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式变革”力保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
何申权 刘畅 李宏伟
古巴是最受世界关注的小国之一,这不仅因为它有菲德尔•卡斯特罗,还因为它已整整承受美国半个世纪的严厉封锁,甚至遭受过美国的颠覆,但这个国家的政权却奇迹般“幸存”下来。作为前苏联阵营的一员,上世纪90年代初靠山没有了,但古巴好似一叶小舟,经历风雨晃晃悠悠漂到今天。它依然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自己的路。在美国主导的西方舆论中,古巴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不仅有很多拉美国家支持和同情,而且联合国大会去年在要求美国取消对古巴制裁的投票中,投反对票的只有美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古巴人均月工资只有二三十美元,算是不发达国家,但它又是世界上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的极少数国家之一。最重要的是,古巴的“改革”颇受世界关注。古巴会以什么方式进行自己的“模式更新”?“改革”对古巴又意味着什么样的机遇及风险?《环球时报》记者10月走进古巴,获得了一些直观印象。
年久失修的房屋比比皆是
到古巴采访前,《环球时报》记者已走访巴西和墨西哥。古巴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给人的第一个鲜明印象是相当“陈旧”。说实话,从经济繁荣的东亚去拉美,即使巴西、墨西哥也显得挺“陈旧”,城市基础设施在吃上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的老本。而古巴和拉美较先进国家一比,又差了一些。首都哈瓦那房屋年久失修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干道还说得过去,但城市里小街巷路面的破损和坑洼很容易碰到。古巴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显然很多。这与美国1962年开始对古巴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有很大关系。
哈瓦那大街上跑的大多是其他国家很难见到的各种“老爷车”。古巴人开它们可不是为了耍派头,而是因为没有新车,不少破旧的“老爷车”都冒着黑烟。90%古巴人都拥有住房,但基本是革命前建的两三层楼房。49岁的南希•萨拉沙尔•费尔南德斯一家四口住在哈瓦那老城里,三层总计约80平米的房子是政府分的,房产归他们所有。南希的丈夫是工程师,夫妇俩每月收入大概50美元,家里的糖、油、大米由政府供给,家里有洗衣机、冰箱、音响等家电。她说:“古巴人没有存钱的习惯,但生活什么都不缺。”现在古巴允许房产置换和买卖,但南希对炒房没什么概念,也没打算把分配的房子卖掉。
南希的生活在古巴相对算好的。《环球时报》记者经过一个只能容一人走的破旧楼梯,来到同一社区71岁老太太拉法埃拉•林比耶格的家。她屋子里有电视、冰箱,还有一个沙发,都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的,但很整洁。法埃拉告诉记者,附近有个老人的房子坏了没钱修,后来提出申请,政府补贴了一笔钱。这个老人是幸运的,古巴政府经费紧缺,大量民房的上下水、电线都无钱改造。这两年,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出资修缮了一些历史遗迹。
由于美国的禁运,古巴一直处于物资匮乏状态,配给制度实行了半个多世纪。国家财政补贴以象征性的价格向国民提供生活常用品。这对古巴财政是不小的负担,尤其金融危机之后,更感不堪重负。古巴政府自去年起先后取消了部分配给,目前留在“供应卡”上的尚有18种生活必需品,如每人每月大米15公斤、鸡蛋10个、鱼和肉约半公斤。不够的要到市场上买,而市场的价格要比配给价格高很多。对此,一些古巴人特别是每月只拿十几美元退休金的老人有不少抱怨。
力保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
古巴每年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投向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苦苦保住这两大项“社会主义福利”。在对哈瓦那一所小学和一家综合诊所的采访中,记者很容易感受到古巴维持这两项福利的吃力。奥兰多•潘图加小学是哈瓦那较为典型的一所小学,有600多名学生,50多名老师,每个班级不超过25人。校舍很破旧,很多教具都是老师和孩子自己做的,但上学是免费的,孩子中午在学校吃,每个月象征性地付约2元人民币的饭费。据了解,古巴学校开设的课程很丰富,比如有环保观念、自救技巧教育等。
古巴的医疗一直在世界有很好的口碑。记者参观了哈瓦那一家综合诊所,相当于中国的社区医院。综合诊所设有多个专科,有化验室,有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没有住院部,就相当于一个小门诊医院。院长说,很多医疗设备都是中国援助的。古巴的医疗体系大致有三个层次。最低一层是家庭医生诊所,每120至150个家庭就有一名家庭医生及至少一名护士。得了小病就由家庭医生就近治疗,严重的由家庭医生提供证明到第二层综合诊所治疗。综合诊所往上是有住院部的二级、三级医院。古巴公民就诊是完全免费的。古巴每千人拥有5.3名医生,美国每千人只有2.7名医生。古巴的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始终保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寿命78岁,居拉美地区之首。
在古巴采访期间,《环球时报》记者恰因眼部不适去哈瓦那一家眼科诊所就诊。就诊时没有排队,因记者是外国人交了少量就诊费,收钱的老太太一再强调,“回国后可以找保险公司报”。门诊医生专业而耐心,他带着歉意说:“因为我们缺几种药,你需要暂时忍一下疼痛。”这让记者想起在古巴听到的一句话:“在古巴,做一个心脏移植手术比得到一片阿司匹林容易,得到一个大学文凭比得到一支圆珠笔容易。”古巴教育和医疗的成就,与古巴人生活物资短缺都在这句话中得到生动体现。一位在古巴生活了4年的中国女孩告诉记者,包括一些老师、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都有些下降。同时,因为医疗器械和药品紧俏,少数医院也出现腐败苗头,比如给钱就能得到更好的医疗。“如果经济搞不上去,古巴人引以为豪的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就可能丧失。”在古巴,记者也听到这样的担忧。
以计划为主导进行的“经济模式更新”
22 岁的巴尔瓦在哈瓦那蹬人力车拉外国游客,这在过去都是不允许的。《环球时报》记者乘他的车大概走了2公里的路程,被要了3个“红比”(当地华人对可兑换比索的俗称,1红比约合1美元)。巴尔瓦说他的车子是租的,每个月租金12红比,另向政府交4红比的税,但也有人逃税,拉“黑车”。
身在古巴轻易能感受到一切都在快速变化,变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摆脱面临的经济困境。去年4月召开的古共六大是分水岭。这次大会为2011年至2015年制定了 313项政策和纲领,开始允许私人买卖汽车、房产,鼓励个体户。私营餐馆在哈瓦那及其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农业方面,政府手中控制了大量闲置土地,鼓励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申请耕种,收获粮食一部分按照统购价格卖给国家,还可以自由支配一部分。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报》11月1日报道,古巴人口112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约270万,自2008年政府允许农民承包闲置土地以来,承包土地的农民已达17.4万余人,并且七成的土地已得到农业或畜牧业开发。由于古巴粮食消费80%靠进口,每年耗资超过17亿美元,因此土地承包政策有望增加粮食、肉类和奶类的产量。12月9日,一项扩大土地承包面积、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的新法令将生效,古巴农业部土地管理中心的官员乐观地预期,承包土地的农民还会增多。
现在古巴大约有30万到60 万个体户,不少农民种菜发了财,黑市贸易也很活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还带来另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听说在农贸市场买东西会遇到缺斤少两的情况。然而这些 “小生意”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毕竟有限,往大了做又面临物流和资金等限制。古巴目前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对外资开放的步子也刚刚迈出。根据拉美经委会公布的数据,古巴去年经济增长2.5%,在拉美国家中仅领先于萨尔瓦多。
古巴这几年陆续有新政策推出。10月16日,古巴当局宣布,从2013年1月14日起,古巴公民凭护照可以自由出国访问或旅游,不再需要向当局申请出境许可,这标志着1959年古巴革命以来,首次取消公民出境限制。
“古巴不是在搞改革开放,是经济模式更新。”古巴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协会副主席雨果这样告诉记者。雨果说,“模式更新”的目标是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主要依据计划而不是市场来调整经济”。他强调古巴和中国没有可比性,古巴的市场太小,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古巴绝不能犯“抄袭主义”,“要走自己的路”。不过,古巴一直密切关注和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雨果表示,古巴领导层非常警惕“模式更新”可能导致更大的贫富差距以及腐败出现,“一些政策尽可能向弱势群体倾斜”。古共六大一项原则就是“限制财富过度集中”,“古巴保证大的公平,这是古巴社会最大的优势”。古共六大两个月后,有11名古巴官员、商人因腐败入狱,其中包括食品部前副部长。
雨果认为,“出点波折很正常,遇到问题再调整,中国的改革进程也不是一条直线,是曲线”。《格拉玛报》报社社长巴雷多也告诉记者,他们的报纸也会刊登批评性报道,“但不是反政府,而是批评具体问题”。关于古巴人怎么看待国家改革,巴雷多说:“如果你问 4个古巴人会有6种不同的看法。”
“没有一刻放松对美国干涉的军事准备”
在古巴国际新闻中心的一个报架上,放着一沓明信片供外国记者无偿领取,上面印着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公开信,要求美国释放其以间谍罪扣押十几年的5名“古巴英雄”。古巴上下都把美国长达50年的经济封锁当成古巴今天困境的最大原因。迄今为止,联合国大会已连续20次通过决议,要求美国停止对古巴进行经济封锁,但美国仍不为所动。
“美国解除封锁的条件是让古巴政府下台,最根本目的就是摧毁古巴革命,让古巴用主权去交换美国的解除封锁,这是我们绝不会答应的。”古巴外交官佩德罗•库斯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佩德罗说,奥巴马上台后向古巴释放了一些善意,但封锁没有放松,反而加强了。他还表示,“50 多年来,古巴没有一刻放松对美国干涉的军事准备”。
古巴被美国封锁,但并不封闭。古巴电影院里经常放映美国电影,大街上常能听到美国音乐。18岁的姑娘雅内特•玛西艾尔是古巴保卫革命委员会的年轻成员,和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一样,对欧美流行音乐等新鲜的外来事物充满好奇。她说,虽然古巴打电话很贵,但她的朋友陆续都买了新手机。古巴的网民数量不多,但能上推特、脸谱这样的西方网站。11月2日,古巴外交部谴责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未经允许向古巴民众提供互联网服务。
古巴在政治上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在社会文化、民族性格、建筑艺术等方面则和整个拉美地区一脉相承。古巴人性格开朗,不急不慢。古巴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在长期受封锁的背景下,古巴人虽然生活不宽裕,但也能过下去,大家的日子基本都差不多。城市里没有乞丐。古巴治安非常好,在拉美地区非常突出。这一切都给了古巴“模式更新”必要的弹性空间,对“更新”进程,古巴领导人的定调是“不着急、不停顿”。
古巴面积11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并不匮乏。现在旅游业是古巴第一大产业,去年入境游客达到270万人次,但还有相当大潜力。哈瓦那老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随便一个角落都如同一幅油画,但街上的游人相对于其他拉美城市并不算多。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好几名古巴官员、学者都提到古巴深海石油项目。古巴政府近来宣布在其大陆架探测到深海石油的储量高达200亿桶,由于受技术及美国封锁等限制,目前还难以开采。不过,它倒是加强了很多古巴人对未来的信心:“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乐观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