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做经济工作 要算大账,也要算小账
李庆刚
“他看问题有眼光”,“能抓住要点”。这是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价。陈云是政治家,也是战略家,他看问题一向有战略眼光。他说:“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同时,也要算小账。”他要求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问题。他经常讲:“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
1944年初,陈云开始主持领导西北的财经工作。当时,边区经济异常困难,边币发行量增加13倍,物价猛涨20倍。陈云走马上任后,针对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问题没有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而是将其纳入边区经济工作未来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去通盘考虑。首先,陈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细致观察,深入研究边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财经问题的对策。其次,陈云将贸易、金融、财政问题作为首先解决的难题。在财政方面,他提出要以生产为本,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在金融方面,他灵活地开展边币和法币的斗争,妥善解决恶劣货币发行问题,维持金融平衡和稳定;在贸易方面,他加强对外管理,突破敌人封锁,实现外贸出超,对内自由,活跃边区市场。
那么,在这些政策中,哪项是带战略性、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根本解决的问题呢?在陈云看来,归根到底,生产才是第一位的,发展生产对解决财政赤字、金融波动、贸易入超等问题起着决定作用。就此,陈云提出生产第一,外贸第二,财政开支第三,并号召“大家自己动手,机关部队还要生产”。正是在陈云的主持下,1944年边区完成了10万担细粮,部队、机关、学校有些部分自给,有些完全自给。著名的359旅不但能够自给,还交了公粮,这使边区公粮就减少了2万担,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除了在他擅长的经济建设方面外,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建设方面,陈云的眼光也是超前的。1948年10月,陈云担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领导接收沈阳及其周围几个城市。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陈云初步总结了接收沈阳的工作经验,上报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在经验总结的最后部分,陈云特别强调指出:“此次接收沈阳,使我们有一感触,即接收一个大城市,除方法对头外,需要有充分准备和各方面能称职的干部。依目前形势看,中央和各战略区野战军,均需准备有专门接收大城市的班子,……可以积累经验,其中骨干可以暂成专职,依次接收各大城市。”随后,中共中央、毛泽东将这一报告转发各中央局、各分局、各前委,称“此报告甚好,可供你处接收城市时参考”。
(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陈云: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一九五○年三月十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55]三月三日作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对搞好财政经济的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不早不迟,现在作出这个决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战时的财经工作,从抗日战争开始直至一九四九年的十二年间,都是分散经营的。其中又分两个段落: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八年这十一年是一个段落,一九四九年又是一个段落。目前正开始新的时期。头十一年各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完全分散经营,各有货币,各管收支,统一的方面只有一项,即政策统一。仅仅最后一两年,在各解放区之间才有可能作少数军用品和物资的调拨。这种完全分散经营的政策,是适应当时解放区被分割的情况的,因此获得了极大成绩。去年,解放战争的胜利迅速扩大,一年之间,除西藏外,全国大陆全部解放,都成了解放区。适应这种情况,财经工作统一的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加。首先是货币的统一,除东北外,人民币已成为通货。在上海、武汉解放之后,像第一阶段那样仅限于政策上的统一,已经不够。全国各地财经机关一致要求对下列各项问题作出统一的规定、计划和管理。这些项目是:税则、税目、税率;国营工厂的生产计划、原料来源、产品推销;外销物资的采购,外汇使用的分配;内地贸易物资的调拨,物价管理;铁道、轮船的合理使用,邮电的管理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统一,而且都陆续地统一了。但就财经工作的全部来说,基本上仍是分散经营的,因为财政的收入并未规定统一管理的办法,只统一支出,未统一收入。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因为解放区的扩大极其迅速,新解放地区的财政收支,又只能由各地接管机关自行处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部分的秋征公粮[25],大部新区只在今年一二月才收起,不少地方尚未收齐,新解放区的税收整理也不是很快的。所以去年一年的情况是,继续分散经营,但分散经营中的统一程度迅速提高。目前到了新的时期。公粮大部已征收起;统一的税则、税目、税率已经公布;因为大陆已解放,税收也比去年多。放在面前的问题是,继续停留在去年那个阶段上,还是前进呢?全国财政会议[64]讨论的结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定 [92]和中共中央的号召[92]答复说:要前进,不能停留。就是说,财经工作要从基本上分散经营,前进到基本上统一管理。也就是说,虽然分散经营的成分仍然有,但主要的将是统一管理。这种改变,是适应目前在地域、交通、物资交流、关内币制等等方面已经统一的情况的。
究竟统一管理哪几件事?这在政务院决定中已经具体规定。主要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重点在财政收入,即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企业[12]的利润和折旧金的一部分,统归国库。没有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支付命令,不能动支。这样,就保证了国家收入的统一使用。在财政支出方面,则规定:军队供给统一于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后勤部;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则规定编制,规定供给标准,编外和编余人员由全国编制委员会统一调配,不经批准,不得自招新的人员。机关、学校和工厂企业,按照工作和生产情况,均须规定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每个人员的工作额,一切可省和应该缓办者,统统节省和缓办,反对百废俱兴。要集中财力于军事上消灭残敌,经济上重点恢复。此外,全国国营贸易机构资金、物资的运用调拨,集中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48]。一切军政机关、学校、团体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者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所有这些,是统一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些统一在今天已经必不可少。如果国家收入不作统一使用,如果国家支出不按统一制度并遵守节省原则,如果现有资金不加集中使用,则后果必然是浪费财力,加剧通货膨胀。这样,不但有害于对战争和军政人员的供应,而且有害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毫无疑问,上述内容的统一管理,比之去年的基本上分散经营有根本的区别。如果问:在统一管理之后,哪些是仍然存在的分散经营?回答是:还很不少。例如,农业生产,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规定了总的方针之后,必须由地方政府担任具体的组织和领导;国家工厂的一部分完全划归地方和军事机关管理,另一部分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所有[89]的,也暂时委托地方政府或军事机关管理;财政收入上,地方附加[71]粮和纯属地方税[68],仍归地方支配;依据税则、税目、税率,国家规定了征收公粮、税收数字后,地方政府在严遵法令之下努力工作,严查漏税得来的款项,则以分成办法,大部归地方。同时,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绝不是说,公粮、税收归了国库之后,征收、保管、运输工作,以及在各地的中央人民政府各部所属的企业,地方政府不必或不应过问。相反地,地方政府对粮、税的征收、保管、运输,负有全部责任。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中央所属企业完成主管各部所给的计划任务,负有指导、协助、监督的责任。没有地方政府这方面的工作,这些企业完成计划任务将是不可能的。此外,为使东北行政区能更好地在财政经济上支援全国起见,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东北的货币[26]暂时维持现状,在财政上对东北也暂时只采取抽调物资的办法。
像我们这样地区广大、许多地方又解放不久的国家,实行统一管理,是否太早,是否困难?比之过去解放区被分割时期,一个解放区内部财经工作由分散进到统一的那种进度来看,在目前实行财经工作的统一管理,确是提早了。但是由此而来的困难并不算大。因为除边疆交通十分不便的省份,如新疆和西藏,仍应另作处理外,全国各地的电报电话已经畅通,几小时内可以电报往复,几分钟内可以电话问答;铁路已经全部恢复,航空运输也将开始。现在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已经可能做到逐日收到各地业务情况和收支数字的报告。这就是说,现在不是被分割的农村解放区,全国已经统一了,一切进步的交通、通讯工具已由人民掌握,过去那样的困难,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提早统一,已有可能。我们不应偏顾统一管理工作方面的小困难,而造成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大困难。应该克服小困难,以避免大困难。
这样程度的统一,地方机动性是否太少?是的,地方机动性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但是我们知道,目前国家的财政收支不但不富裕,而且有赤字,可以机动使用的现金和物资本来很少。这微小的机动力量,如果不放在中央人民政府手里,而分散给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其后果必然是把这微小的机动力量丧失无余,必然是全局不机动,大家不机动。这正像作战一样,把机动兵力分散了,不是大吃败仗,就是难获全胜。
统一管理是否会降低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可能的,但是应该避免。财经工作统一管理之后,下级工作人员降低积极性的原因,大体是出于误解,即以为上面统一管理了,下级可以不必负责。因此,领导机关要告诉这些同志,统一管理后中下级机关仍负有极大的责任,国家任何事情,办得好、办得坏,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完全错误的。
把公粮提走,每个月发的经费是人民币,如果货贬了值,下级经费怎样维持?不必担心。第一,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直接效果之一,就在制止通货膨胀。第二,对于若干地方,今天仍发一部分公粮作为经费。第三,即令货币贬了值,政务院决定中也规定了,国家银行对一切军政部门及公营企业举办折实[23]存款。这样,就基本上保证了各种经费款项的币值。
下级的经费总是要发的,何必将税收先归国库再发经费?如果先让下面在税款中把经费支用了,多余的上缴不一样吗?经验回答我们,这两种办法,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实行“多余上缴”的办法时,地方财政机关常常要首先照顾“当地需要”,近水楼台,便于挪用,结果是上缴无几,甚至不缴。“当地需要”的许多项目,在当地看来是首要的,但从全局看来,常是次要的,可以缓办的。全国如果都按各个局部需要来开支经费,那末,哪有钱来办全国性的大事?一个家庭收入的支配,还要分轻重缓急,何况国家?在人民政府中,公务人员在处理财经问题上合格与否的标准,不单是贪污或廉洁。贪污是犯罪,廉洁是必须的。主要的标准,还在于是否浪费。浪费也不单指铺张滥用的那种浪费,而特别是指办事用钱不分轻重缓急,不分全体、局部的那种浪费。即是说,不是把经费最适当地使用在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上,而是不适当地使用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地方把粮、税收交出之后,中央对地方经费是必须保证的。但应该说,偶然迟发十天半月的情况,难于完全避免。目前仍在战时,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仍旧是我们财政支付的基本原则。即使经费迟发了十天半月,下级政府的人员也不会挨饿。日夜作战的游击战争时期熬过去了,敌人统治下衣食无着的秘密工作时期熬过了,现在全国解放,保证了吃粮,偶然迟发十天半月的经费,并不是什么大的困难。
统一管理的初期,下级是有困难的。但是,这种困难,比之因全国财经管理继续不统一而致金融物价大乱所产生的困难,其程度要小得多,其后果要轻得多。我们必须忍受小困难,避免大困难。我们必须遵守这样的原则:部分服从全体,地方服从中央。
只要严格实行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熬过几个月的困难,我们很有理由希望财政情况逐渐好转。财政情况的好坏,直接关联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统一国家财经工作,将不仅有利于克服今天的财政困难,也将为今后不失时机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
出处:陈云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陈云:财经旬报二则
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二日、二月一日
一
兹将一旬财经要事报告如下:
一、根据各方报告,现全国脱产人员已突破九百万而增至九百四十二万,计华东二百七十五万,华中二百四十万,西南一百九十万,西北一百零二万,华北八十万,东北五十五万。新增加人员,均需于一月份起付钱。后勤会议决定提高军费标准,每人每年需超过四千斤小米[58],只此一项,全国每年即增 加支出十一亿斤小米。估计解放台湾、海南岛、西藏之后,全国脱产人数将突破一千万。解放台湾、海南岛等渡海作战费,将不下二十亿斤小米。依此推算,今年预算中必须增加七十一亿斤小米(增加一百万人需四十亿斤,渡海作战费需二十亿斤,提高军费标准需十一亿斤)。目前人民十分贫困,如此浩大之费用,如完全靠银行透支,过量发行票子,必将造成严重后果。故须预筹收入,方能应付。我们的对策:
(甲)在税务、公粮[25]会议中已拟定力争增收五十亿斤,计西南公粮多收二十亿斤,全国税款多收三十亿斤。退一步言,至少需增收四十亿斤。
(乙)清理仓库增收十五亿斤,其中一部可出卖,一部可代替向外订货。据中财委[11]派赴上海清仓人员报告,现在仓存物资是很多的,如不及早清理,将被无计划调动、取用而浪费掉。
(丙)上述九百四十二万人系各方估计数字,其中必有相当大的人数属于多估或虚报。我们希望在核实人数中能核减(不是裁人)二三十万以至五十万人,即可少开支十亿以至二十亿斤小米。
(丁)提倡节约,减少办公杂支等费用,计五亿斤小米。此着很重要,数量虽不大,但可转移风气。
上述四项办法,必须党政军民,党内党外,大家共同努力。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拟于二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64]上,组织清理仓库及核实编制、厉行节约两个委员会,以陈云、薄一波[53]分任主任。
二、由于财政支出增大,钞票发行及物价情况如下:去年十一月底物价平稳时,发行总数近二万亿元[2],十二月增发一万亿元;今年一月份已开出支票一万三四千亿元,至十九日实支近一万亿元。以此计算,五十天中,共增发钞票一倍多。截至目前止,发行累计数为四万一千亿元。因此,在物价上反映,十二月上涨百分之十;以十二月底为基期至一月十九日止,全国物价平均上涨百分之三十。上涨指数在地区上及物品种类上很不平衡。上海粮食涨百分之八十,纱布[5]仅涨百分之二十余。华中粮布随沪略涨。华北则粮布均稳,仅因上海涨得过多,故主动略提。华南、西南的物价远低于其他地区。此种情况说明,上海存粮太少,是目前一大弱点。估计十二月底上海存粮一亿五千万斤,一月十九日止除商粮上市出卖外,存粮卖出六千万斤,上海贸易公司现存粮九千万斤。由于苏南、浙江公粮尚未集中调运,游资[80]专向粮食冲击,居民见涨价而多买,我上海贸易公司因存粮少而心虚,不敢在市上大抛,因此粮价过分突出,粮贵纱贱,有去年七八月物价大波动[74]之势,不过差度较小。这一状况是不利于上海工厂生产的。为了对付粮贵纱贱及游资只集中冲击一点,我今年在纱布与粮食上必须同时增厚实力,因此除了购买外棉计划不变外,必须增购外米四亿斤,连原计划广东购外米二亿斤,共六亿斤。购米外汇之来源,一部分利用粤境存留之港币,其余则须中贸部[48]统筹。沪粮应急的办法,先调用沪宁、沪杭两线公粮,同时抓紧华中、东北向上海运粮,力争改变粮贵纱贱状况。
昨日止公债款只实收一千万分[56],交款者职工居多,工商界尚属少数。京市公债已派到各业,津市月底亦可派到各业,沪市或更迟。全国工商界对认购公债一般是表面拥护,内心不舒服。职工是积极的,但个别工厂亦有少数先进分子强制落后分子的现象,已电各地注意防止和纠正。从上述情况看,一月下旬及旧历年关(二月十六日)前不会有大量公债现款收入,而二月上半月开支及发行将增加,以此估计,自今起至旧历年关,全国物价平均指数还有可能上涨百分之三十。
三、征收公粮情况。华南、西南仅开始布置,华北已完成,华中之豫鄂湘赣、华东之鲁皖苏亦可于一月底完成。公粮负担,华北、西北普遍比华东、华中重,但华东、华中地主普遍叫苦,要求提早土改,因为许多地方的农民实际上少缴甚至不缴租,而地主之公粮负担则不能减少。中央已令各地在公粮任务基本完成后,对若干确有困难的地主,可予补救。华东、华中均已复电准备如此做。放在眼前的大问题,是采取什么办法,克服因地权不定而来的春耕上的危机,即地主无兴趣,农民不下肥。此项大事,正会同有关部门收集意见,研究对策。
四、自一月九日以恩来同志名义令原国民党驻港机关保护资产、听候接收后,各该机关与我驻港人员及华南分局陆续在接洽中。华南分局已组成一专门委员会,以冀朝鼎[81]为主任,明日率有关人员去穗,找港有关机关主次管理人员到穗接洽,拟暂委原主次管理人员维持,视我与英方外交进展情况,听候中央命令再作安排。
五、各工商部门专业会议后,深感技术人员之数量不够与分布不当。鞍山、本溪钢铁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但技师只占全国百分之二十五;关内钢铁产量占百分之二十,但技师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五。煤、电工业也以东北为多,但技师也是关内多东北少。为此,必须下令调整,打破本位主义。同时东北一方面必须提高技师工资,适当安置技师的职务。伪满时代[82],东北工业中绝大多数是日本技师,中国技师甚少。日本投降后,日籍技师大体上都撤退了,从今后恢复工业的远景看来,技术人员必大感不足。因此,中财委已组成专门委员会,计算出今后几年需要技术人员的数量,再与教育部商定今后各大学工科与文科的招生数字和比例。
二
兹将一旬财经要事报告如下:
一、各部门、各机关的高级干部对目前财政困难和解决办法不甚了解。例如,开的预算太大,在恢复经济和建设计划中,不分先后和轻重缓急,什么都想干。军队干部则因前线生活常难保证而埋怨,说“既很穷,为什么养九百多万人”。地方干部则说“公粮、税收任务太重”。个别余粮省份的干部说“公粮不宜调往大城市”,要求留在本省。所有这些,都有一面的道理,但从全局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他们不了解财经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未向他们作报告。因此,我们拟采取“通气”办法,以后每旬、每半月或一月,发通报一次,报道财经要闻,使军队和地方的领导人员知道财经情况,以便交换意见,统一看法,共同克服困难。
二、自人民币发行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发四万一千亿元。每月发行的新钞票,依当时的物价计算,总值是二百一十四亿斤小米。这四万一千亿元钞票,因为贬值,现在只值四十九亿斤小米。即是说,通货贬值中,人民损失了一百六十五亿斤小米,等于抗战前银洋[18]八亿二千五百万元。为时只有一年即损失这么多,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这是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一个具体材料。这样下去,人民将很难支持。
三、去年夏秋冬,军政人员大增,但是征粮未到时间,新解放区税款又收得少而慢,加之自去年十二月全国财粮税收统一[83]后,到今年二月这三个月,因为要先保证下面开支,才能将粮、税统收上来,因而支出与发行更多。这样做是必要的,但只能限于这三个月,不能再延长。否则,粮、税都在省、县之手,中央只出不进,金融物价必然发生大乱。粮、税由中央统收(地方税[68]划归地方一部分),首先保证野战军[34]的供给。至于中央和各大行政区[17]的直属部队所需,省以下的地方经费,即令迟发半月一月,也决不致饿死人。三月份实行粮、税及财政基本统筹,在解放不久的地区,是有困难的。但提早实行的困难小,为害小;如继续不统一则困难大,为害大。为此,各大行政区于我军已经到达的一切县市,必须抽出人员于二月底以前建立国库,以后逐日或三五日将税款解库。人民银行为建库的主要负责机关。各库附于分行或县政府内,保证三月初以后税款入库。此事势在必行,已列为二月财政会议的主题,各大行政区须立即准备。
四、现在问题的中心是,多收税少发钞票,还是少收税多发钞票?路子只有这两条。少收必得多发,想少发必得多收,不是多收便要多发,此外别无出路。有人要求少收,而又要物价稳,这办不到。收税和发钞这两者比较,在可能限度内,多收一点税,比多发钞票,为害较小。这样做,工商业负担虽稍重,但物价平稳,对正当的工商业有好处。反之,物价波动大,任何人也不愿拿出钱去经营工业,资金都囤积在物资上,或放在家中不用,劳动者也跟着没有活干了。这样,势必造成资金和劳动力的浪费,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有人说,“温和的”物价上涨,是可以刺激生产的,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物价的波动,只能打击生产,使经济停滞。这是后退的办法。少发行多收税,负担是重了一些,但物价平稳,经济逐渐发展,则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办法。
五、粮食、纱布是市场的主要物资,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场力量之大小。游资突击的重点,是沪京津三地,其突击的物种是粮、布。游资是狡猾的,常常先攻或仅攻一地一物(例如此次上海之米)。今年华东、华北缺粮三十亿斤,虽已规定各区调运,但应看到粮食危机比纱布更大。因此,沪京津须常有应 付游资冲击的粮、布。为了应付春节后“红盘”[84]涨风和由农产品交易落冷而来的市场筹码 [21]剩余现象,必须对粮、布两项预有措施。军政所需单衣布不能一次拨出,两套单衣只能分期缝制。目前京津存粗粮三亿五千万斤(需要四亿斤),细粮一亿余斤。上海存粮太少,不到一亿斤。据华东财委一月二十六日电,在旧历年前只能由苏皖浙公粮中运到一亿斤。华东是新区,公粮迟收,确有困难,但无论如何必须设法于旧历年关前后,力争上海粮食公司存米达到四亿斤。来路有二:一是苏皖浙的公粮,这是主力;二是东北、华中、西南拨华东的稻米。拨粮地区要不断加工赶运,华东则应派人接运。今后必须保证在秋粮上市前,上海、京津两点除日常出售外,各常囤四亿斤。其办法:(甲)华东公粮只能用作口粮,不能随便移作经费开支。(乙)由华东全年不断用大力从华中、西南接运粮食。(丙)中贸部购外米四亿斤济沪。
六、公债京津已经派到各业,上海、华中尚无报告。上海工商界似持观望。依目前金融状况看,除西南外,各大城市必须于二月十六日前将公债在各业各户派完,争取二月下旬将公债款收起一部分,三月基本收齐。
*这是陈云同志起草的,以他和薄一波同志的名义向中共中央的报告。
出处:陈云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