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们真的是为中国私企老板鸣锣开道吗?
从2009年初开始,中国主流们开始了一轮新的围剿国有经济的战役,主将们包括所谓体制内学者以及各部门研究机构的头脑们,参与者包括两届两会的相当多代表们。这场战役的口号是 “国企的行业垄断阻挠了深入市场化和民营资本的出路”以及“国企垄断利润造成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切入点是“出现了国进民退”,战役的成果是国务院出台新的鼓励私营经济新36条的出台。总体来讲,主流们斩获无数,大获全胜。
表面看,主流们全部理由都是围绕为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利益来说话。国企垄断行业侵占了私企发展空间,国企垄断侵占了私企发展的资源和市场,国企利用垄断利润给职工过高工资福利造成私企职工工资福利难以提高。也就是说,只有消减国有经济才能给中国私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使中国通过私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来使中国走上健康的,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
贫道曾经发了很多帖子来戳穿主流们的谎言,指出主流们的主张本身是严重违宪的。今天,贫道再次戳穿一个假象,也就是主流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谁,是否只是为了私营企业主的利益,或者假如实现了国退私进,中国私营经济真的就有了发展空间吗?
从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两次大规模国退私进情况看,每次国有经济的退缩,并没有给中国私营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是给了外资更多的发展空间。国有经济退缩多少,外国资本增加多少,那个行业利润最高,那个行业外资进入最多。到这次国退私进前,外资已经基本控制了大部分“竞争行业”。私营经济主要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国企,而是外企。因此这次国退私进,无非是为外资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开辟道路而已。换句话说,主流们这次成功的促成了“国退私进”政策的实施,最终结局只能是“国退外进”。站在主流背后的主要不是国内私人资本,而是外国资本。
2000年到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份额从44.4%下降到29.5%,减少14.9个百分点。同期私营企业总产值份额从9.2%增加到23.2%,增加14个百分点。外资及港澳台企业从28.5%增加到31.5%。增加了3个百分点。看起来私企增加份额速度大于外资企业,但由于外资企业份额大,这期间私企仅仅增加88803亿元总产值,而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增加了104165亿元,高出私企一万多亿。国企退出部分侵入最大的部分依然是外企。
由于我国统计口径中缺少股份制企业中各种资本比重,占总产值份额15%左右的外资、私企控股企业无法区分。而且国有控股(最大股东)中其他经济成分比重也不清楚。不好进行分析。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国企在2007年前后已经主要集中在烟草、石化、水电热生产供应、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在一般竞争行业中比重已经很低,建筑、房地产等主要是私营和外企,第三产业中除了金融、邮电和铁路、航运外主要是外企和私企。也就是说,大部分竞争性行业中只有两个竞争者:外企和私企。国企与他们根本不在一个行业中。隔行如隔山,井水不犯河水,不同行业面对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资源,国企怎么会与私企形成竞争并挤占私企的资源和市场呢?这不是说“外行”话么?实际上所有私企老板都清楚,与他们形成竞争并总是把自己打败的主要是外企。
竞争力来自很多方面,行业垄断地位是非常重要指标。到2007年前,我国竞争性行业中外资占据行业前几名的行业已经占大多数。
根据高粱在《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1]一文中研究:
全国4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中3家是外资。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基本消失。美国宝洁系品牌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在化妆品领域,130多家外企占有40%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2005)。
13家最大的医药企业大多被外商控股。
国内原有9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资饮料已经占领我国饮料市场70%以上的份额。
至2006年,60多家大中型啤酒企业已全部引进外资或与外商办合资企业。全球知名啤酒商SAB、AB、英博、嘉士伯等已占领中国50%以上市场份额。美国已成为青啤大股东,并控股武汉中德、武汉百威、哈尔滨等啤酒公司,威胁国内最大啤酒商燕京。
肉制品:高盛已拥有国内第一双汇,同时持有雨润集团13%股权,占行业主导地位。
小五金:我国最大的生产压力锅企业苏泊尔已被法国SEB收购。
干电池: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外资控股72%。
感光材料:1998柯达与中国政府订“全行业收购协议”,柯达并购除乐凯的6家国内感光材料厂。2003年柯达最终收购乐凯20%股份,柯达占领中国胶卷市场50%以上。
自行车:原15大品牌被外商控股8家,现合资整车厂50多家,产量占全国2/3。
电梯:最大的五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80%以上。
玻璃:前5大龙头企业全部被外商参股后并购
水泥: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除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均不同程度外资持(控)股。
橡胶:1993年以来,国家定点重点轮胎(年产100万套以上)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外商控股企业产能占全国2/3以上。
在装备行业中,包括轴承、电机、工程机械、工业锅炉、变压器、农机、低压电器等外商也占据很多龙头企业。
据商务部《 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控制权。
外资在多数竞争性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并多数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这才是私企面临的国内市场和资源约束问题的关键。
尤其严重的是,中国大型超市的80%是外资企业[2]。零售行业是商品的最终出口,大型超市由外商控制,对外国品牌的商品往往不收所谓“站位费”等费用,但对中国品牌就加收这些名目。而且外国品牌往往摆在明显位置。很多中国品牌生产者都在抱怨这些问题。出口终端的竞争,基本是外企和外国品牌与私企和中国品牌在厮杀。
从商业发展历史看,一个大型超市开门,周边半径 2公里 内的小商店很难存活。80%大型超市是外资,对中国私营小商业冲击是致命的。据“中国宁波网”报道:“据工商部门最新统计,在刚过去的2009年,在我市内资企业注(吊)销企业同比减少的情况下,注(吊)销个体工商户43994户,同比增长了3.9%。而在其中被注销的28000多个体户中(被吊销个体户暂无法分行业分类统计),零售业就占到了16000多家,所占比例达到了58%——这一比例较2008年又增加了2个多百分点。”究其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主要与麦德龙等国外大型超市不断开张有关。[4]超市是商业业态发展的方向,外企大型超市占据龙头老大并占有绝对份额,对主要是私企的零售业来说意味着灾难。
最让人担忧的是,各地以引进世界500强超市的兴趣不减。在各地媒体“世界500强企业进军开封 大润发大型综合超市落户鼓楼区”、“世界500强企业韩国乐天超市签约落户天津北辰区”、“世界500强家乐福‘入住’合肥”……的欢呼声中,中国新型零售业体系可能最终将被外资瓜分。
外企占据各行业龙头的路径,大多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国退民进”和企业改制中通过收购国企完成的。从龙头行业看,九十年代末以来并没有“国退民进”,而是“国退外进”。由于外资拥有雄厚资本(其中相当部分是有金融企业出面先收购然后转给实业公司的,如双汇、南孚电池),继续嚷嚷国企从所谓垄断性行业中退出,结局无无非是再刮一次“国退外进”风潮而已。
其实,如果真的愿意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大部分私企老板感到的竞争压力首先来自外资、外企和外国品牌,其次是部分官员利用权力创办的私企,抱怨国企占据市场和资源挤压他们生存的情况很少。无论从数据看还是从企业实际感受看,都说明国外资本是中国私企最主要的竞争者。一些人批判“国进民退” 看起来是在为中国私企说话,但由于掩盖了基本事实,其实是在为外企说话。
目前统计口径中所谓外企和港澳台企业,都是指直接投资项目,外商并购控股企业是没计算的。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所谓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流向已经从直接建厂转变为并购中国企业了。从1995年到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中用以并购中国企业的资本占总金额的比重始终在4-7%之间徘徊。2004年猛增到57.4%,2005年又高增到64.5%,至今一直在50%以上高位徘徊。很多人并没注意到这次关于私企发展36条中关于加快国企出让股份这一条。目前剩余国企都是大型企业,出让股份能给谁呢?名气大,资本雄厚,牌子硬朗的世界500强自然是各地政府的首选。重庆啤酒出让给亏损企业的香港嘉士伯就是典型例子。
因为真正的竞争力是占据行业龙头地位。改革初期港澳台等小企业进入中国发财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世界五百强进来占据行业龙头地位就基本控制行业走向了。今后会出现一个国企卖股份,外资买股份的高潮,届时就知道这36条的厉害了。
因此,贫道看,目前主流们看起来是为私企开路,实际是为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开路。主流们干的并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活儿,干的是“买办”的活儿,内奸的活儿!
等到中国所有行业龙头企业基本都是外企,到时候中国的私企老板都“笑”了!
[1]高 梁:《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高粱文集》、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B8%DF%C1%BA
[3] 与国内仅存的广西“三七牙膏”中部销售经理交谈中,她抱怨这个问题并认为这使他们产品竞争力下降。
[4] 《农村小店遭大型超市合围命运堪忧》《中国宁波网》 2010年1月27日 http://nongye.sina.com.cn/xf/20100127/15338941.s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