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估计很少有人会质疑巴西跻身全球经济五强的誓言。然而今天,当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逐渐消散,巴西却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因世界杯而千里迢迢到来的外国记者都纷纷调转“枪头”,走进了棚户区。当初申办世界杯的巴西本希望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其经济成就,但现在,贫富差距、秩序混乱和准备蹩脚的世界杯似乎成了这个自称为“上帝之国”的国家留给外界的印象。繁荣到萧条的巨变背后,是巴西经济的支柱—大宗商品出口在这十年过山车式的膨胀与萎缩。
大宗商品出口缔造“黄金十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也波及巴西。当时巴西经济正经历以沉重外债和恶性通胀著称的“失去的十年”。1993年底,以卡多佐出任巴西财政部长并出台雷亚尔计划为代表,巴西展开私有化改革并全面加入国际市场,从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巧合的是,巴西在1994年夺得世界杯桂冠,这一胜利让巴西人看到了成就伟大的希望。而雷亚尔计划则被当时舆论誉为拯救巴西人信心的闪电。
这一模式似乎很合这个资源大国的胃口。而国际形势也颇为有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行,让巴西出口受益匪浅。借助于全球经济的普遍向好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宗商品出口虽然没有了补贴,但仍然高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以大宗商品为主的出口构成成为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最大特点。其中,淡水河谷的成功是巴西融入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成功范例。这一铁矿石巨头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矿石生产和出口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近490亿美元,被誉为巴西“皇冠上的宝石”。以淡水河谷为代表,巴西在近20年形成以大宗商品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甚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未能改变这一点。2010年巴西经济增长率达到7.5%,是25年来表现最强劲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十强排行榜上,巴西2007年还仅是最后一位,2011年已经取代英国成为第六。在这几年中,巴西接连获得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
繁荣过后的萧索
现在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热钱涌入就是其中之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下调利率乃至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QE)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而金砖国家相对高的增长吸引热钱涌入,巴西因其更为开放的金融市场 成为国际投机的角斗场,而国际资本投机大宗商品的另一后果让巴西出口收益颇丰。此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大规模投资救市进一步拉动了大宗商品价格和巴西出口。在2013年巴西对中国出口结构中,矿产品出口额206.2亿美元,占44.8%;植物产品出口额171.8亿美元,占37.3%。
然而发达国家逐渐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之时,巴西经济增速却大幅下滑。来自巴西央行的数据显示,该国经济活力指数今年以来表现远非令人满意。今年1月,这一衡量巴西经济增长的最权威数据环比增加1.47%,2月大幅明显放缓至0.02%,3月则跌入负值,一季度环比仅增长0.3%。分析认为,巴西近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是大宗商品市场疲软,而大宗商品出口占据了巴西出口额超过60%。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和新一届政府偏好“微刺激”,都削弱了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巴西迎来经济寒冬。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安指出,由于内需很大,巴西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巴西出口当中,真正赚到钱的还是农产品、矿产品等这些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对巴西的经济增速有很大影响。”沈安称。
对大宗商品出口的高依赖已经严重损害了巴西经济。一方面,即使拥有淡水河谷这样议价能力极强的铁矿石巨头,但各个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投机风行,价格波动性很大,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经济前景押注大宗商品市场并不明智。而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繁荣不仅让巴西错过了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机遇期,与此相反,由于大宗商品出口带动原材料加工的发展,其他制造业则因缺乏投资和人力资本陷于萎缩境地。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上世纪80年代,巴西制造业产值仅占GDP总量一直高于30%,而从1995年开始,这一占比开始跌至20%以下,2012年仅为13%。
某种意义上说,资源丰富的巴西已经堕入了大宗商品陷阱。这样,大宗商品的繁荣遮掩了巴西长期以来制造业竞争力薄弱、区域经济差异过大、贫富分化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而在大宗商品繁荣过后,这些问题在近年集中爆发,这也不难解释视足球为生命的巴西人为何会如此抵制这次世界杯了。正如沈安所说,过去巴西举办足球赛都未曾发生社会抗议,但今年的世界杯却已经造成社会动乱,巴西人的不满可见一斑。
左右之争决定经济战略
巴西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沉重压力。而回顾巴西经济史可以发现,巴西跌入大宗商品怪圈并不是很早以前的事情。
事实上,二战后巴西曾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战略。而恰巧1970年前后,西方因石油危机陷入恶性通胀,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资金都在寻找出路,给拉美大笔借债提供了可能。巴西正是其中的代表。借助于这一模式,1968-1973年期间,巴西经济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被称为“巴西奇迹”。但进口替代模式最终让巴西陷入困境。
沈安指出,对于工业化初期国家来说,进口替代模式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贸易保护政策下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其竞争力普遍不强。而随着美国等国提高了利率,资金向发达经济体回流,巴西陷入破产,通胀率在1993年曾达到2489%的峰值,巴西经济走入“失去的十年”,随后巴西转向出口替代模式。事实证明,进口替代模式并不适合巴西。
对于巴西来说,进口替代模式下的制造业虽然“大而全”,但竞争力却难以提高,而出口导向型模式则让其跌入大宗商品出口怪圈,引发“去制造业”趋势,巴西迫切需要跳出几十年来形成的两种经济模式,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世界杯结束后,巴西大选就要到来,巴西经济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各方政治势力角逐所在。
而事实上,巴西采用何种经济战略的关键就取决于政治因素。由于贫富分化严重,左派政治势力在巴西影响很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带领巴西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正是当时的军政府。为了迎合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军政府视工业化、国有化和经济独立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1985年,军政府将权力归还代议制政府。在这一巴西经济最艰难的阶段,执政的中右翼政党巴西民主运动党接受华盛顿共识的建议,改变几十年来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进行自由化改革。
2003年,军政府结束后的巴西迎来首位左派领导人:劳工党的卢拉,这给巴西的改革前景增添了一定变数。但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左派领袖不同,卢拉作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通过选举取得政权的左派总统,实行温和改革路线,带领巴西走过经济“黄金十年”。相对于奉行务实主义的卢拉,罗塞夫虽然也属左派政客,但在讨好民众上走得远得多。这位女总统直接指挥巴西央行的利率政策,在经济增速大幅下行时亲自推动私有企业国有化,引起广泛争议,而其后果是日益沉重的政府负担和高通胀再次来临。
进入6月,全世界已经摩拳擦掌开启“世界杯模式”,但惟独世界杯的举办国巴西似乎并未进入状态。对于巴西人来说,今年的世界杯注定要在示威声中度过,这让当初借此机会展示巴西繁荣与梦想的初衷显得何其尴尬。而世界杯结束后的大选,才是决定总统罗塞夫政治命运的“大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