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球时报,能讲点俄罗斯经济事实吗?
环球时报10月11日刊了一篇社评《社评:以苏联解体为鉴,应是中国最低要求》。草民不明白,难道冠以“环球时报社评”的名号,就可以枉顾事实或者偷换概念地信口胡说吗?
文中写到:
-- “从经济情况来说,俄罗斯得到全面恢复”
--“民众的生活质量在最近几年全面超越苏联时期。”
--“如今的国家欣欣向荣,苏联时期的基本免费教育和基本免费医疗都得到保留,人们的收入在提高,有钱人逐渐多起来。”
同日,财经网发了一篇文章《瑞信报告:俄罗斯贫富差距居世界之最》直接扇了环球时报的脸,该文引用总部位于瑞士的瑞信研究院9日发布其第四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2013》:
“从最新的瑞信财富报告来看,俄罗斯从共产主义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导致史无前例的贫富悬殊。
该国110位富豪持有全国35%的财富,意味着该国贫富悬殊程度为世界之最(剔除富人居住的加勒比小岛)。
报告的之一、Global Economic Perspectives Ltd的Anthony Shorrocks表示,
几乎没有国家像俄罗斯那样。如果你看俄罗斯人是如何赚钱的,以及那些有必要维系的政治纽带,那么你就知道几乎没有什么地方的情况与俄罗斯类似。
福布斯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有1.43亿人口,但只有110个富翁。
瑞信的报告称,俄罗斯国家财富有1.2万亿美元。如果俄罗斯富翁拥有35%的比例,那么相当于4200亿美元。但显然这个数据已经有点过时了。
更坏的是,根据瑞信的数据,富人占据的财富比例几乎没有下降。93.7%的俄罗斯成人仅有不到1万美元的财产。”
这就是环球时报眼中俄罗斯“民众的生活质量在最近几年全面超越苏联时期。”?
如果环球时报的社评不是”枉顾事实“,直接将”93.7%的俄罗斯成人仅有不到1万美元的财产”歪曲成“生活质量全面超越前苏联时期”,就是“偷换概念”,将民众的内涵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俄罗斯平民百姓”偷换成“占人口极少数的俄罗斯权贵阶层”。那么这些环球时报社评写手眼里的“俄罗斯民众”所感受到的,确实是“生活质量全面超越前苏联时期”,不但超越前苏联,还超越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上最好时期。
“枉顾事实”是为了鼓吹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偷换概念”,是直接屁股做到俄罗斯权贵阶层的立场上去,是直接无视俄罗斯当下两极分化社会现实,无视俄罗斯人民生活质量不如前苏联时期,不单无视,而且还要俄罗斯人民承认自己很幸福,和权贵阶层的感受一模一样。这已经反动到如同殖民时代劝印第安人、黑人“信主得永生、被剥夺至死乃死得其所、死了也要感谢上帝”的欧洲传教士了。当然,俄罗斯民众现在不会听信环球时报社评写手的忽悠,以后也不会听信;正如印第安人被传教了几百年,至今也绝不相信仁慈的上帝光明的世界、自己和白人资本家一样幸福。“偷换概念”的手法也是为了赞扬俄罗斯现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写手得意忘形地说“有钱人逐渐多起来”。
是的,无论是世界首富的排名,还是40岁世界青年首富的排名,俄罗斯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早在2008年,尽管世界经济动荡、俄罗斯由于石油暴跌和股市跌幅世界第一,富人财富急剧缩水,但从世界首富的排名看,《财富》杂志推出2008年全球富豪榜统计了全部身价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共1125人)。富豪榜中俄罗斯仍有87人上榜,超越德国攀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另以2003年俄罗斯富豪榜来看,排名前36位的俄罗斯亿万富豪加起来的资产总和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1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远远超过了美国亿万富豪资产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6%的比例。
其次,从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世界40岁青年首富的排行榜看,2000年后,连续多年这一富豪榜都是俄罗斯的富豪名列榜首,如2001-2002年高居首位的是俄罗斯石油巨头——尤科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霍多尔科夫斯基,以152亿美元蝉联。霍氏1996年控制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曾以3.5亿美元的低价,购得俄罗斯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权。仅一年后,该公司的市值就骤升到90亿美元。而就在2003年10月霍多尔科夫斯基由于与普京叫板被捕入狱以后,这一排行榜的榜首就由另一位俄罗斯的富翁阿布拉莫维奇占据,他曾以1.5亿英镑的巨资收购英超劲旅切尔西足球俱乐部,名震欧洲。以2003年的这一青年富豪榜为例,排行前10位的年轻富豪中,竟有5位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富豪的资产膨胀速度就像吹气泡,快得让人眼晕。2004年,莫斯科在世界富豪榜百强中以33位之多位居第一,取代拥有31名富翁的纽约,成了世界上拥有富翁数量最多的城市。
财富增长并不快的俄罗斯,富人资产吹气泡,那么穷人的数量也在吹气泡就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环球时报如果真的像它所说的那么客观,那不妨在“有钱人逐渐多起来”后面加上一句“穷人也逐渐多起来”。
环球时报还说“俄罗斯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我百思不得其解。反正高人就是高人,权威就是权威,它跟你讲话就是撂结论不讲理。
环球时报社评人的“经济”到底指什么?笔者不安揣测,可能是最流行的洗脑指标—GDP。2006年俄罗斯的国内总产值比1991年提升了2%。也就是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全面恢复。这应该就是环球时报社评人“经济全面恢复”的证据。
俄罗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经济发展100年》一书的瓦西里•西姆切拉在书中列举了如下事实。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5%。而在戈氏改革的1986-1990年期间,GDP的年度增幅骤降至2.4%。即便如此,如果维持这一低增长速度,20年后的今天,GDP总量也绝不是现在的1.6万亿美元,而应是4.3万亿美元。这样也能保证工人的平均月薪能够达到2000美元左右。在80年代,苏联的生产部门投资充足和技术领先。20年之后,即使按2%的年增长率计算,俄罗斯的人均GDP也能达到2-2.2万美元,与日本相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幻想赶上葡萄牙。
按美国中情局分析人员的计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占全球GDP的比重为15%~16%。而如今,俄罗斯的份额还不足3%。首先,全球通胀的经济现实下,GDP恢复到苏联时期水平到底算不算“经济恢复”?
二、环球时报,请问俄罗斯的资源是怎样弥补军事能力和技术能力不足的?
文中写到:
--“俄罗斯可以说经历了‘纠结和停顿的20年’,它今天的技术能力基本吃的是苏联老本,军事实力更是如此。但这样的停顿对俄罗斯来说并非很严重,因为俄罗斯充裕资源的弥补力量是无以伦比的。”
--“国家大小强弱与老百姓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直接对应。”
“并非很严重的”俄罗斯的军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停滞”到底如何?
1.去工业化—俄罗斯悲剧的开始
我们知道,作为现代社会产业体系中坚的工业,是一套由大量产业配套彼此协作而成的体系,众多配套单位彼此协作才能让整个体系向前发展。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是能源工业、冶金工业与化工,然后是基于其上的机械制造业,依托这些重工业门类生产出的生产设备,才衍生出了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的纺织,轻工等等工业部门。
作为整个工业基础的重工业门类由于原料与能源消耗量极大且持续不断,因此在分布上一般采取靠近原料产地或者能源产地的原则,在苏联时代,靠近铜矿建设了大量机电设备工业联合体,这些联合体很多都分布在中亚各加盟共和国;靠近煤矿建设了大量的钢铁工业与煤化工业,乌克兰的顿巴斯等地是主要集中区域;靠近旧的政治中心又布置了大量的科研中心,几乎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一个自己独具特色的科研中心和相关配套产业。这些科研中心和工业企业组合在一起,经过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整合,最终组成了苏联庞大而又完善的工业体系。
在这套工业体系中,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产品,其原料和零配件都来自苏联全国各地,以我们熟悉的安-124大型运输机为例,其设计单位安东诺夫设计局在乌克兰,而总装厂则分布在乌克兰、俄罗斯等几个地方,航空电子设备来自白俄罗斯明斯克,而生产这些元件的单位则遍布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
大型工业品之外,苏联的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必需品,如农药,化肥等有机化工和重化工产品,也一样需要全国各地的产品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生产,如碱工业主要在乌克兰的顿巴斯,而钾肥原料产地则以白俄罗斯为主。
这样高度专业的分工实际上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苏联解体带来的政治冲击却永久性地改变了这一切,由于政治上的条块分割,原本运行顺畅的各个加盟共和国虽然手里都拥有大量苏联时代的工业遗产,但却都是几个零件,无法形成体系,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运转。
工业的正常运转需要连续不断的日常生产来维持,一旦运转停滞,那么由于无法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流,接下来发生的就必然是裁减员工,缩小规模,废弃设备。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产业上下游的建设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导致因苏联解体而丧失了配套的企业等于是永久性的丧失了改善出境的能力,接下来就是技术队伍退化,设备更新停滞,再然后,就是可怕的死亡。
一个总装系统的死亡,往往也就意味着数十乃至上百个配套企业的死亡,而工业企业的死亡,直接导致的则是原本靠这些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陷入衰败,这一切都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局——去工业化。
工业瓦解意味着一切的结束么?显然不是,这实际上只是悲剧的序幕和开始。
工业的意义,除了生产大量的产品供人们使用之外,同时还意味着围绕工业体系而生活的人们的收入来源,由于工业产出显著,工业人口的收入通常而言不错,一旦工业瓦解,对依附于工业体系的人们而言,那就意味着可怕的失业,以往工业体系还在时,在这里失业可以到另外一处工厂再就业,但是到处都在瓦解和失业时,人们又该去哪里再就业呢?
完善的工业体系,对一个国家而言,同时还意味着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便捷,工业为第一产业生产化肥,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才能够在高纬度光照稀少、积温不足的土地上种出足够养活国民,同时饲养为国民提供肉类的牲口的粮食,而当这一切失去,退化回“看天吃饭”的农业,又能让大家吃多久的饱饭呢?
作为大规模资金流动最为频繁的产业,工业的兴盛为银行和金融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前提,正是靠着工业企业旺盛的现金需求,现代银行业才得以发展壮大,并发展成一个可以大量获利的行业,而当工业瓦解,停止运转时,手握大量资金的银行家们,又该去哪里投放贷款获取利润,又该去哪里投机倒把呢?赌场还是妓院?
2.价值观的崩溃—没人愿意为这个国家服务
在当代俄罗斯,有大部分人放弃了对世俗幸福之外的精神理想的追求,准备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的青少年少之又少。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这样的世界级名校,想要留下来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也不多见;“高尚”、“团结”、“真诚”等原有社会主流价值已经从个体价值世界的中心彻底坠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低俗”、“自私”和“冷漠”;相当多的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不相信国家的状况在近期内会有所好转。1990年有移民意愿的人数占被访问者的10%,1997年为12%,而到了2004年就上升到20%。大多数民众在等待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和信心,68.8%的人具有强烈的宿命感,认为现实无法改变,尤其是他们已不指望国家在整体上能发生改变,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的人从1990年的43%上升到目前的78.3%。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国家依赖感的民族在悲观现实面前做出的无奈妥协。在“俄罗斯报”官网所做的调查中,享受过社会主义国家福利也经历了解体之痛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70岁的工程师菲克斯说,虚伪的投机已经全面代替了正确的价值观。
3.是谁们的“并非很严重”?
“并非很严重”,这像不像瓜分了前苏联资产的外国资本、私人资本的口吻?像不像在军事能力、技术能力“停滞”的过程中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口吻?
在提出“并非很严重”的论点时,是举证了“充裕的资源”来论证。那么我们来看看俄罗斯“充裕的资源”到底养肥了谁?
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境内外的灰色经济势力的目标从港口指向陆地,从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料部门都成为各种资本势力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安全机构的报告显示,俄罗斯2/3的具有丰富资源和经济潜力的地区已被各种灰色经济势力、黑手党组织所控制,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私有化非但没能使转轨政府的预算增加多少,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对一些大型企业、甚至工业部门的控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充裕资源”的这些利润丰厚、前景诱人的产业部门,完全是为各种资本服务的。那么,所谓的“无与伦比”,是不是很像俄罗斯买办阶层出卖俄罗斯“充裕资源”抱回大把大把钞票时的口吻?环球时报社评写手真是模仿得活灵活现!
对于清朝的买办阶层来讲,天朝的物产丰富“结与国之欢心”,不单帝国主义没有绞了买办阶层,还给买办阶层大量钞票,真是“无与伦比”地弥补了军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不足!
对于中东的买办阶层来讲,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丰富奠定了美元霸权,不单帝国主义没有给中东买办阶层扣上封建皇室独裁的帽子予以政权颠覆,还给其提供大量武器援助,真是“无与伦比”地弥补了军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不足!
对于殖民时代非洲海岸的买办阶层,非洲的黑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完美地完成了英国的三角贸易,不单帝国主义没有将非洲买办阶层抓了,还和其进行大量武器商品贸易(提供武器维持国家暴力统治,提供商品供买办阶层享乐),真是“无与伦比”地弥补了军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不足!
资源丰富的拉美……
资源丰富的印度……
历史告诉我们,从来只有枪主导了资源的流动方向,不存在资源主导了枪的方向。资源的丰富往往只是“无与伦比”地弥补了缺枪缺炮国家里面买办阶层的利益,对老百姓来讲却是一种灾难。
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反动的立场上,才能够精辟地提出军事“停顿”和技术“停顿”不可怕,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拿来卖成美元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人权高于主权论”。军事实力和技术实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权”,卖资源换美元养肥买办代表了买办阶层的“人权”。在眼里,一小撮买办的“人权”实质高于覆盖大多数人的“主权”实质。所以才导出“国家大小强弱与老百姓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直接对应。”清朝弱,印度弱,拉美弱,中东弱,不代表他们的买办阶层生活质量不好。文章里的“老百姓”,到底指谁?难道心中的“老百姓”,心中的“民众”,完全指的是一小撮权贵阶层吗?
三、被遮蔽的来自上层的革命
“苏联解体留下了一代人的痛苦,和很多原苏联公民的遗憾,以及一份争议。”
这就是的结论。通篇站在俄罗斯权贵阶层的立场上讲话,却自我标榜“本文试图超越价值评价”。就连最后的这个结论,也仅仅是说,苏联解体留下了一代人的痛苦,换言之,在眼里,新的俄罗斯的一代人是幸福的。“解体”作为国家一种暂时的动荡状态已经远去。但是我们要追问的,却是前苏联解体更本质的缘由,是前苏联解体至今一直贯穿的东西,那就是解体前前后后的道路之争。
对道路的意见如何呢?
我们不好妄加揣测对道路的意见,但我们要知道,苏联解体的教训绝不是“国家分裂”然后“人民痛苦”这样简单和片面,倘若如此,我们倒不如去吸取汉末分三国的历史,晋末分南北朝的历史,唐末分五代十国的历史。而且如果否定一切国家解体,那就是连辛亥革命也要否定(辛亥革命造成了中国分裂),那就是连带中国革命也要一并否定。不知环球时报社评写手是否是这个意思?
前苏联的解体,是来自上层的革命;而欢迎资本主义道路、一心害怕社会动荡的人,拒绝的,是来自下层的革命。我们吸取前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警惕、痛斥、改变来自上层的革命,而绝不是跟着权贵阶层瞎欢迎解体后的资本主义道路,更不是被上层革命之后,还要心甘情愿地拒绝进行下层的革命。
附一:环球时报社评:以苏联解体为鉴,应是中国最低要求
围绕苏联解体,中国舆论场近来又争成一团。由于争论者持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自然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本文试图超越价值评价,客观梳理那场剧变带来的种种后果。
苏联解体深刻改变了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崩溃,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其他西方国家次之。苏联的消失恶化了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政治环境,但同时又大大降低了中国北方的长远地缘政治压力。它对中国可谓利弊参半。
苏联各国人民对苏联解体的感受不尽相同。波罗的海三国是苏联的坚决掘墓人,它们早在1990年前后就脱离苏联,后又加入北约,苏联解体是三国求之不得的事情。
对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人民来说,苏联解体来得很突然。1991年3月苏联曾就是否保留联盟国家举行全民公决,支持者高达76%。
苏联突然解体摧毁了联盟内的经济联系,带来剧烈阵痛。各新生国家的第一批受益者大多是前官员、政治活跃人士和经济冒险家。比如各新生国家的领导集团几乎都是前加盟共和国领导层,第一书记纷纷成为总统,那批领导人大多在位很久,有几位执政至今。
俄罗斯的政治变化从一开始就比较大,但两代俄罗斯领导层都同苏联官方系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完全意义上的“反对派”至今尚未获得他们满意的政治机会。
从经济情况来说,俄罗斯得到全面恢复,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因资源丰富也实现较高国民收入,但一半以上的前苏联共和国在经济上成了联盟解体的输家。比如总人口约4700万、曾很富裕的乌克兰目前人均GDP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多一点,我们的中亚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情况更糟,几乎已进入世界最穷国家行列。
对苏联解体最耿耿于怀的是生活在俄罗斯境外的近2000万俄罗斯族,他们一夜之间成为少数民族,他们在与俄罗斯关系紧张的新生国家里处境艰难。
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它的国土面积比沙皇俄国小了许多,丢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也丢了外高加索和整个中亚。但俄罗斯仍足够大,横跨欧亚,资源丰富。苏联解体后的前十年,俄国家政治很不稳定,并且陷入车臣战争,民间饱尝困顿。普京上台后采取内外强有力的政策,又赶上世界石油价格飙升,俄终于摆脱了自苏联末期就开始的漫长经济政治危机。民众的生活质量在最近几年全面超越苏联时期。
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的感受可谓一言难尽。如今的国家欣欣向荣,苏联时期的基本免费教育和基本免费医疗都得到保留,人们的收入在提高,有钱人逐渐多起来。但国家的实力规模小了,影响力与苏联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国家大小强弱与老百姓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直接对应,但全球大国和地区大国都以扩大影响力为主要外交目标之一,显然有其道理。俄也对沦为“二流国家”非常抵触。
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俄罗斯可以说经历了“纠结和停顿的20年”,它今天的技术能力基本吃的是苏联老本,军事实力更是如此。但这样的停顿对俄罗斯来说并非很严重,因为俄罗斯充裕资源的弥补力量是无以伦比的。很多去过俄罗斯的人都相信,近十年来俄罗斯民众的实际生活质量是不断提高的,俄罗斯的富裕就扎根在它的幅员辽阔之中。
中国今天能同俄罗斯“比一比”,有些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超过了它,完全拜改革开放这些年建设成就之功。但将两个国家的经济境遇做细致对比肯定是荒谬的。
我们的结论是:苏联解体留下了一代人的痛苦,和很多原苏联公民的遗憾,以及一份争议。但苏联在逐渐被遗忘。作为其他大国,都应以苏联为鉴,不断改革,避免走向苏联式危机和解体。这应是历史对执政者的最低要求。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