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伊核谈判终于有了好消息。11月24日,有关各方在日内瓦就伊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由此伊核谈判首次出现历史性突破。伊核问题本质是美伊关系问题,美国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伊核危机降温显然与美国放低姿态有关。美国已表示,作为对伊朗限制铀浓缩活动的回报,美国将不再对伊朗出台新制裁举措,并放松部分现有制裁。
美国过去一直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最大对手,并将核问题视为削弱、遏制伊朗的主要抓手。在相当长时期,美国并不想真的解决伊核问题。2010年在土耳其和巴西斡旋下,伊朗曾同意在境外交换核燃料,但美国视而不见,随后启动对伊制裁。当前美国对伊博弈占据优势,却肯放低姿态,委实有些不同寻常。
但将此举与美国在中东一系列举动联系起来,不难发现,现在是美国变了,美国在中东影响力正出现冷战后最明显下降态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日趋在中东推行“尼克松主义”,加快战略收缩。奥巴马上任不久就制定、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2011年阿拉伯之春虽为美重返中东提供良机,但美国并未在中东过多驻足。2011年北约空袭利比亚,英法打头阵,美国甘居二线;叙利亚内战持续升温,土耳其、沙特等地区盟友不遗余力支持叙反对派,但美国始终支持力度有限。即使叙利亚化武事件触犯奥巴马设定的“红线”,美国也未像某些人预想的那样发动战争,而接受了俄罗斯“化武换和平”方案。在伊核问题上,奥巴马没有动辄叫嚣动武,而是制裁与和谈并用,用最省力的办法解除伊朗“核引信”。
美国推行中东版的“尼克松主义”,固然是由于美国近10年来在中东接连用兵,导致软硬实力严重受损,力量透支,以致“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但从深层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还有更深战略考量,简言之,就是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这种战略重心东移既是地缘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是安全优先任务的变化。即由过去反恐防扩散优先,日趋转向应对大国崛起优先;由非传统安全优先,日趋转向传统安全目标优先。
中国国力快速上升成为触发美国战略转变的关键变量。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宰制地位将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在此背景下,美国防范和应对中国崛起这一重大议题,日趋超过反恐防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伊朗核危机的降温从侧面验证了这点。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醒。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