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际纵横

浅析伊拉克战后的教派之争

杨洪林 · 2014-11-13 ·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简介】杨洪林,外交部大使,曾任中国驻巴林、伊拉克大使(北京 100701)。

  【内容提要】伊拉克战争后,伊境内教派冲突迭起,特别是2006年2月22日,阿里·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造成该寺金顶严重损毁,引发了伊境内最严重的教派冲突,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报复性暴力冲突愈演愈烈,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战后伊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派冲突产生催化作用。伊拉克的乱局同中东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也不无关系。中东海湾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教派斗争激烈,是世界矛盾和热点问题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恐怖活动高发区。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的走向普遍担忧。大国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和较量。伊拉克教派之争对伊社会产生了严重后果,并深刻地影响伊社会的发展和内部关系的演变。什叶派主导的伊新政府应在四年任期内妥善处理好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派权益的合理分配,缓解教派矛盾,稳定国内局势、避免内乱,早日完成国家重建。

  【关 键 词】伊拉克教派之争/内外因素/地区和国际影响

  一、2003年4月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美国急于将伊拉克改造为美式“民主样板”

  伊战后,美国强力在伊拉克推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使伊民族、教派等矛盾不断激化,占领与反抗斗争加剧,伊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什叶派占伊拉克全国人口多数、多年受压并长期流亡国外,战后他们回国执政,并成功地将人口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在战后举行的伊多党议会选举中,一举夺得议会的多数议席,成为伊政府中的主导力量,从而改写了伊近代历史。逊尼派自伊独立以来一直执掌国家大权,战后从权力的顶峰跌入谷底,成为被打压的主要对象,但不甘心其政治作用被弱化。库尔德人是伊第二大民族,战后成为伊政坛的第二大力量,其政治影响迅速扩大。

  战后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民族、教派矛盾激化,各种血腥爆炸事件,特别是针对平民百姓和清真寺的爆炸事件频发,暴力活动恶性循环。今年以来,伊教派冲突引发的大的爆炸事件主要有:

  (一)阿里·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该寺有约1200年的历史,位于伊中北部萨拉赫丁省萨迈拉市,寺内有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十任伊玛目哈迪,及其子第十一任伊玛目哈桑·阿斯卡里的陵墓。2006年2月22日,该寺发生爆炸事件,造成清真寺的金顶严重损毁,引发了伊境内自2003年伊战后最严重的教派冲突,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报复性暴力活动愈演愈烈,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二)布拉撒什叶派清真寺爆炸事件。该寺位于巴格达北部,受什叶派联盟的主要政党——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领导。2006年2月22日下午,3名自杀式袭击者在寺内引爆身上的炸弹,使刚刚结束周五礼拜的什叶派信徒死伤惨重。

  (三)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2006年4月6日下午,炸弹在离阿里伊玛目清真寺约300米处爆炸,造成至少10人死亡,40多人受伤。

  (四)巴格达北部的另一座什叶派清真寺遭自杀式炸弹袭击。这次袭击发生在2006年4月7日,造成至少40人死亡,130人受伤。

  战后的巴格达,危险、恐怖无处不在,反美武装招摇过市,他们一心要通过暴力手段让伊拉克社会生活陷入停顿。平民百姓对安全没有保障,忧心忡忡。伊国民卫队和治安部队被迫带着面具执行任务。①

  教派冲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动荡,家庭分裂,邻居反目为仇。宗教清洗、暴力杀人事件频发,巴格达街头不时发现被集体杀害的伊拉克人的尸体。据巴格达舒拉区什叶派反美武装领导人萨德尔办公室的记录显示,已有500 多个什叶派家庭到萨德尔的办公室寻求避难。有40多个逊尼派家庭到伊斯兰党办公驻地寻求庇护。据报道,阿里·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后,教派冲突已造成数千名伊拉克人死亡,数万人背井离乡。② 事实上,在一些治安极其混乱的地区,安全形势已经失控。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对此深表忧虑。

  “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存粮、购枪已经成为许多伊拉克人维持生活和保护自身安全的主要选择。混乱的局面也使伊各政党和宗教组织领导人面临严峻考验,他们稍带倾向性的评论或讲话,都会进一步激化民众的宗教和复仇情绪,导致局势失控。

  二、伊拉克各方对阿里·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基本持克制态度

  伊过渡政府和美国方面指责“基地组织”策划实施了阿里·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逊尼派最大政党联盟伊拉克共识阵线要求占领逊尼派清真寺的人员撤出,对遭受损坏的逊尼派清真寺进行赔偿,并对肇事者和煽动闹事者进行处理,否则将中止和什叶派伊拉克团结联盟就组建联合政府进行谈判。爆炸事件增加了组建伊民族团结政府的难度。

  伊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全国哀悼三天,呼吁民众不要理会挑衅;什叶派最高精神领袖西斯塔尼破例发表电视讲话,谴责爆炸事件。他还发布宗教法令,要求什叶派民众保持克制,不要受情绪左右,以和平方式进行抗议,不得袭击逊尼派清真寺;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主席哈基姆发表声明,呼吁什叶派以和平方式“发泄愤怒”,并要求立即停止针对逊尼派和什叶派清真寺的袭击,谴责屠杀伊拉克人;③ 什叶派反美武装领导人萨德尔也发表声明,强调“那些对圣地和清真寺发动袭击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萨德尔的追随者还与逊尼派的穆斯林长老会代表在巴格达举行会晤,为解决教派冲突寻找出路。

  三、伊拉克教派清洗仇杀事件迭起,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一)伊拉克是一个国情非常特殊的国家。伊拉克是中东海湾地区的一个重要阿拉伯国家,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先后遭到波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和统治。1980年因领土争端与伊朗爆发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又引发海湾战争,受联合国制裁近13年。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于4月9日占领巴格达。美国至今仍在伊驻有13.5万军队,美国的盟国在伊驻有约3万多国部队。

  同时,伊拉克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矛盾、教派关系错综复杂。伊拉克主要由阿拉伯、库尔德两大民族以及土库曼、亚述等少数民族组成。什叶派约占伊人口总数的60%。什叶派派别众多,有世俗派、激进派和反美派。什叶派拥有各种民兵组织,包括忠于反美武装领导人萨德尔的“迈赫迪军”和隶属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的“巴德尔旅”。逊尼派约占伊人口总数的40%,派别林立,温和派和激进派的立场与宗教主张各异。逊尼派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包括反抗占领的民族主义者,效忠于萨达姆的前政权军队和情报官员等。各教派武装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经常发生火并,使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深受其害。虽然库尔德人多数属于逊尼派,但其政治主张和诉求与阿拉伯逊尼派有较大区别。战后,什叶派多年被压抑的宗教情绪得以爆发,不断举行各种大型宗教活动,包括纪念侯赛因伊玛目遇害的“阿舒拉”节,以及伊玛目诞辰纪念日等。期间,挤踏事件、爆炸事件频发,导致教派矛盾进一步激化。

  伊拉克还有许多什叶派宗教圣地。什叶派对自己的殉教者特别崇拜,他们把死者的殉教地或墓地当作自己终生朝拜的“圣地”。伊拉克有许多著名的什叶派宗教圣地,如什叶派鼻祖阿里伊玛目一世殉难地库法、阿里墓地所在地纳杰夫和阿里之子侯赛因伊玛目三世殉难地卡尔巴拉等。这些宗教圣地每年都吸引着伊朗、沙特、巴林等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大批什叶派穆斯林前来朝拜。伊拉克教派争端由来已久,战后美国在伊强力推行“美式民主”,又使伊什叶派借机上台执政,为激化多年的教派积怨埋下了隐患。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大派别,双方主要分歧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关于哈里发的合法性和对《古兰经》的解释上。逊尼派承认伊斯兰教的前四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都是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什叶派只效忠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及其后裔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他们认为阿里是继先知后被差遣的第二位“圣人”,赋予他特殊的宗教地位,尊奉为第一代伊玛目;逊尼派崇信《古兰经》和“圣训”,由于得到世界多数穆斯林的承认,亦被称为正统派。什叶派对《古兰经》有自己的解释,否认逊尼派“圣训”的权威,另以“四圣书”作为本派圣训。什叶派认为只有阿里的后裔才有权解释“真主的意旨”和继承先知的事业。伊拉克什叶派过去长期遭排斥打击,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萨达姆统治时期更是严格限制宗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甚至对什叶派进行武力镇压。战后什叶派在伊政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遂向逊尼派清算过去老账,两派的新仇旧恨一并爆发。美军违反伊斯兰教规的行为,特别是虐囚和无辜屠杀伊无辜百姓事件频频曝光,又进一步激化了伊教派矛盾,使教派冲突有增无减。

  (二)战后伊拉克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派冲突产生催化作用。

  第一,什叶派迅速崛起,并成为伊政坛中最主要执政力量,这是战后伊拉克发生的最令人瞩目的变化。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萨达姆执政期间,什叶派一直备受打击和迫害,其主要领导人被迫长期流亡伊朗,受到伊朗的庇护。战后什叶派回国参政,并通过积极参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一举成为伊议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力量。伊拉克什叶派主要居住在伊南部和巴格达东部萨德尔城,宗教色彩浓厚,与伊朗关系密切,并拥有自己的民兵武装。什叶派希望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强化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在伊南部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掌控国家的各种资源。④

  但什叶派内部派系众多,相互牵制,且多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人才。由于未能获得议会绝对多数,被迫与库尔德人、逊尼派组成任期四年的联合政府。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按派别和所获议席,分配政府席位,什叶派占多数。什叶派掌权后对逊尼派的清算和清洗政策,导致伊民族、宗教、党派矛盾进一步激化,教派斗争激烈,暴力事件不断。

  第二,库尔德人一举成为伊政坛中第二大政治力量,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库尔德人是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阿拉伯帝国后期曾建立过几个小公园,但从未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库尔德人主要聚集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处,历史上称为库尔德斯坦,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自治权利不断进行武装斗争,但遭到所在国政府的镇压。

  伊库尔德族党派林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库尔德民主党,二是库尔德爱国联盟。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库民党和库爱盟领导库尔德人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但遭到萨达姆政权的镇压。

  自1992年以来,在美英等国支持下,库尔德人在伊北部三省实行高度自治,培养了不少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许多从政经验,成为与什叶派、逊尼派联合管理国家的主要力量。库尔德人大部分属逊尼派,与阿拉伯逊尼派和什叶派都有着良好关系,能在三派中发挥重要平衡作用。库尔德人在对付恐怖暴力活动、恢复国家安全稳定方面与什叶派有共同利益,但不希望什叶派力量过于强大。

  库尔德人以北部自治区为依托,拥兵自重。他们近期的政治目标是支持在伊建立联邦制,巩固已享有的高度区域自治,进而扩大在全国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为谋求独立创造有利条件。为此,他们在起草《伊拉克临时宪法草案》和参与政府的过程中,坚持要求明确界定伊拉克联邦制的内涵和伊斯兰教在伊地位和作用;要求保留库族10万民兵;要求将伊北部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划归库尔德自治区管辖,要求库尔德自治区分享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份额,要求库尔德人担任中央政府要职等。由于库尔德人和什叶派、逊尼派分歧很大,导致政府一再难产,引起什叶派和逊尼派以及其他政党的强烈不满。

  第三,逊尼派丧失执政地位,但不甘心其政治作用被弱化。自1921年伊拉克独立以来,逊尼派一直执掌着国家大权。萨达姆被推翻后,逊尼派成了被打压的主要对象。为维护权益,多数逊尼派组织表示愿意参与伊政治进程,不甘心被边缘化。但逊尼派组织众多,派系林立,群龙无首,没有什叶派那样能号令全国的宗教权威机构,也缺乏像什叶派西斯塔尼那样有权威的宗教精神领袖,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立场。

  逊尼派对库尔德人在伊北部自治持默认态度,但坚决反对什叶派在伊南部建立自治区,担心伊拉克被分裂,也担心其石油利益受到损害;坚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属性:要求外国军队撤出伊拉克,并把撤军作为实现民族和解的先决条件。逊尼派中的激进极端势力坚持武装对抗,逊尼派聚居较集中的安巴尔和摩苏尔等省则是恐怖暴力活动的高发区。

  第四,伊战后美国解散了伊政府机构、军队警察和情报部门,清洗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使伊60%的人口失业,生活无着落,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断水停电成了家常便饭,美国推行“以伊制伊”政策,伊政府控制能力较弱,清真寺成为各教派宣扬政治主张、筹措资金、救济平民、组织武装的主要场所。世界各地反美武装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纷纷涌入,把伊作为训练基地和反美的主战场。反美武装恐怖手段无所不用,频频制造各种恐怖血腥暴力事件,使伊无辜百姓成为牺牲品。

  四、伊拉克的乱局同中东地区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伊拉克所处的中东海湾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教派斗争激烈,是世界矛盾和热点问题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恐怖活动高发区,其主要原因为:

  (一)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事关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强力推行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和大中东改造计划,偏袒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久拖不决,导致阿拉伯民众反美情绪高涨,“穆罕默德漫画事件”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间的冲突。

  美国占领伊拉克的目的:一是控制伊油源,二是将伊改造成为美式民主样板,进而改造整个中东。迄今,美国支付的伊战争费用已超过了3000多亿美元⑤,美国在伊驻军13.5万人,每月军费支出50多亿美元,美军已死亡2600多人,伤亡几万人。美国不达目的,不会善罢甘休。⑥

  (二)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局势施加影响。

  首先,沙特、巴林等逊尼派主政的海湾国家对伊局势的发展忧心忡忡。⑦ 战后伊朗在伊拉克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叙利亚、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加强与伊朗联盟,伊拉克什叶派与海湾国家的什叶派在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朗、沙特、巴林等国每年都有大批什叶派穆斯林前往伊拉克朝拜什叶派宗教圣地。沙特、巴林等国担心伊局势持续动荡,教派冲突加剧,会使本地区出现“什叶派新月地带”,担心其国内什叶派民众乘机滋事,引发国内政局动荡,危及国家利益。因此,他们并不希望伊拉克的“美式民主”获得成功。

  其次,其他阿拉伯国家持观望立场。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用武力输出“伊拉克民主”并在伊长期驻军深感忧虑,担心成为美国“大中东计划”的下一个整治目标。他们希望形成共同立场,联合抗衡美国的压力,但因各国考虑的出发点不同,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与伊发展关系持观望态度。

  最后,伊朗、叙利亚等国担心美国长期在伊拉克驻军威胁自身安全,因此要求美国从伊撤军,同时希望伊拉克拖住美国,减轻自身的压力。他们对美国关于干涉伊内政、默许伊斯兰极端组织的人员、武器、资金通过其边界向伊渗透的指责断然否认。

  (三)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恶化,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美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不断增大。战前,主要大国围绕战与和的问题在联合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较量,美国与法、德等国关系也受到了影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欲独霸国际事务。但美国无力解决全球的所有问题,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艾滋病防治和预防大规模自然灾害等方面,美国仍需要其他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布什总统连任后,把恢复美欧关系作为美国近期外交的重点,淡化或搁置双方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力促欧盟在伊政治经济重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欧盟也积极改善同美国关系。但大国在伊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依然存在,还会有新的分歧与较量。

  五、为了制止教派冲突、改善安全状况,伊拉克政府软硬兼施

  (一)集中兵力强化巴格达治安。“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头目扎卡维被炸死,使“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受到沉重打击,但“基地”组织在伊力量根深蒂固,不根除“基地”组织在伊势力,伊拉克的暴力活动就难以缓解。

  暴力活动已给伊平民百姓带来无穷灾难。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美国发动伊战以来,已导致至少5万伊拉克人死亡。⑧ 这数字并不包括西部安巴尔省和库尔德人控制的北部3个省的死亡数字。死者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其中75%死于“恐怖行动”,25%是被伊拉克军队或美军在交火中打死的。

  为尽快稳定安全局势,新上任的伊政府总理马利基在对反美武装实施大规模围剿的同时,决定大举增兵巴格达,着力改善首都的治安状况。从6月14日清晨6时起,伊治安部队和驻伊联军在首都巴格达部署7.5万名士兵,加强对进出巴格达道路的安全保卫、禁止人们携带武器以及从每晚9时至次日晨6时实行宵禁。这是自2004年6月美向伊移交权力后,在巴格达展开的最大规模的治安行动,但效果并不明显,每天仍有数十人死于暴力事件,治安部队和警察也频频遭袭击,自身难保。

  (二)发出“招安”信息,分化反美武装。⑨ 2006年6月25日,伊政府总理马利基向议会提交24点民族和解方案,加大对反美武装分化瓦解攻势,包括赦免那些没有犯战争罪、反人类罪的被关押者,其中包括逊尼派抵抗力量;加速重建国家武装部队;对恐怖主义、军事和暴力活动中的受害者给予补偿;支持司法部门惩罚前政权代表性人物、恐怖分子、暗杀和绑架团伙;确保武装部队中立,不受党派影响;通过行政、经济和安全措施解决什叶派民兵问题;启动大型重建计划,解决失业问题等。伊政府试图借此平息伊国内的暴力活动,扭转安全形势,促进民族和解,巩固执政根基,为推进伊经济重建铺平道路。

  美国对伊总理提出的全国和解计划表示支持,但伊11个主要在巴格达以北的萨拉赫丁省和迪亚拉省活动的伊反美武装表示拒绝。这些武装包括影响较大的伊斯兰军和安萨尔·逊尼军。他们要求外国驻军立即撤走;释放美军和伊拉克监狱中的囚犯;要求在联合国或阿盟监督下与美国直接谈判;如果伊拉克和美国政府决定两年内撤走伊境内全部外国驻军,他们将立即停止袭击行动;还要求终止美国和伊政府针对反美武装的军事行动;对美军和伊安全部队造成的伊拉克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予赔偿;允许萨达姆政权时期的军官加入伊新军;废除针对前复兴党成员的禁令;释放在押武装人员,承认反美武装组织为合法抵抗力量。⑩

  但这11个反美武装中不包括在伊拉克影响较大的“伊斯兰军”、“穆罕默德军”和由“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8支武装组成的“圣战者协商委员会”。

  据报道,已有7个武装组织在同伊政府接触,但马利基劝说反美武装放下武器、参与重建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马利基含蓄地拒绝了制定撤军时间表的要求。因为他认为联军两年内撤离伊拉克并不现实,届时无法确定伊25万国民卫队和治安部队能否完全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二是同伊政府接触的7个组织主要由萨达姆前政府、军队及情报人员组成,马利基和美国领导人都强调民族和解方案并不赦免曾杀害驻伊联军的武装人员。美和伊领导人的这一立场,与逊尼派武装要求承认袭击美军属于“合法抵抗外国占领”相抵触。因此,反美武装能否接受伊政府招安,还存在较大变数。

  六、伊拉克教派冲突不断,但总体局势不会失控(11)

  短期内,美国不会大批撤走在伊驻军;伊拉克共有18个省,其中北部和南部相对稳定,伊朗对伊南部影响力更大;中部和西部部分省份的动乱对伊拉克全局影响不大;虽然什叶派反美情绪强烈,但近期内在保障伊国内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推进政治经济重建等重大问题上,仍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族三大力量按人口比例分权、妥协执政的格局基本定型。伊未来形势发展主要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周边地区国家的影响,伊拉克问题仍是美国与地区国家、地区国家相互之间博弈、较量的重要舞台。

  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三大力量在修宪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上仍存在实质性分歧,政府内部相互掣肘,离心倾向严重,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强烈。什叶派领导的伊新政府应该在四年任期内妥善处理好三派权益的合理分配,缓解教派矛盾,稳定国内局势、避免内乱,力争早日实现国家重建。

  【注释】:

  ① 梁燕:《袭击事件不断,驻伊美军一天倒下一个》,载《环球时报》2003年6月3日,第8版。

  ② 《华盛顿邮报》2006年2月28日报道,据伊拉克主要停尸房主管截至2月27日下午的统计数字显示有1300多人因教派冲突被杀。但2月28日,伊拉克政府对此予于否认,称此报道不准确,称哈迪清真寺爆炸事件引发的教派冲突造成379人死亡,458人受伤。

  ③ “专题:金顶被毁带来的冲击”,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2/27/content_4232493.htm。

  ④ 刘月琴:《移交主权后的伊拉克》,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5期,第31页。

  ⑤ 美联社华盛顿2006年6月16日英文电讯。

  ⑥ 《中东地区担心看到伊拉克火山爆发》,载法国《解放报》2006年6月10日。

  ⑦ 《伊拉克动乱波及邻国》,载《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06年6月13日。

  ⑧ 《伊战导致5万伊拉克人死亡》,载《人民日报》2006年6月26日,第3版。

  ⑨ 《马利基在和解计划中承认伊拉克处于困境》,载《耶路撒冷报》(阿拉伯文版)2006年6月26日。

  ⑩ “伊拉克反美武装开出停火条件:两年内外军撤走”,http://news. lyd.com.cn/cy.asp?newsid=148148。

  (11) 潘云召、杨晴川:《美军方领导人认为伊拉克没有处在内战边缘》,载《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第6版。

  原载于:《阿拉伯世界研究》(沪)2006年5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