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兰:印度无法摆脱学术“殖民主义”
印度社会科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但在国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国内,印度社会科学的地位也日益低下。印度社会科学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研究文化日益平庸;研究者具有严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把英语放在第一位,本土语言放在第二位,造成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问题;严重的等级化问题和剽窃问题;社会科学在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南印度地区。
20世纪50年代之前,印度的社会科学深受英国殖民者的影响;50年代后,开始深受美国的影响。以印度的政治学为例,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新政治学家认为,深受英国影响的老政治学是描述性的、推测性的、没有例证的,不如美国式的政治学关心政治现实、研究实际的政治进程。如此一来,在“印度新政治学”的口号下,美国政治学的意识形态及其分析工具,如功能主义的框架,广受“印度新政治学”领军人物的推崇。印美学者形成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印度的选举;互派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经常访问印度,并大力资助印度学者。结果,印度政治学的教学完全受英美价值观的影响。
印度政治学的授课是从讲授经济和历史开始的,研究生层次的政治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欧美,而有关独立后印度政治的教学内容则很少。对此,1968年印度学者萨博瓦(SatishSaberwal)指出:“对北美赞助者的依赖是毫无成功希望的;在问题的选择、研究的设计和发表的模式方面,依赖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他的这番言论,在30年后应验了。直到2000年,“印度政治学界经常讨论国家的性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世俗主义、政治道德之类的问题,但就思想和问题的提出而言,从来没有形成印度自身的政治理论”。印度社会科学在当前国际学界的边缘化地位也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也证实西方的标准在全球层面上没有任何用处。
独立60年,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知识界一直很活跃。但直到今天,西方中心主义仍然是批判的焦点。可悲的是,印度学者在批判的时候,引用的文本仍然是西方的,人物形象也是西方的,落脚点还是欧洲。所有的抨击还是首先来自西方的学者,并非印度学者本身。阿尔夫勒斯说,这种“在思想界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所统治”,就是类似于政治和经济帝国主义的“知识帝国主义”。印度学者班布里(C.P.Bhambhri)称之为学术的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不过,那些认同西方中心主义的学者也有担忧。他们担心经过几个世纪的精神依赖,如果抛弃这种遗传下来的借用传统,将会冒另一种风险,即可能会臣服于地方上残酷的统治精英及其意识形态。其实,这种风险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当今印度,谈到母语知识、母语知识文本及母语知识传统时,大多数的印度学者绝望地意识到,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来自母语知识的思想和课本的教育,他们对母语知识一无所知。
总之,在本土化与西方化的问题上,印度的社会科学面临着三大挑战:首先是如何进行原创性的思考而不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多样化、跨学科的视角认真思考方法论和概念问题,改进西方的知识体系,创造自己的新的社会科学;其次是如何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传统的框架内重建社会科学;最后是采取什么战略才能够既在知识界也在政治界展开对欧美国家的抗衡。鉴于大学是“知识帝国主义”的基地,知识分子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教学内容。在真正的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应对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东西持开放、兼容并蓄的态度。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6期,摘自2012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