同时存在。“人才市场上,现在求职的大多是没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和普工,普通多以农民工为主。”李慨叹。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刘友君告诉记者,在广东,招工难跟找工难同时并存。如初级以上的技能工人供求比例是1:1.2,但普工的岗位需求是1:0.8,外省农民工如果没有技能的话,就很难在广东就业。
这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保部)的高度重视。本报记者了解到,就在3月17至22日,督察组副部长杨志明率专项督察组到广东汕头、惠州、中山、东莞、深圳等地,就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等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和督察。
随后,督察组在深圳召开了就业工作专项督察座谈会。“就业形势和招工(技术工)形势,都比较严峻。”一位参会官员称。
就业难:产业升级的三波洗礼
广东省劳保厅的一个调研报告,引起了广东高层的高度关注。
本报记者获悉,广东省劳保厅在2月中旬对广州、深圳等十个城市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入粤的无技能农民工就业难度加大,但技能型农民工需求仍然旺盛。
调研报告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趋紧,由“招工难”向“找工难”转变,1月份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0.95,继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中普工求人倍率为0.8,处于供大于求,但技工仍供不应求,求人倍率为1.1。
据本报记者的调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尤其值得深入研读的是,珠三角地区在以往的发展模式,大量吸纳低端产业,这些产业对工人的技术性要求并不高,并导致大量没有专业技术的民工潮涌珠三角。
但在接下来的产业发展变迁中,这类民工开始遭遇就业尴尬。
东莞市南森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晖对本报表示,珠三角机器替代人的第一波是在21世纪初出现“民工荒”之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增加机械设备减少岗位。
“供求结构失衡导致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就会核算,到底是购买机器还是购买劳动力划算。”在沈晖看来,机器替代人的第二波来势更猛——在2008年正式开始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之前,很多企业在做企业财务预算时,又在机器和劳动力成本上进行详细的核算。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成本,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风险。”东莞市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企业主对本报表示,2008年后,他的企业在生产线上增加了两套设备,替代了大约50名劳动力,“虽然购买机器一次性付出很高,但是从持续性上来讲,机器稳定,超负荷运转不用考虑加班工时的限制以及社保等的缴纳”。
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第三季度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充分显露时,机器的好处也体现出来——“订单减少,企业不用养员工。机器也不存在磨损费的支出”。
在上述因素的刺激下,就业难问题在珠三角突然大量涌现。
新“技工荒”
不过,在沈晖看来,机器替代人一方面导致了企业对一般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技工的需求——“裁掉普工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再招聘一些能够操作和维护机器的技工。”
沈晖认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没有来得及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大量倒闭。而剩下来的多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而外部需求的减少也使得供应商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这不仅需要创新型人才,也增加了技能型员工的需求。比如南森,今年招人就减少了普工,而在结构上增加了技工的招聘数量。
“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使得技工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沈晖表示,由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使得企业具有了挑选技工和熟练工的选择空间。
这一点在就业市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广东省岭南教育集团执行董事贺惠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民办技校,集团下的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办学,同时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金融危机基本对学校的就业没有造成影响。
据其介绍,该校现代制造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玩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近两千人的毕业生大多已经达成就业意向。
记者在深圳市劳动力市场上了解到,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包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标准化、计量、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保险业务人员,运输车辆装配工,机械设备维修工,以及制版印刷人员等等。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70%的岗位需要技能型劳动力,比去年上升了近5%。”深圳市劳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而广东省劳保厅的抽样调查显示,在2009年春节后入粤农民工中,具有技能的占42.4%,比节前返乡的33.5%高出近9个百分点。而今年没有返粤的农民工大约有35万人,多数属于无技能农民工。
大学生的就业尴尬
“简历投了几个月了,但工作还没有着落。”李琳很是苦恼地蹲在深圳劳保局门前。李琳是合肥工业大学一名工科应届生。她说,多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希望,能招到“拿过来就能用的人才”。
“即使金融危机,但是企业也还是需要招人。”3月20日,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广州亿光安防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周光对本报表示,今年该公司计划招数名制冷等方面的技工,但是面试了100多名,“企业仍然招不到合适的人”。
杜表示,现在学校培养的人,要不就是学校培养的不是企业需要的,而且动手能力太差,心态又放得很高。“首先谈的就是工资以及工作的舒适度,而不是他能给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出席座谈会的广州仲衡保险公估公司的执行董事管仲华则举例,面试了一个学财务的大专生,在对一个公司进行资产评估时,对汽车是不是固定资产不知道,后来认为汽车有轮子可以动,就把其列为流动资产。
“不仅仅是实践能力差,而且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把第一份工作作为跳板。”管表示,“企业培养一个应届生需要付出很多,所以企业宁愿高薪去挖一个别人培养好了的熟练工。”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目前把眼光投向了在政策夹缝中生存的民办技校。“民办技校有一个好处就是灵活性高,随时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安排专业、培养人才。而公立的技校相对死板,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钩。”杜周光表示,公司人力资源方面会和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不仅减少去人才市场花费的成本,还可以供求直接对口。
除了教学模式导致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技工外,技工的流失也让企业头痛不已。东莞市那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企业主表示,他东莞的企业今年流失了十几名熟练工。“其中几个都是生产线上的主管或者班长,今年去了浙江,说是那边的工资要高,工作也好找一些。”
就业大动员:多部委猛推职教
一方面是就业难潮涌,一方面是技工荒乍现。这种现象引起了多个部委的高度关注。
3月12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与教育部部长周济会面时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希望教育部能与广东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共同建设珠江三角洲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职教基地。
随后,人保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加快推进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备忘录》。备忘录明确提出,人保部将大力支持和指导在珠三角地区共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等等。
3月20日,本报记者在广州市萝岗区采访时亦发现,有关部门已经预留了近8000亩的土地,待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据悉,该基地将充分体现先行先试体制创新、资源共享科学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地方面向国际等方面的特色,争创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同时通过基地建设,到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和普通高中在校生分别达到200万人,保持普职比5:5;职业技术培训每年达到400万人次以上。
“广东把09年人均GDP再增长7.5%的年度目标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所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是减少外来农民工数量,同时也提高本省劳动力技能,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方式,以改变目前技工荒和民工荒的失衡。”沈晖如此表达他的观点。
目前广东全省还有55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另外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也达55万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思路之一就是通过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解决本省产业升级后面临的技工荒的难题,同时,也减少了常住人口数量。
黄华华给出了实现的路径:一方面要鼓励本地学生就读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产业转移园内企业原则上大部分要使用当地劳动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